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日報評論:吸引更多人熱愛“無用的科學”

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近日頒發,作為中國內地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發起設立的世界級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主要關注原創性基礎科學研究,目前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每一項顛覆性、革命性的科技進步,都源自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沒有萬有引力定律,就沒有航天事業圓夢太空;沒有電磁理論,就沒有現代通訊讓天涯變咫尺……基礎科學研究是提升創新能力的根本,也是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石。未來科學大獎雖發軔於“民間”,但是對官方科學獎項的必要補充,更彰顯出整個社會對基礎科學的日益重視。

“熱愛科學的人很多,但是熱愛無用的科學卻沒那麽容易。”頒獎典禮上,一位獲獎科學家的感言發人深思。基礎研究周期長、變數大,“電光火石的瞬間”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成千上萬次的無功而返。“無用之學”的調侃包含了太多的艱辛與感慨,但這又恰恰是科學研究自身規律的必然呈現。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不顧重病纏身,每天點著煤油燈,趴在用磚頭支撐的鋪板上進行演算推導,用生命換來“1+2”的詳細證明;黃昆花費數年時間,對固體物理學中的最基本領域進行總結,完善《晶格動力學理論》一書,成為幾代科學家的入門指導書和必備參考書……那些看起來難以立即“轉化”,甚至有些超前的理論研究,並非“百無一用”,相反,每一個公式、每一次實驗都可能是重大成果的關鍵一步。

推進基礎科學研究,要對“十年不鳴”有更多包容,也必須給研究者以更加切實的優待。近些年,國家層面加強政策引導,許多企業也參與進來,設立面向基礎科學人才的獎項,如科學探索獎、達摩院青橙獎等,都起到了不小的激勵作用。在此基礎上,官方有必要繼續加大支持,特別是將功夫用在平時,給予基礎科學研究者更多資源傾斜,創造寬鬆環境,讓他們敢於“一輩子隻做一件事”。而從更深層次來看,形成自信的科研氛圍也尤為迫切。不難發現,輿論場上常以國外獎項作為衡量科學家是否卓越的標準,就連未來科學大獎,也被冠以“中國諾貝爾獎”以示其分量。要看到,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中,我們有追趕的毅力,更要有領跑的魄力,不斷建立、完善自己的評價機制與獎勵標準,叫響自己的品牌,必將能夠提升中國基礎研究在國際的地位。

萬河之水始於源,參天之木立於根。給基礎科學研究者更適宜的發展土壤,就是給科技創新更多機遇。不妨將未來科學大獎當成一個契機,期待更多科學家在攀登頂峰的路途中,也有滿滿獲得感。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鄭宇飛

流程編輯:洪園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