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食物生吃更有營養、更健康,這是真的嗎?

近年來,關於食物加熱會被破壞營養,生食更天然、更有營養的說法越來越廣泛,這也是近年來生食在國內越來越流行的原因。

不過,生吃真的更健康嗎?到底要不要生吃食物呢?

01.生吃食物,增加感染寄生蟲概率

目前中國人吃的最多的生食,應該屬於日式料理,包括一些壽司(海鮮、肉、生蔬菜)、刺身等食物。

但是生肉類海鮮,在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過程中都有被微生物汙染的風險。常見細菌汙染有生雞蛋上的沙門氏菌,生牛肉中的O157:H7型大腸桿菌,生蠔中的創傷弧菌等。

冷凍、辣醬、芥末、煙熏、飲酒等都無法完全殺死這些有害細菌,只有充分加熱才可以。

而生食肉類、魚蝦的寄生蟲問題更嚴峻,生牛肉可能攜帶牛帶絛蟲;而我國的生河魚中可能攜帶肝吸蟲,生吃有感染風險,而海水魚蝦也可能攜帶寄生蟲,最可怕的要屬異尖線蟲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寄生蟲並沒隻局限於動物,水生植物也是可能感染寄生蟲的。有些水生植物的根塊是寄生蟲的傳染媒介,例如荸薺、大菱角、水紅菱角、茭白蓮藕中極可能含有寄生蟲布氏薑片吸蟲,簡稱薑片蟲

所以對於肉類和水生植物,不建議生吃哦。

02.蔬菜加熱會破外其營養

之所以很多人提倡生食,是認為加熱蔬菜會破壞其營養,這種說法是對的嗎?

蔬菜的烹調加熱的確會造成一些營養素損失,比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且不同烹調處理,損失的比例會有所不同。但這些損失可以通過增加攝入量來彌補。

生蔬菜植物細胞壁比較硬,會增加消化負擔,對於腸胃功能較弱者,不適合生食蔬菜。

適當的烹調加工有利於除去蔬菜中的農藥殘留,是提升食品安全性的關鍵。

所以,雖然加熱蔬菜損失了一部分營養,但是它能提高吸收率、提高食量,還能降低安全風險

03.適度加熱,有助於提高消化吸收率

關於食物加熱,可能導致其蛋白質變性而不易消化的說法,這是真的嗎?

其實蛋白質變性並不代表不易消化,適當的熱處理會使蛋白質的結構發生伸展,暴露出被掩埋的一些氨基酸殘基,這就有利於我們體內的蛋白酶的催化水解,能夠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蔬菜經過適當的烹調也可以增加一些營養物質的吸收率。

曾有一項研究,將番茄放置在88℃溫度下煮30分鐘後發現,有一種番茄紅素——順式番茄紅素的含量增加了35%。

這是因為適當的加熱能破壞植物細胞壁,加速番茄紅素溶出,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

不僅番茄,包括胡蘿蔔、菠菜、蘑菇、蘆筍、捲心菜、辣椒等蔬菜,經恰當烹調後都會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質。

研究不同烹調方法對蔬菜營養的影響時發現,類胡蘿蔔素,其中胡蘿蔔、西葫蘆和西蘭花這三種蔬菜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最高。

04.加熱食物應該注意烹飪方法

有研究證明,水煮這兩種烹調方法比油炸能更好地保存蔬菜中的抗氧化物質。

無論是對蔬菜還是肉類,都不建議長時間過度烹飪,烹調時溫度過高、烹調時間太長,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甚至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比如,肉類加熱時間太久產生的焦糊味,就是蛋白質過度變性所致;溫度太高還會發生脂肪氧化,甚至產生丙烯醯胺、苯並芘、雜環胺等有害物質。

對於生食愛好者,食用時注意以下幾點:

生食時要特別注意衛生條件,尤其是一些肉類生食,盡量去正規餐廳就餐,如果自己製作,也需要注意購買新鮮食材。並且生肉、海鮮類食物攝入應該適量。

很多豆類蔬菜如:四季豆、扁豆、豆角不能生吃,因為其中含有一種能夠使紅血球細胞凝集的蛋白質,叫做植物凝集素,簡稱凝集素。生吃含有凝集素的豆類食物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癥狀,重則可致命。但是凝集素在加熱烹飪後就會被破壞,不會危害健康。

所以食物生吃比烹飪後吃更有營養的優勢並不大,且還有較大的健康隱患,所以生吃並不一定更健康。綜合考慮,建議大家將食物適當烹飪後再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