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雨影像 |90後美女創業者激辯媒體大佬:你沒我懂男人

困頓、壓抑及迷茫,最近一年是很多人的日常狀態。生活一度成為圍城,卻又無法控制地被巨變中的洪流裹挾。無數生命歷經拷問,而同樣遭遇洪荒與挑戰的,還有被裹藏在個體內心深處的精神之困。尤其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心理上的層層阻遏、困囿……逃不過,繞不開,講不通。

一個“90後”,一個“60後”,他們隔了差不多30年,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創業為現代人提供精神食糧。他們從各自不同的人生閱歷與立場出發,通過面對面的交談與碰撞,偏偏就是要捯飭捯飭,嘮嗑嘮嗑。

一個是封新城,《新周刊》原執行總編。曾幾何時,雜誌裡的人們常說:有一暴君。封新城嘿嘿一笑,“我就是那個惡名遠揚的人”。當時,每次封新城只要從辦公室走過,就猶如一片黑雲壓過來,“這稿子不行”,“啪”一下扔過去,非常暴戾,到現在退出江湖了,惡名還在繼續。一個是錢莊,90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又去哥倫比亞大學社工學院拿了臨床精神衛生碩士,創辦的公眾號KnowYourself,各平台用戶量已超千萬。致力於用新型的健康觀去幫助更多年輕人探索自我,為困惑迷茫中的年輕人提供精神指南。他們如今都是創業者,都對當代都市人內心精神與情感的窺探與觸摸,有著哪些本質上的異同?

“我是在創業 ,而不是在做生意”

正式做公眾號那年,錢莊25歲,剛留學回來,感受到了身邊青年人心理上的浮躁。時代發展愈加迅猛,不少人的精神卻越發貧瘠。錢莊開始思考:中國的年輕人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種平台和載體,幫助他們解決心理、精神上的困惑?

她恰好趕上了這個時代。2015年,中國迎來以公眾號為首的自媒體發展狂潮,7月,她的公眾號正式上線,不到半年,就累積到了10萬粉絲了。錢莊驚呆了,“可以說,如果沒有微信公眾號,我應該不會走上創業的道路。”

她認為自己是把專業和在專業上想要做的一個創造,結合起來成為了“創業”,但封新城似乎是反過來的——“把生活變成生意”。

封新城自詡“新銳”的人,而現在,他自稱“更新銳的人”。這話得笑著說出來,笑得沒心沒肺,還有點兒討打的那種意味。就像他的“江湖傳言”,封新城始終是願意“折騰”和“騰挪”的——33歲時創辦《新周刊》,是市場上最具代表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之一。2014年,任職19年的封新城辭職,隨後於大理鳳羽古鎮創業,成為文旅策劃人。 在他看來,“那個時代”會更“軸”一點,至少他是這樣。“我們就是無非是鐵飯碗和泥飯碗的問題,到底端哪個?”

同時,也多少有一些年輕人共通的東西,比如願意不斷地跌倒,不斷重來,那股“不怕”的盡頭和勇氣。“我還怕什麽失敗,我都已經趴在地上了,總有一雙筷子吧?”

而如今,年輕人到底是否還需要背負這樣的沉重?錢莊倒認為,她們這一代人需要的謹慎更多一些,“現在創業有點時髦”,她坦言,年輕人選擇創業,並不一定是真的有一個特別想乾的事兒,也可能是他認為這個事能給自己帶來更多關注。

“一將功成萬骨枯”,錢莊語氣老成地慨歎道,“這個時代太崇尚成功,崇尚‘人上人’了。”

“人類因城市而病”

60歲,30歲,二者之間的所有的差異,除了年齡的分別,還包括慣性思維、生存環境等等。在錢莊看來,不管兩代人如何努力打破隔閡,他們依然逃不脫自身時代的局限。

“我們這代人(90、00後)是空前的高覺知,因為我們被鼓勵了,你有權利不跟所有人一個樣,你有權利做你自己那個樣。內心對於我想要什麽生活,我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未來更加適合我。”

然而,在上個世紀,70、80後的成長更多是被“罵”,被“逼”出來的,錢莊坦言。在過去的文化觀念裡,對一個少年、青年的教育,似乎更側重於小恐嚇、鞭策,而正向的鼓勵很少。

