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秦漢歷史的小常識:丞相和相國是不是一個官的兩種叫法?

本期話題

公元前238年,長信侯嫪毐發動了針對秦王嬴政的叛亂,《史記》載“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這段記載長久以來不斷引發歷史學家們的歧義,歧義的原因是在於對這段文字不同的標點方式:即秦王是命令相國昌平君與昌文君兩人平叛,還是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三人負責平叛。

如果是前者,平叛的總指揮就是昌平君,如果是後者,平叛的總指揮很可能是呂不韋。究竟該如何判斷這段文字的含義呢?辦法恐怕還要從考證秦國的丞相制度入手。

《史記·穰侯列傳》載:

(昭王七年),秦果免樓緩而魏冉相秦。

(昭王十五年)魏冉謝病免相,以客卿壽燭為相。其明年,燭免,複相冉,乃封魏冉於穰,複益封陶,號曰穰侯。

(昭王十九年)魏冉複相秦,六歲而免。免二歲,複相秦。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

——《史記·穰侯列傳》

上述文字記載的是秦昭王時期在任時間最長的丞相穰侯魏冉的任免履歷。對魏冉的每一次任相或者免職,司馬遷都做了細致的記錄。唯一的失載是秦昭王十六年魏冉任相之後,當年又曾罷相,直至秦昭王十九年才再次恢復原職。

這可以《秦本紀》的相關記載為證:

(秦昭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史記·秦本紀》

值得注意的是,魏冉每一次重任丞相,司馬遷都會說明這是“複相”,《穰侯列傳》總共寫到了三次“複相”。可是秦昭王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75年魏冉被任命為相國一職的時候,司馬遷並沒有說這是“複相”。而自從秦昭王二十七年魏冉複相之後,直至三十二年,《史記》中也不見魏冉免職的記載。

這就是說,魏冉是從現任丞相的職務上轉任相國的,據此推論,相國與丞相該是兩個不同的職務。那麽,丞相之與相國,究竟孰高孰低呢?《史記·呂不韋列傳》:

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的任職履歷同魏冉約略相似。公元前249年呂不韋被新即位的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三年後莊襄王駕崩,秦王政繼任,呂不韋便從丞相轉任相國。因為《史記》說任命相國是秦王政對呂不韋的推尊,照這樣看,相國的職務該是高於丞相的。

關於秦製當中丞相與相國的差別,我們還可以援引漢製來作旁證。一手推翻秦朝的漢高祖劉邦和他手下諸多將相大臣都是秦吏出身,自公元前206年封為漢王起,劉邦的漢政權就一直沿用秦製。因此《漢書·百官公卿表》才會說“相國,丞相,皆秦官。”

事實上,班固的這個解釋已經暗示了相國與丞相並非同一官職的不同稱呼,否則他不會說“皆秦官”。那麽劉邦怎麽設置相國與丞相的職位,又任命過哪些人擔任這兩個職務呢?《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其八月,以(韓)信為左丞相,擊魏。

——《史記·淮陰侯列傳》

就在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時,《蕭相國世家》又載: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史記·蕭相國世家》

這就是說,漢二年韓信被任命為左丞相的時候,右丞相實際上是由蕭何來擔任的。這是沿用了秦國分設左、右丞相的制度。至於左、右兩丞相誰更尊貴?以後來的漢史記載反推,很可能是右丞相要高於左丞相:

孝文帝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賜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戶。

——《史記·陳丞相世家》

命韓信和蕭何分任左、右丞相不到一年,劉邦又對宰輔做出了重大調整。《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史記·淮陰侯列傳》

因為接連擊破魏王豹和趙王歇,戰功赫赫的韓信由丞相升任了相國。他升遷之後,空缺的丞相怎麽辦?是裁撤,還是由別人接任呢?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

——《史記·曹相國世家》

由此可知,韓信自左丞相高升相國後,曹參出任了右丞相。那麽,原先在韓信擔任左丞相的時候曾任右相的蕭何此時又被放到了哪個位置上?他罷相了嗎?答案是沒有: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閑,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史記·蕭相國世家》

韓信和曹參分別佔據了相國和右丞相的位置,而蕭何此時仍為丞相,那麽他所擔任的就只有可能是左丞相了。——一位相國,兩位丞相。劉邦從秦製繼承下來的這個宰輔制度是一目了然的。

