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扇子”,魏晉名士手中的最愛——麈尾

麈尾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手中的“扇子”,文人雅士手執麈尾的習慣一直延續到南唐五代。由於在宋代麈尾已經失寵,導致後世有很多人只知道這個名字,而不知道實物是什麽樣子。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人都認為麈尾應該就是拂塵的別稱。尤其是在一些古代文獻中,麈的尾巴可以製作拂塵,於是錯誤的信息就流傳下來。

那麽麈尾到底是什麽樣子呢?麈尾的樣子很像方形樹葉,把卵形樹葉裁切成長方形的樣子,就很像麈尾了。麈尾可以直立起來,絕不會像拂塵那樣可以柔順披散。麈尾能夠成為六朝名士的手中“寶物”和麈這種動物有很大關係。麈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鹿,是群鹿的頭領。麈通過甩動尾巴,指揮“團隊”,具有領袖風范。於是名士都以手持麈尾為榮,標榜自己是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可以作為意見領袖。

手持麈尾的時候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麈尾是身份的象徵,必須自己拿著,不能交給身旁的侍者。所以在一些傳世作品中,哪怕文人已經聊得手舞足蹈了,手中的麈尾還要緊緊握住。東晉的著名文人王導曾經寫過一篇《麈尾銘》介紹麈尾的形製、功能與各種附加含義。文章中特別強調,只有君子才可以用麈尾,揮動麈尾不僅可以帶來陣陣清風,還可以掃去身上的俗氣,簡直就是文人雅士的“掌中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喜歡清談,聊天內容經常是如何標榜風流自賞,高雅脫俗。有了麈尾,讓聊天的氛圍好了很多。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選一個山水清幽的地方,三五好友一邊聊天一邊欣賞風景,聊到高興的時候,手中的麈尾左右搖擺,讓聊天變得充滿節奏韻律。有的時候,清談內容也涉及學術研究,意見不同開始爭辯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揮動一下麈尾,可以緩和緊張的討論氛圍。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和麈尾有關的故事。晉朝的孫盛和殷浩都是名氣很大的文人,他們二人喜歡辯論,一見面就停不下來。有一次,他們辯論的太激烈了,手中的麈尾搖來搖去都掉毛了。這個故事也反映出,當時的文人的確離不開麈尾。

對於現代人來講,如果想見到麈尾難度就有點大了,只能在繪畫作品中尋找。由於魏晉時期的繪畫傳世極少,只能在唐代的壁畫中一窺真相。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有維摩手執麈尾的畫像。唐代名家孫位畫的《高逸圖》中也有麈尾出現,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孫權手中拿著的也是麈尾。此外,日本的正倉院中有唐代麈尾,不過這些藏品過於珍貴,很少拿出來展示。

拓展閱讀

北魏三大奇書——內容涵蓋宗教、農學、地理

運用寫意技法,注重線條的表現力,清代畫家李鱓繪《忠孝圖》

宦官專權加速明朝滅亡,這個“鍋”要由皇帝背

真實的唐僧不在《西遊記》裡,而是存在於《大唐西域記》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