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先詞中多影字,被稱為“張三影”,他詞中的影有著怎樣的獨特性

引言

在前文《宋代詞人多雅號,張炎也不例外,他為什麽得到“張春水”的雅號?》中,談論宋代詞人雅號的時候,提到過張先這個人。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著名詞人,他有一個雅號“張三影”。

張先生平軼事

張先是一位非常高壽的詞人,他生於宋仁宗淳化三年(990年),卒於宋仁宗元豐元年(1078年)活了89歲,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時年41歲的張先與歐陽修等人同中進士,此年禮部的主考官是禮部貢舉晏殊。

張先一生仕途不顯,官至尚書都官郎中,但他卻以其才華深為太平宰相晏殊所賞識,張先年長晏殊一歲,二人交誼尤厚。張先晚年生活在湖杭一帶,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都有交遊。

清代內府藏本《道山清話·叢書集成初編》中記載了張先和晏殊的一件往事:“先(張先)能為詩詞,公(晏殊)雅賞之,每張來,令侍兒出侑觴,往往歌子野所為之詞。

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得知晏殊和張先的交遊往事,晏殊還曾請張先為其《珠玉集》作序言,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晏殊對張先的器重。晏殊還邀請張先為其詞集《珠玉集》作序,這成為宋代詞集中最早的一篇序言。

張先在宋史中沒有傳記,這與他的仕途不顯是有關係的,但是張先的生平軼事卻被同時代的人記錄了下來。北宋史學家劉攽在《中山詩話》記載了張先和同時代文壇著名人物交往的事情:“(張先)嘗與晏殊、歐陽修、王安石、宋祁、趙抃、蘇軾諸人遊。

蘇軾與張先的交遊可謂是一段文壇佳話,張先比蘇軾年長四十六歲,二人交誼可算忘年之交,亦師亦友。蘇軾在《題張子野詩集後》中寫道“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余技耳”。蘇軾還稱這位詞壇前輩“人善戲謔,有風味”。

張先去世之後,蘇軾正在密州當太守,他在《祭張子野文》中真誠地說:“我官於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蘇軾這段話說得非常真摯,他寫道在自己初學填詞時,張先對他的作品曾加以修改潤色,斟字酌句,協調音律,非常精細。“擁彗”是學生對於老師的一種禮節,可見蘇軾是把張先當自己的老師來看待的。

南宋詞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是說張先堅持創作,晚年仍然筆耕不輟。對張先生平記述最全面的就是清代陸心源的《宋史翼》,此書可補充《宋史》中對人物記述遺漏的不足,其中對張先的記述如下:

仁宗天聖八年庚午科進士。知吳江縣。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虢州。英宗治平初致仕。工於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多花月豔冶之辭,時稱張三影。有《安陸集》。

從種種筆記、詞話、史料的記載可以看到:張先是一位交遊廣泛且時有文名的詞人。張先詞中對於影的描寫更是張先詞的代表作品。

張先雅號“張三影”的來歷以及詞人寫影的動機

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人們一說到張先,往往將他的名字與他的雅號“張三影”聯繫起來。關於這個雅號的來歷,在宋人的筆記中就被提到過很多次。南宋著名文學家胡仔著有《苕溪漁隱叢話》一書,書中有對詞人作品的點評,也有對詞壇軼事的記載。

書中有一則詞話記錄了張先的雅號的來歷,卷三十七引《古今詩話》說:“有客謂張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 , 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其他人覺得張先詞中的得意之筆是“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一句,這一句出自於張先的詞作《行香子》。而張先自己覺得他的寫影的詞才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由此看來,“張三影”這一稱謂是張先自己叫出來的。

關於詞人雅號“張三影”,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北宋年間的《詩話總龜》中的記載,此書稍早於《苕溪漁隱叢話》,在《詩話總龜·卷四十》中是“隔牆送過秋千影”、“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開處見山影”這三句。

宋代人甚至改換張先自賞的“三影”,認為“浮萍破處見山影,野艇歸時聞草聲”、“雲破月來花弄影”、“隔牆送過秋千影”這三句也可以稱得上“三影”。

通過這兩則詞話,能看出來張是一位有影響力的詞人,他的詞非常注重對的描寫,因對的描寫有著高超的人藝術技巧而受人讚譽,而且還得到“張三影”的雅號。

不管“張三影”這一雅號的來歷與版本,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張先的詞中確實多影字。張先確實是善於將影這一意象寫進詞中的,而且用影字創造出了優美的意境,他對自己以入詞是相當滿意的。“張三影”這個雅號也是對張先詞作特色的強調。

