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融科技會取代傳統銀行嗎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中歐視角 作者芮萌(中歐金融與會計學教授)

  雖然人們通過櫃台網點辦理交易的次數已經大幅減少,但更多是通過電子銀行來辦理了,而非扭頭轉向了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會取代傳統銀行嗎金融科技會取代傳統銀行嗎

  幾年前,《失控》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說:“傳統銀行20年內必將消失。”而比爾·蓋茨20多年前就曾做出類似的斷言。傳統銀行真的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消亡嗎?

  1994年,比爾·蓋茨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說:“傳統銀行將成為21世紀的恐龍。”原因是隨著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傳統銀行必將和恐龍一樣,難免消失的命運。

  2014年,在談及自己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時,西班牙最大的銀行BBVA(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的全球執行董事長Francisco Gonzalez說:“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他銀行,而是亞馬遜和谷歌等科技公司。”

  在中國,由於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科技公司陸續介入金融業務,傳統銀行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是否會被科技公司顛覆?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回到金融和人性的本質。

  1、銀行:晴天借你雨傘的機構

  有一個揶揄銀行的段子是這樣說的:“所謂銀行,就是晴天把雨傘借給你,雨天把雨傘收回去的機構。”

  為什麽銀行要這樣做?這和金融的本質及銀行的性質有關。

  什麽是金融?金融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讓資金實現跨時間、跨太空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社會效用最大化。

  簡單來說,金融就是有錢人和聰明人之間的跨期貨易。有錢人是投資者,他們把今天的錢挪到未來去花,於是有了資本。聰明人是融資者,以企業家和創業者為主,他們有好的創業理念,但是沒錢,所以把未來的錢借到今天來用。

  不過,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存在巨大的資訊差,也就是資訊不對稱,導致跨期貨易的風險較大,如融資者最後無力或不願償還。這時候,就需要中介來發揮橋梁作用。

  銀行就是一個信用中介。即便投資者和融資者彼此不信任,只要兩者信任銀行,兩者之間的投融資關係就能形成。投資者把錢交給銀行,銀行再把錢投給融資者。對融資者而言,這是一個間接融資的過程。

  銀行從投資者手中接過錢後投給誰?這涉及到風險的識別和定價。對銀行而言,風險和收益並不對稱。錢投給優質的融資者,銀行只能賺取一點利息;而投給不好的融資者,發生壞账風險,則連本金都收不回來。

  所以,銀行選擇將錢貸給那些違約風險和貸款需求都較低的優質客戶,如國企和央企,這些企業有政府提供隱形擔保,發生壞账的風險較低。而那些真正需要錢的中小企業或個人,則很難貸到款。

  中國一直以間接融資為主。根據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中國間接融資佔到了社會融資的80%以上。

  過去30年,依靠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中國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但到了今天,間接融資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短板和缺點。究其原因,在於經濟的發展階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以前,中國經濟以製造業為主,很多公司的資產都是實打實的,可以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今天,中國的經濟主要由服務和消費拉動。在全新的商業模式下,很多企業的資產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資產,導致向銀行間接融資變得困難,只能直接融資。

  銀行的風險管控體系決定了其必須“下雨天把傘收走”,導致很多有資金需求的人被排除在其服務範圍之外,這給金融科技公司留下了廣闊的發展太空。

  2、金融科技優勢眾多

  今天,大家觸目所及的科技有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這些科技加上傳統金融,就產生了許多金融科技商業模式,如移動支付、數字貨幣、智能投顧和機器人分析師等。金融科技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服務高效且成本低

  互聯網幫助大家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可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完成交易,提高了效率。同時,搜索引擎和大數據分析可降低資訊搜索和產品購買的成本。IBM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次普通的銀行交易,如果在銀行櫃台做,平均成本是4美元。而通過手機銀行,成本只有0.08美元。

  2.讓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務

  互聯網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徵,這使得金融科技公司能以更低的成本為更多的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中國很多家庭月淨收入低於1萬元,由於成本較高,銀行不願意服務這類客戶。但是,金融科技公司能很好地滿足這些人的金融需求。

  以餘額寶為例,其上線18天就吸引了250萬客戶,一年後客戶超過1億。這些銀行不待見的、账戶平均餘額只有5000元的客戶,在普惠金融中享受到了服務。

  3.擁有還款人的海量行為數據

  銀行擁有借款者的一些數據如學歷、社保、信用卡等,但缺乏借款者的行為數據,如網上消費習慣、社交圈子以及具體的地理位置等。而基於大數據分析,科技公司可從電商、遊戲、社交、O2O等多個維度對借款者進行畫像,識別風險,從而對風險定價。

  4.服務定製化和場景化

  工業化時代,產品主要是標準化生產。但是,互聯網的發展拉近了公司和用戶之間的距離,個性化定製服務成為了可能;同時,服務場景化。不管你是在電商平台購物需要借錢,還是付房租需要貸款,在每個場景都能即時得到需要的服務。

  5.金融服務去中介化

  傳統金融中介為市場提供金額匹配、期限匹配、風險匹配等服務,從中收取手續費,產生利差,獲取利潤。科技則使人們跳過中介直接完成交易,提高投資收益,降低融資成本,從而產生金融脫媒現象。

  6.推動精神創新

  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推動了金融行業的思想革命,讓其變得更加民主化和普惠化。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放低姿態,變得更加平民化。在金融民主的理念下,人們設計出更多更加簡單、去中介化的金融產品,使得更多老百姓從中受惠。

  3、金融科技替代傳統銀行為時尚早

  正因為金融科技具有以上優點,很多人認為傳統銀行被取代是早晚的事。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我看來,判斷金融科技能否取代傳統銀行,需要問四個問題:第一,金融科技是否比銀行擁有更多有效資訊?第二,它有沒有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第三,它對風險的識別是否更加有效?第四,它有沒有對風險進行合理定價?