錢莊順延著思考,在這方面,市面上目前的產品,也寥寥無幾。

不過,在封新城眼裡,關於個人心理的分析、輔助,就像男人在生活中很少化妝一樣,更扮演著女人在心理上的化妝品,它似乎存在著一種性別選擇偏向。

但錢莊反駁認為,所謂的性別趨向,在她看來更是社會對性別的一種建構,“社會告訴你,男人應該是更不敏感的,男人應該是更不關注情感和情緒的。女人是更細膩的,甚至他們會認為女人因此是不理性的。”實際上,有很多男性其實也患有抑鬱症,也存在一些精神上的問題,只是在這種建構中,他自己也潛意識地忽視了。

錢莊在公司辦公區設置了一個單獨的空間,意味著一種庇佑、短暫逃離。“現在都市人都很忙,有時候壓力很大,我們希望他進來這個空間的時候,能暫時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裡逃出來,在這得到暫時的心靈庇護。”

封新城想到了二十二年前他做過的一期封面,名字叫《找個地方躲起來》。“後浪”錢莊立馬感到好奇:“那個時候人就有現在的人這麽大壓力嗎?”

封新城笑一笑道:“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城市人就會有這種需求。”

時代沒有標準答案

與錢莊不同,封新城不是做心理分析的,他認為,現在都市人的心理問題也許存在一種解藥:在田園。封新城曾參加騰訊新聞的《星空演講》,用了不完整的一首詩來做演講的結尾:“城裡的大街上擁擠著相互排斥的欲望,而大理懶洋洋的陽光讓我不跟誰商量,就這麽逗留在世上”。

在中國當下重新去振興鄉村的大背景下,封新城覺得自己“有點排頭兵的意思”,他發自內心希望更多的城裡人,去到大自然裡,推動中國農村內外的改變。

錢莊則站在90後的立場,把這理解為一種青年人的城市困局,比如這些年浩浩湯湯“逃離大城市”的趨勢。

封新城強調,自己的出發點是“先去選擇一種生活,去鄉村。”的確也找到了這樣一個地方,然後企圖把山谷變成一個大地藝術谷,他得到了政府、朋友的的支持。“這可是千萬級的,這些投資最後變成什麽?我的資金壓力。”有給予,就有回報,然後“生活變成了生意”。

但包括錢莊在內,當然也會有人質疑,這種入侵式的鄉村改造,是否真的能解決城市問題?封新城則不以為然,“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至少我們提供一個樣本,就是那一種可能性。”

望著眼前這個年剛三十的女孩,封新城想起他曾經看過一本日本記者寫的書《飽食窮民》,作於錢莊出生的九十年代,裡面呈現了一種精神上的貧瘠、空虛,還有現代人對科技的過度依賴。“過去我們說叫手機人,你發現人還是主體,手機人,我主宰手機,無非是用一大堆手機而已。(但現在)在科技面前我們是什麽?我們人變成了手機的寄生蟲。”

錢莊坦然承認這一現象,但她必須要為“這代人”正名,實際上越來越多青年,也在有意識地對抗這一現象,試圖從圍城裡逃脫出來。

這令封新城多少驚喜,在錢莊這位90後身上,他看到了意料之外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理解是相互的,對錢莊而言,她也看到了與這位60歲長輩共同的一種使命——都關注人們的精神狀態。

“每一個上一代人看下一代人都會覺得他們是悲劇的一代,是垮掉一代。但實際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的我們,也會對這個時代有我們的見解,同時會形成自己去應對這個時代的方式。”錢莊認為。不管是二次元也好、一百次元也罷,生活有不止一百種可能性,雖然同樣存在時代的局限,每一代人也依然會迷茫,不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不知道該相信什麽,該質疑什麽,這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巨大的、屬於一整代人的挑戰。

*騰訊新聞谷雨影像紀錄片《30vs60》第三期《田園野心家vs心靈療愈師》1月25日正式上線,可登錄騰訊新聞客戶端,搜索“谷雨影像”觀看視頻。

撰文|柯九 編輯|史提芬車 出品|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楊瑞春 主編|王波 責編|程婕 運營|張簫 杜俊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