張先之所以強調“影”字,不是沒有來由的。他似乎已經意識到藝術中的形與影,觸及到特殊的美學情趣的問題。

這一意象在宋代以前的詩文中並不少見,影也是文人筆下經常涉及的意象之一,古代詩詞中通過字來創造美的意境,已時有所見。如唐代就有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

在詞中對這一意象進行有意為之的塑造和發揚,並借助這一意象創造了諸多美輪美奐的意境,這是張先在詞中寫影的動機。自覺有目的地捕捉的美學情趣,並通過字傳達神韻的人則始於張先。張先對詞中影意象的拓寬可以說是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據《宋史·藝文誌》記載,張先曾有文集一百卷,詩集二十卷。蘇軾也曾說:“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余波耳也。”然而張先的詩文不傳,卻獨以詞傳,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張先對於“影”這一意象的鍾愛,可以從其詞中看出。筆者翻閱了《張先集編年校注》,全書輯錄張先詞共165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張先詞中涉及到寫影的詞竟有30首之多,這佔到張先詞的將近五分之一。由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張先在詞中對大量加以運用並非無意為之,他的目的是有意確立作為自己詞中的獨特意象。

張先詞中的影意象數量多、種類豐富

張先詞中的影種類豐富多彩,有花影、人影、燈影、水影、月影、秋千影、燈影、疏影等,其中光寫花影的詞就有八首之多:如《天仙子》一詞中有“雲破月來花弄影”;《傾杯》一詞中有“橫塘水靜,花窺影”;《對韻子》一詞中有“仙花鬥影”; 《木蘭花》一詞中有“草樹爭春紅影亂”;《歸朝歡》一詞中有“簾押殘花影”;《慶春澤》一詞中有“花影灩金尊”;《謝池春慢》中有“花影閑相照”;《勸金船》一詞中有“綠定見花影”。

其他寫影的詞也是不勝枚舉,寫人影的詞有五首,如《蝶戀花》中的“綠水波平花爛漫,照影紅妝”《西江月》中的“高鬟照影翠煙搖”等。

《醉桃源》中的“隔簾燈影閉門時”則是在寫燈光的影子;《感皇恩》中的“漸樓台上下,火影星分”又是在寫火影;《卜算子慢》中的“水影橫池館”和《憶秦娥》中的“憶苕溪,寒影透清玉”又是在寫水影;此外張先詞中寫道影的還有風影、天影、月影、秋千影、樹影、棹影、風烏影、旗影等。

最為特別之處還在於,張先對影意象的創新,也就是對“無影”的描寫:如《木蘭花》中的“數楊花過無影”和《剪牡丹》中的“墜輕絮無影”。張先詞中的影數量多,種類豐富,影的意象新穎高妙,一直為人歎賞。

張先詞中影意象的獨特性

張先善於運用多種藝術技巧對“”加以錘煉,使影意象既在全篇突出,又借助影的意象突出升華了全詞的意境,影的意象與詞的境界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對於張先處理影意象的藝術技巧,當代著名詞學家沈祖棻在《宋詞賞析》中以張先的《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為例,論述了張先詞中的影意象,她說道:“一般創作中講究練字,主要是在虛字方面下功夫,實字方面,可以伸縮變化的余地是不多的;從這些名句(指張先詩詞中寫影名句)來看,主要的好處也都表現在虛字上面,或者說是用虛字與“影”字配合極為恰當。”

沈祖棻的這一論述可以說是相當精準的。張先錘煉影意象的方法,即不拘泥於意象本身,為寫影而寫影,而是往往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包括運用鍛字煉句的方法來突出影這一意象。

影本身就有特殊性,影的形成是因為物體擋住光線時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間無光的陰影部分,如成語“如影隨形”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個道理。

因為影並不能脫離本體(也就是形成影的物體)而存在,單獨形態的影是不存在的,它必須和某一物體聯繫在一起。那麽,張先在塑造影意象的時候,為了使其生動活潑,他採用從其本體下筆,注重對本體的描繪上來。

相對於影意象的主體地位而言,其實就是從虛處入筆的寫作手法。從張先寫影的詞作入手去看的話,從虛處入筆去表現影的獨特性,以下三點:

1、影的意象具有靈動性,因為詞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首先來看詞人對花影的描寫,他使用的方法時讓花具有人的情態,再加上精心選擇的動詞與之搭配,使花對影的支配達到了高度靈動。