從後來的西漢歷史看,丞相是常設的職務,而相國往往隻授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勳臣,並不常設。所以,自蕭何、曹參之後,西漢的相國一職也就隨著他們的謝世而被裁撤。於是乎我們只能在《史記》中看到《蕭相國世家》和《曹相國世家》。至於繼他們二位之後出任宰輔的陳平,因為隻任過丞相,沒做過相國,他的傳記就只能是《陳丞相世家》了。

這也可以同戰國秦史的記載相印證:秦國的丞相職務是常設的,但有秦一代,能夠超越丞相,上躋“相國”的大臣,僅有魏冉、樛斿、義、肖和呂不韋五人而已,連秦史上的首任丞相、號稱智囊的樗裡子都不與其列。

因為相國的地位尊貴,輕易不被任命,故而同一時期內出任相國的只能是一位大臣。至於丞相,則有時由兩位大臣分任左相和右相,有時則一人獨相

居頃之,絳侯謝病請免相,陳平專為一丞相。

——《史記·陳丞相世家》

漢文帝在罷免了周勃的右相職務之後,並沒有任命新的右丞相,左丞相陳平由此成為獨相。同樣的,秦武王任命樗裡疾和甘茂分任左右兩丞相。武王駕崩,甘茂遭到向壽等人的排擠出亡齊國,繼任的秦昭王也沒有任命新的丞相來和樗裡疾搭班子,樗裡疾就成了獨相。

將秦製中的丞相制度做這一番梳理之後,我們應該能看明白了:自公元前247年出任相國之後,既然正史記載中不見呂不韋被罷黜的正式記載,那麽在公元前238年嫪毐叛亂的時候擔任相國的就仍然是呂不韋。

所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也只能被理解為秦王嬴政授命相國呂不韋指揮軍隊戡定嫪毐之亂。

可是嫪毐原本就是呂不韋的舍人,他之所以長期和趙太后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也是呂不韋拉的皮條,嬴政為什麽還要派呂不韋前往平叛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稍事回顧一下這場叛亂的全過程: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禦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

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

——《史記·呂不韋列傳》

據《秦始皇本紀》,嫪毐發動叛亂的時候曾經糾集了三股力量:首先是秦國的正規軍,具體的說是王畿之內的近縣駐軍和宮廷禁衛軍。前者駐扎在內史的轄區,後者則隸屬於衛尉節製。因為嫪毐偽造了秦王和太后的印璽,所以調動了這兩部分駐軍。

可是根據秦製,超過50人以上規模的軍隊調動必須會合秦王的虎符為驗,經過關隘哨卡還要持節。內史和衛尉僅憑印璽便同意發兵,實際上違反了璽、符、節魔幻三俠的軍事管理體制,罪同附逆,因此他們在叛亂平定後均被處以梟首之刑。

除了國家的正規軍外,嫪毐還勾結了一部分為秦國征服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也就是“戎翟君公”。無論是國家軍隊還是戎翟君公,在與秦王對壘的時候都不可能具有堅韌的戰鬥力——虎符尚在秦王的手中,軍隊一旦了解真相,極易倒戈。

而戎翟君公早就是被秦國收拾怕了的人,他們只會趁機漁利,不會以死相博。真正能夠為嫪毐所倚重的叛亂中堅,是被他武裝起來的門客。這些人加起來應該有千人之眾,數量雖不太多,但都是嫪毐門下的私人勢力,與他休戚與共,故而戰鬥力最強,戰後受到的懲處也最為嚴厲。

司馬遷在《呂不韋列傳》中說得很清楚,秦王嬴政是看過獄吏對捕獲的叛亂分子的審訊報告後才完全掌握了嫪毐叛亂的所有細節,以及他和相國呂不韋之間複雜的利益輸送關係。

而審訊亂黨必是叛亂戡定之後的事兒。在叛亂發生的當時,秦王嬴政對呂不韋與嫪毐的糾葛還不完全清楚,所以他任命呂不韋以相國的身份主持平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這一次平叛,也成為了相國呂不韋在秦國政壇的謝幕演出。

參考文獻:

劉向《說苑》;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陳雍《關於“丞相啟”和“相國昌平君”》;

胡正明《“丞相啟”即昌平君說商榷》。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