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初年為了鎮壓反清勢力,曾和荷蘭合作

現在人們都知道清政府曾和洋人共同鎮壓太平天國,但這並不是清政府第一次與洋人合作了,在清軍入關不久清政府就和荷蘭人聯合了,雙方都是為了共同的敵人——明鄭!

荷蘭於天啟四年(1624年)佔領了寶島台灣,以台灣為基地與中國大陸和日本發展貿易關係。順治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橫渡台灣海峽,於翌年擊敗荷蘭,收復了台灣。荷蘭意圖奪回台灣,而清政府也意圖消滅鄭氏政權,這一共同目標即是雙方進行軍事合作的基本出發點。

其實早在康熙元年(1662年)之前,荷蘭就試圖與清政府取得聯繫,共同對付鄭成功。可以說,荷蘭很早就把鄭成功當作了潛在的敵人,雙方的摩擦也時有發生。最早是表現在海上貿易上,荷蘭與鄭成功在海上貿易上存在競爭關係,其對中國商船的劫掠給鄭成功造成了很大損失,以致鄭成功一度封鎖了與台灣地區的貿易往來。

此時的荷蘭很清楚自己的實力無法單獨對抗鄭成功,也清楚鄭成功目前之所以沒有進攻台灣,只是因為忙於與清政府在大陸的作戰。因此荷蘭開始試圖聯繫清政府,將敵人的敵人發展為盟友。順治十三年(1656年),荷蘭使團幾經周折終於到了北京,受到了順治皇帝的接見。荷蘭希望與清政府先建立貿易關係,繼而再尋求軍事合作的可能。但很顯然清政府根據固有的朝貢體系,只是把荷蘭當作了前來進貢的藩屬。

鄭成功去世後,清朝統治者和荷蘭殖民者簽訂了協議,組成了聯軍。這個協議在今天最值得注意的一條是:聯軍攻下廈門、金門後,交予清軍;接著聯軍攻下台灣後,台灣島及島上一切設施要移交給荷蘭人。這個協議按今天眼光看,是清朝統治者通過出賣台灣為條件換取荷蘭人幫助對付鄭氏。

康熙元年(1662年),荷蘭殖民勢力退出台灣後,派遣波特率領一支遠征艦隊到達福建地區,希望和清政府建立軍事合作關係,靖南王耿繼茂、閩浙總督李率泰向康熙皇帝請示此事。後由於遲遲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明確答覆,波特在獨自攻擊鄭軍失敗後無奈返航。康熙二年(1663年),波特再次率領遠征艦隊抵達福建。此時清政府停止了對鄭經的招撫活動,決心采取軍事行動,但可以調用的水師力量十分薄弱,而荷蘭艦隊的到來無異於一場及時雨。清荷雙方於是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波特還提交了一份軍事協議,耿繼茂、李率泰在協議上簽字,但同時表示只能在朝廷允許範圍內考慮協議內容。

清荷聯軍成立後,隨即分三路向金門、廈門地區的鄭軍發起進攻。金門海戰鄭軍取勝,陸路提督馬得功自殺。但隨後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克了廈門,此後清軍接連取勝,鄭軍無奈退至銅山地區。這時清荷雙方就下一步進攻目標起了爭執,荷蘭意圖直指台灣,但耿繼茂、李率泰認為應該先克銅山,以免在進攻台灣時腹背受敵。雙方爭執不下,軍事合作遂告終止。後續清政府向台灣的進攻也都是清軍的單獨行動了。

康熙三年(1664年),波特率領遠征艦隊侵佔了台灣北部的雞籠,作為日後活動的軍事基地。但由於清政府實施了海禁政策,加之台灣鄭氏政權的威脅,很快就遇到了補給困難,經營不善等諸多問題,最終只能撤出雞籠,結束了自己的殖民統治。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亂的後期,清軍佔領福建後,再次要求荷蘭殖民者出兵共同對付台灣鄭氏,但荷蘭殖民者此時忙於爪哇的戰爭,沒有出兵。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在沒有荷蘭殖民者參與的情況下攻佔了台灣鄭氏佔據的廈門、金門、銅山等地,讓清軍對邀請荷蘭人不再熱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台,就沒有邀請荷蘭殖民者參與。

如果施琅攻台大敗的話,清朝統治者肯定會以台灣島歸荷蘭人為條件再次邀請荷蘭殖民者一起攻台。這個角度看,施琅對台灣歸屬中國還是有貢獻的。

施琅攻下台灣後,清廷內部放棄台灣島隻將鄭氏部屬遷往內地的意見也很多,也有人提出遷出鄭氏部屬後將台灣島送給荷蘭人。在施琅的支持下,最終才沒有放棄台灣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