典型的例子有:“雲破月來花弄影”,詞人把花比作人,讓花做出人的動作,這是詞人精心的創作。一個弄字,寫出花的迷離不定,導致影的搖曳多姿,花若有心,影當含情,花之弄影,正是通過花的人化,才使影有了動人魅力。

王國維《人間詞話》對張先這首詞中的動詞有著高度的評價:“‘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句出自於詞作《天仙子》,這首詞是張先的享譽之作,也是詞人雅號“張三影”的其中“一影”,原詞如下: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這首詞調下有注:“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寫這首詞的時候,詞人在嘉禾作判官,因為身體不舒服,再加上對酣歌妙舞的府會不感興趣,所以詞人沒有參加,在就家吃了幾杯悶酒後便昏昏睡去,一覺睡醒,已是午後時光。

所以詞人來到室外透氣,借以排遣從午前一直滯留在心頭的愁悶。作者未去參加府會而是到小園中閑步,看到眼前的景物,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詞。

午後的時光匆匆而過,夜幕逐漸籠罩著大地。水禽已並眠在池邊的沙岸上,這個晚上應該是有月色的,詞人的初衷未嘗不想趁月色欣賞這美麗的夜景。意想不到的是雲滿晴空,並無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這時,意外的景色變化在眼前出現了。風起了,刹那間吹開了雲層,月光透露出來了,而花被風吹動,也竟自在月光照耀下婆娑弄影。這就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

“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句之所以傳誦千古,不僅在於詞人修辭以及鍛字煉句的功夫,主要還在於詞人把經過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後,居然在一天將盡時品嚐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複雜的心情,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表達了出來,讓讀者也分享到一點喜悅和無限的美感。

這就是此句始終為讀者所愛好、欣賞、傳唱,並蜚聲詞壇的主要原因。

詞人對花影的寫法也體現在《謝池春慢》一詞中:

繚牆重院,時聞有、啼鶯到。繡被掩余寒,畫幕明新曉。朱檻連空闊,飛絮無多少。徑莎平,池水渺。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

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秀豔過施粉,多媚生輕笑。鬥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歡難偶,春過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詞的小序寫道:“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這首詞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詞人豔遇的事情:張先去往玉仙觀中,中途在河邊遇到謝媚卿,謝媚卿才貌俱佳,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而張先文采出眾,對謝媚卿一見傾情,張先因有感於兩人的偶遇,從而寫下了這首慢詞。

上片最後兩句“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雖然是寫花影,卻又是另一種筆法,詞人有心將花與影分隔一些,花與影實為一體,卻又並不相關。一個字寫出花兒百無聊賴,以至於見到自己的影子竟生出一種疏離感。花與影就那麽漫不經心地對望著,各想各的心事。讓人讀後,仿佛見了一位佇立水邊的“所謂伊人”的形象。

“日長風靜”與“閑”表現的仍然是索寞的氣氛,“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這兩句又暗示詞中人徘徊於小路上,百無聊賴的感情。這樣的寫法也為下片描寫謝媚卿的美貌做好了鋪墊。

再比如《雙韻子》中的“鴛鴦集、仙花鬥影。更聞席曲瑤山,升瑞日、春宮永”幾句 ,“仙花鬥影”卻又是群芳爭豔的場面,一個鬥字的巧妙使用,寫出諸芳各不相讓、百花爭春的熱鬧場景,不但要在花型上勝過對方,就是自己的影子也要壓過其他花卉的影子,一幅與諸花爭豔的場面躍然紙上。

由以上花影意象中可以看出,詞人筆下的花與影之間是實體與虛體的關係,在意象塑造上是主與次、實與虛的關係。由於影意象的特殊性,從花入筆,即從虛入筆,加以擬人手法,才能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張先詞中除了寫花影時運用擬人修辭手法,讓影具有靈動性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寫月影的“蓬萊猶有花上月,清影徘徊”,與寫風影的“風影輕飛”等等。

2、為突出影的意象,借助其他事物來陪襯

當影的意象略顯平淡,沒有獨特之處時,張先往往會借助其他事物來襯托影的意象。如在《青門引·春思》中就有一處典型的寫影: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詞人運用的還是擬人手法,不過又借助了明月這一意象。詞人把明月賦予人的特性,讓明月“送”影,並讓明月不辭辛苦,隔牆相送,使得牆外的人看到秋千影后,會產生強烈心理的共鳴,加深對牆上飄忽的秋千影的印象。可以說,正是借助了明月的意象與影意象聯合,才能使此句內涵深厚,分外動人。

借助其他事物來陪襯影的意象,在張先的詞中也有多處:《歸朝歡》一詞中有“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醉桃源》一詞中有“隔簾燈影閉門時”。