  和銀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掌握的用戶數據更多。但是,其掌握的很多數據並不能幫助識別風險。原因在於資訊越多,噪聲越多,預測結果可能越不準;同時,要識別違約風險,只有被違約次數較多才能分析出,而這很可能導致公司破產。也就是說,金融科技公司並沒有足量的有助於降低違約風險的數據。

  其次,互聯網並沒有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反而降低了欺詐的門檻。每年因為欺詐而帶來的損失中,只有3%是面對面欺詐所導致,而多達12%是由網絡欺詐所產生的。

  綜上兩點可看出,金融科技公司對風險的識別並不比銀行高效,和銀行相比,它面臨著更大的違約風險。

  由於面臨的違約風險更大,所以金融科技公司風險定價較高,主要是為了彌補潛在的違約風險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

  我們應該看到,傳統金融機構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擁抱新科技(Tech+Fin)。以美國銀行為例,從上世紀50年代的信用卡,到60年代的ATM,70年代的POS機,80年代的家庭銀行,90年代的客戶關係管理和信用打分模型,進入21世紀後的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它一直處於不斷的發展中。

  國內則以工商銀行為例,其開發了線上電商平台“融e購商城”,並在位於深圳、珠海等地的資訊園區擁有近5萬名工程師,遠遠超過阿里巴巴工程師的數量。

  雖然人們通過櫃台網點辦理交易的次數已經大幅減少,但更多是通過電子銀行來辦理了,而非扭頭轉向了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中國網上銀行交易規模約為1,700兆元,支付寶僅有8兆元,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

  所以,金融科技公司取代傳統銀行尚無從談起。

  4、未來:從博弈到共融

  什麽才是金融業的未來?是那些切入金融市場的科技公司(Fintech),還是積極擁抱新科技的傳統金融機構(Techfin)?

  在我看來,互聯網等新科技的出現,只是改變了金融交易的範圍,並沒有改變交易的本質。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各有優勢。

  金融科技公司的比較優勢在於擁有創新的基因和平台競爭的先發優勢,擁有較多監管套利,以及較強的以低成本服務長尾市場的能力。

  和金融科技公司相比,傳統金融機構擁有壟斷性的線下能力、金融專業能力、強大的資金和實力雄厚的客戶資源。它們的優勢在於設計和銷售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在於客戶資訊來源的廣泛性。

  兩者不同的成本優勢,決定了它們都擁有自己的領地,且存在各自清晰的邊界。

  按照客戶的信用評級劃分。

  比如美國用FICO評分,650分以上的優質客戶可能仍然是由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服務,650分以下則由金融科技公司來服務。

  按照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

  企業發展會經歷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當公司處在初創和成長期時,金融科技公司可為其提供天使融資和供應鏈金融服務。當企業走向成熟,擁有IPO、再融資或並購需求的時候,再由傳統金融機構為其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

  按照客戶資產大小劃分。

  傳統金融機構服務高淨值客戶,提供非標準化產品。而金融科技公司則服務低淨值客戶,提供標準化服務。

  按照長尾理論劃分。

  20%的頭部客戶創造80%的利潤,他們需要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一對一的、有溫度的個性化服務。剩下80%的長尾客戶,則由智能投顧等金融科技一對多來提供服務,這樣可降低成本。

  按照代際劃分。

  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36%的千禧一代沒有信用卡,60%的千禧一代不在銀行服務的客戶群之內,他們認為銀行服務的是他們的父輩一代。所以,他們更可能是金融科技的服務對象。

  科技一定會重塑金融,兩者可能將從博弈走向融合,最終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區塊鏈:改變金融行業的X因素

  有人說,區塊鏈是繼蒸汽機、電力、資訊和互聯網之後,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技術,將給金融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账方法。從技術層面來看,其的確是顛覆性的,可降低人們之間由於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違約風險。同時,還做到了去中心化和強安全性。

  但是,區塊鏈也存在幾個致命局限,如處理速率太慢、交易延時、缺乏必要的硬體支持以及存在資源浪費現象等。

  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認為,區塊鏈將帶來全新的商業文明,從傳統的基於熟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轉變為基於透明規則的開放式合作,從而實現人人平等。

  而我認為,區塊鏈就是烏托邦。很多曾經以利他面孔出現的新技術如互聯網,最終卻造就了眾多的利己主義的公司。很多在今天鼓吹區塊鏈、強調利他主義的人,最終有可能隨著區塊鏈的發展變成利己主義者。

  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新技術產生。但不管什麽技術,都是為人服務,而貪婪、恐懼和人性這些因素,決定了人不會輕易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改變。我不否認區塊鏈的某些技術未來將給金融業帶來巨大變化,但至於它能否徹底顛覆金融業,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介紹: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由中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共同創辦,專門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的非營利性高等學府。微信號:CEIBS668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