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拚多多粉眼裡的“拚多多消費經濟體”

上市第 117 天,11 月 20 日晚,拚多多發布了截止 2018 年 9 月 30 日的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

詳見PingWest品玩的報導。

)

外界對於拚多多模式質疑的聲音從未停止過。賣假貨、傍名牌、消費降級、坑用戶,讓黃崢成為了焦點人物。在這一百多天中,黃崢不斷解釋,不斷傳遞“我們正在打假”的信念,以淘寶作為參照物,邀請企業品牌入駐,拚多多不斷營造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想要做“消費經濟體”。

非致命假貨

網友們對拚多多相關報導的言論表達,可見他們是極其討厭拚多多的。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麽網友如此討厭拚多多?

可能就是大眾對於名牌、真貨的追求吧。

大眾對於名牌的認知可能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消費更新”時代。第一輪更新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時,很多人都需要物質性商品,食品消費佔比下降,自行車、電視、收音機為代表的三大件是該時期的代表性消費品。

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中,家電行業迅速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品牌和傳播效應,不斷通過廣告等方式刺激消費者想要購買的心理,冰箱、彩色電視、洗衣機是該時期代表性的消費品。同時,人們從物質消費,逐漸走向服務性消費,如旅遊、醫療等領域開始迅猛增長。

在這個階段,名牌成為了當代時尚元素,海爾、海信等國產品牌讓很多用戶享受到了實惠和便利。

當下,我們正經歷著第三輪“消費更新”,90 後消費群體正在成為主力軍,差異化、表現自我的商品成為我們想要”剁手“購買選擇該商品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名牌成為了很多 90 後追求時髦、炫耀的一種方式,而他們追求的是知名品牌的真品,希望以此表示自己的身份象徵,而拚多多與他們的想法背道而馳。

但是名牌在消費者心目當中,真的會這麽重要嗎?

我曾嘗試在電商平台官方旗艦店裡購買功能飲料,其中包含知名品牌紅牛、非知名品牌樂虎、不知名品牌東鵬特飲三種,後兩者可能要比紅牛便宜幾十元,送到家中,一口喝下去,我發現這三種飲品味道幾乎沒有變化。所以你說,在性價比與知名品牌選擇中,買紅牛一定很重要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非致命假貨前提下,拚多多既滿足了大眾的平民消費心態,又滿足了用戶對於“白菜”商品的購買欲望。

雙十一期間,拚多多平台通過低於官方價格出售 Apple 新品,賺足了眼球,也讓拚多多平台在雙十一當天,僅通過 9 個小時,GMV 就超越去年雙十一全天。

黃崢心中的“消費經濟體”

2018 年阿里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我們希望阿里未來是一家以技術驅動,與純商業有所不同,創造商業新賽道的數字經濟體。”

而這種“經濟體”形態,似乎在拚多多身上實現。

如果你在 B 站搜索 “拚多多” 這三個字,就會出現超過 1000 條影片。12 元買一個高品質手機殼,100 元在拚多多可以買多少東西......

這些都是博主在拚多多購買的商品,通過影片形式進行分享,從美食到數位,再到搞笑日常,每條影片安利各種商品,單條影片最高播放量為 209.8 萬,引發其他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這種購買模式,與小紅書有點相似,但拚多多獨特的是,不費一絲一毫,消費者主動分享與傳播優質低價的商品,傳遞新的消費習慣。

這樣的消費傳播模式,我暫且將其稱為“消費經濟體”。

與阿里的“數字經濟體”不同的是,用戶在拚多多平台的消費環節已經形成一個循環。

經歷一百多天以後,財報數據證明著一切,黃崢心中的“消費經濟體”已經實現。

在多數拚多多用戶的心中,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電商平台,它帶給我的是一種消費選擇,促使我可以買到更加優質低價的商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