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病房滿員也不用住走廊,北京嘗試推行「共享病床」

病床也能共享?是的。

近日,在北京大興區人民醫院,悄然出現「共享病床」的現象——無論哪個科室有空餘病床,都可以拿出來全院「共享」,護士也將「跨科」護理。

從數年前的醞釀探索,到一年前分階段推行,再到全部科室打通,近日,大興區人民醫院在全院範圍正式運行「一張床」舉措。無論哪個科室有空餘病床,都可以拿出來全院「共享」,護士也將「跨科」護理。

事實上,「一張床」的改革涉及到海量細節。醫護工作者持之以恆,一點一滴向前推動,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的同時,更在諸多方面提供了現實借鑒。

1科室滿員 患者仍可順利入院

下午的心內科診室,醫生接診時發現一位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然而進入系統,心內科的病床圖示已然「翻紅」,提示著這一科室目前處於「滿員」狀態。

(圖片來源:網路)

若在以往,患者只能被動等待床位空出。但考慮一番,並徵詢了對方意見,醫生登錄門診床位調配中心,在心外科找到了空床。簽署「知情同意書」後,患者順利住進了心外科的病房。

接下來的住院期間,這位患者的相關治療依然由心內科醫生負責,但日常照護卻交由心外科的護士。醫生跟著患者走,護士跟著科室走。這便是大興區人民醫院正在運行的全院「一張床」舉措——原則上只要有空床,便可收治病人。患者免除了等待,有了更好的收治機會。

「正式啟動之前,我們這種想法其實已經醞釀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大興區人民醫院院長馬秀華感慨,「一張床」最終能夠成為現實,凝聚著院裡上下的智慧和努力。

馬秀華介紹,多年來管理層一直對醫院接診量、成本控制、運營狀態等尤為關注。「就我們醫院來講,有些科室床位使用率長期低迷。例如中醫病房,成立時需給予政策性支持。但中醫科更多呈現在門診,一旦有急重症,也不會收治到中醫病房;再者春節、十一等長假期間,擇期手術的病人基本就不住院了,肛腸科、外科可能會空一部分床;季節性很強的科室,比如呼吸科,從十月到來年的三四月份,床位都非常緊張,但夏季相對就沒有那麼多病人……」

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科室呈現出的特點?

這一思索始終縈繞在馬秀華心中。對外省市醫院「一張床」的參觀考察,也給了她啟發和信心。「他們做得都挺好,我就在想我們或許也該試著打破科室限制,在全院範圍內去統籌管理床位。」

2通科輪轉再培訓 保障護理水準

「一張床」的主抓任務落到了經營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程世平的肩頭。從想法理念到真正著手落實,浩如煙海般的工作一下子湧來,這位剛剛30出頭的年輕人笑言自己「壓力山大」。

而拋開流程的具體規劃、人員職責重新梳理等繁雜細節,大夥兒首先確定的核心,便是以患者安全為上。圍繞這一目標,護理人員成了「一張床」能否順利推行的關鍵因素。

程世平解釋,「一張床」對醫生而言影響相對較小,只是能夠比以往收治更多病人。但護士與科室掛鉤,以往某一科室患者少時,護士工作還能輕鬆些,今後沒了「淡季」,護士是否樂意?此外,若有其他科室患者住進來,護士「跨科」護理的水準跟得上嗎?

「我們顧問了護士的意見,大多還是比較積極的。」程世平介紹,原來床位歸科室管理的情況下,若患者需求低了,本科室醫生收不上來病人,護士的績效獎金就會被動受到影響。若今後有其他科病人「佔床」,護士的收入將更為穩定。

那麼,剩下的主要就是護士通科護理的業務水準了。馬秀華坦言,起初護士們確實對自己的能力有顧慮,但院方信心滿滿。「五六年前院裡就在推行護士的全院輪轉,劃定了手術、非手術、急診、ICU等科室,所有剛畢業的護士都要去輪轉,基本能夠達到全科護士的程度。」

此外,院方還針對「一張床」對護理隊伍進行了再培訓。「我們的護理隊伍整齊劃一,說什麼時候培訓,培訓哪個項目,大夥兒就一切聽指揮。」馬秀華介紹,另外ICU的護士到達一定年紀後,就會充實到各個科室,成為護理骨乾。這樣急症搶救的有了,通科輪轉的有了,特殊科室還有專科認證護士,能力上對工作是有保障的。即便這樣,院方只允許將病症相對輕的患者進行跨科管理。「重症患者一定是收在本科室的,也是出於安全因素考慮。」