這兩首詞中贏得意象在寫作手法上相同的,都是借助了簾這一意象,簾有把影隔開的意思,這樣讓影的意象顯得更加朦朧,詞人借助影所表達的感情也更加朦朧。通過詞作可以發現,這是詞人的精心的創作,是有意為之。

將兩種意象結合,以其中一種意象為陪襯,來襯托影這一意象的寫法,在《南鄉子·中秋不見月》一詞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潮上水清渾。棹影輕於水底雲。去意徘徊無奈淚,衣巾。猶有當時粉黛痕。

海近古城昏。暮角寒沙雁隊分。今夜相思應看月,無人。露冷依前獨掩門。

棹影輕於水底雲”一句是非常高妙的寫影句子。影本是虛幻之物,不可能具有實物的重量。詞人為了渲染影的輕柔,反其道行之,借用了一個人們意識中非常輕薄的雲來做比襯,而且詞人借用的雲是水底的雲,實際上又暗含了雲影這一意象。

棹影比雲影還要輕,因為行船的時候棹影在水上,雲影在水下,所以詞人發突發奇想,以神來之筆——一個“輕”字描摹雙影之間的位置關係,既寫出了行船的輕快,又將兩種影的意象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3,為創造出“無影”之影的境界,詞人運用不寫之寫的手法

談到張先詞中影意象的獨特性,就不能不提及他精心創造,歷來被人交口稱讚的兩句“無影”之影,第一處“無影”在《翦牡丹·舟中聞雙琵琶》一詞中: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淨。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

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如爭凌波,泊煙渚春暝。

彩絛朱索新整。宿繡屏、畫船風定。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玉盤大小亂珠迸。酒上妝面,花豔眉相並。重聽。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第二處“無影”在《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一詞中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 。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 ,無數楊花過無影。

對“無影”之影的精心創造體現在何處呢?影作為一個獨特的意象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除了物體之外,還需要一個重要條件才能構成影的存在,那就是光,所謂的光影成像就是這個意思。光與影,從來都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光才有影,影因為光照射物體才會存在。

張先體察到了光的強弱變化,注重影意象的形成,由光線導致無影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光線不足,一是光線過強。張先詞的無影恰恰就涵蓋了這兩種情況。

先看《翦牡丹》,其“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是發生在日光之下,詞中明明事先寫道“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淨”,這是一派陽光明媚的好氣象,又不是陰天,怎麽會無影呢?但細細品味“柔柳搖搖”一句,才會明白這次詞人的匠心獨運。

原來是柳蔭遮蓋了日光,濃蔭蔽日,絮影埋藏在柳影之中,明寫“絮無影”,實則寫出了柳影。在這種看似不寫之寫中,已近暗含了光與影的互動。

詞人生動而逼真地寫出要寫的部分,給人留下形象具體的感受,又留下“無影”的想象空間,以激發人們用想象來彌補詞人筆觸未到之處。形為“不寫”,實則已“寫”,從而創造出了“無影”之影的高妙境界。

如果說這一句在寫無影之時,實際還是以“有影”為主,那麽另一句“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側重的就是光了。雖然詞中描寫的時間不是白天,但夜晚的月光清亮明透,再加上楊花特有的輕薄體態,光線竟穿過花身,無法形成陰暗面,因而形成了“無影”的形態。

詞人借“無影”二字,將月光、楊花的潔白和通透的特點寫到了極致。光與影在楊花這一特殊物體中形成了互動,影被相對強的光所覆蓋,融化在光中。詞人明線是在寫光,暗含寫影。同樣是不寫之寫,“無影”之影,只是與“墜輕絮無影”側重點有所不同。

總結

張先在詞作中通過對影意象的大量選取和不遺余力的藝術加工,使得影這一意象在詞中發揚光大,並由此創造出了優美的畫面和耐人尋味的意境。

張先因為詞中多影字,也因為在寫影上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這些寫影的詞不光是詞人自己認為是得意之作,也贏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讚,詞人還得到了“張三影”這一雅號。

“張三影”這個雅號詞人是實至名歸的,這個雅號是一種美稱,是對張先詞作特色的強調,也是對詞人筆下影的意象的肯定。

正是因為張先對影的喜愛,他才會有意為之,並通過不同的寫作手法去創造影的意象,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加工錘煉影的意象,他筆下的影才會具有獨特性。

附:本文參考資料

《張先集編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祖棻·《宋詞賞析》·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宋史·藝文誌》·中華書局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華書局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