3資訊系統改造 牽一髮動全身

除了針對人員的「隊伍建設」,改造院內資訊系統則是「一張床」面對的另一項挑戰。「醫療文書的檔案和資料是特別繁雜的,系統內一處微小的調整,可能會涉及多處改變。比如配藥單、檢查單、護理模板等等,牽一髮動全身。」

程世平介紹,為了規避風險,也為調整的過程留出太空,「一張床」的推進帳成幾個階段。去年9月項目開展後,中醫與消化科成為了第一階段的「一對一」試點科室。「主要是消化去佔中醫的床,考慮到它們專業相近,位置也就隔了一層,大夫能跑得過來。」

事實上,早在這兩個科室試點前,院裡曾有過「12張床」的探索。「我們的腦外科有54張床,但病人本身用不了那麼多。骨科的床位又不夠用,就辟出了12張床給骨科。」程世平表示,這一做法也可以看成是「一張床」正式啟動前的鋪墊。

既然骨科早就佔了腦外科的床,為什麼卻將中醫消化的試點視作項目的真正開端呢?這就涉及到系統改造的意義了。馬秀華解釋,以往12張床「給」骨科那會兒,資訊系統實際上尚未打通。住在腦外科的骨科病人看自己的單子,科室名稱都是腦外科,醫護人員也需要手寫區分工作量,從管理角度來說是有風險的。

到了中醫消化試點階段,情況則發生了本質變化——住進中醫科的消化科病人,科室名字依然是消化科。別小看字樣的差別,單據的打通意味著「一張床」在這兩個科室間真正實現了。為了這一個動作,資訊科的工程師討論了好幾天!

2017年底,第二階段「一對多」的試點開始。包括原有骨科在內,又新添了普外、泌外、胸外、肛腸科,均可佔用腦外科的床位,它們之間的資訊系統也全部打通。

這一階段資訊改造的複雜自不必提,腦外科裡同時住上三四個科室的病人,病例文書內部許可權上也需要重新梳理調整。「這一科室的病人,住在別的科室,那麼被佔床科室的醫生若在單子上改了一筆,該是多大的風險?所以我們規定了本科室大夫要全權負責他的病人。」馬秀華介紹,「但被佔床科室的大夫,對病人也不能說完全不管。比如在急診急救這方面,真要遇到情況,誰趕上就得誰處理。」

4數字變化之外 急診通道打開

就這樣,每做一步工作,大家都集思廣益,預先設想各種細節,再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完善。從今年7月開始,「一張床」終於進入到「多對多」的第三階段,在全院範圍內打通。

那麼項目啟動以來,病人收治的變化趨勢如何?程世平拿出一張表格,顯示出院病人數同期增長了2.86%。「其實現在的變化還不算特別突出,因為病人最多的時候是9月份到年底。」

而更深層的意義遠不止於數字。「量上不太大,結構是有變化的。」馬秀華舉例,通過「一張床」的實施,院內急診通道順利打開了。「原來床位緊張時,門診大夫收完了病人,急診就收不進來了。現在配合『一張床』我們出了個機制,每天早上7點半,所有科室大夫全都到急診一起交班。先把該收的病人收進去,到了下午有門診病人收不進來,我們再幫忙協調。遇到急性膽囊炎等急症,大夫就可以先去做手術,再安排床位,沒有後顧之憂。」

馬秀華坦言,大興區人民醫院有60餘年歷史,幾幢樓體又是分5期建設的,在病區的匹配上如今已不是那麼合理。只能在保障患者安全的情況下,想辦法儘力解決。「也許我們做的事目前大家覺得很順暢了,一兩年後有更順暢的路徑,就再去改。」

至於未來的努力方向,院方也已經有所考慮。比如面向擇期病人推行床位預約,讓病人對自己什麼時候能夠住院有所預期,從而妥善安排生活和工作;以及設立床位預警機制,將一定許可權放在醫務科。若科室就剩下兩張床了,哪怕要收治本科室病人,也得通過醫務科「把關預警」,從而更好地調配院內資源。

版權聲明

大河健康報

全 生 命 周 期 的 健 康 呵 護

專業|專註|大愛|責任

統籌:於素文

編輯:宋崑崙

實習編輯:劉廣輝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