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董煜:6.1%為什麽讓我們有了小小的感動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董煜

  看待經濟數據,需要湊近了看,每一個數字都意味著一個領域的潮汐起伏,其背後都有值得深思的政策考量。看待經濟數據,也需要拉遠了看,從譜系圖的角度讓數據同框相連,也要從時光流的角度去分析數字們的演變。

  遠和近,深和淺,點和面,得和失,規律和趨勢就藏在這些辯證的關係之中。

  2019年度經濟數據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的翌日到來,數字們自帶小小的喜悅,閱讀數字的人們也帶著小小的輕鬆。歷經艱苦得來的這份成績單,其實就是談判團隊的底氣所在。

  回想去年今日此門中,種種悲觀的論調也曾佔有不小的市場,而今感謝這些洗禮後的數字,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經濟是有韌性的、是壓不垮的、是有潛力的、是值得繼續期待的。

  從數據看形勢,從形勢看希望

  2019年很難,外部有鬧騰不讓人省心的某國,內部有撲騰不讓人省心的豬價,許多改革的任務都進入攻堅期,一些產業的結構調整又恰迎來瓶頸期。今天我們可以平靜地對著這些數字,可其中每一個數字都是經過多少努力才換來的。

  平穩彌足珍貴。看著99兆的數值,突然之間,百兆就觸手可及了。在這個量級上的6.1%的增長,是其他任何國家從未實現過的。

  三駕馬車中,出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對美下降10.7%的情況下,依然能實現5%的增長,意味著心水多年的貿易多元化有了實質性的進展;消費亦算給力,若不是汽車暫拖後腿,能達到8.9%,而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57.8%;投資也還平穩,尤其是在短板領域的投資力度頗大。

  當然,看待增長遠非三駕馬車那麽簡單,更為重要的是,儘管有種種聲音,但我們已經在逐漸擺脫GDP焦慮。

  這個6.1%,不是大水漫灌來的,不是強刺激來的,不是遍地開花來的,而是面對外部如此擠壓、面對矛盾挑戰如此複雜的情況下創造的,是不以犧牲質量效益為代價的增長,是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增長。

  眼下我們的GDP絕對量,正在以每年數千億美元的幅度縮小與某國的差距,需要焦慮的不該是中國。

  結構性變化更值得關注。總量代表現狀,結構預示未來。總量大而結構不優,蓋的大樓就不會牢固。所以看2019年的數據,更要捕捉一些結構性的趨勢變化,看看這個“穩”是否可持續。

  於是,我們看到2019年民營企業成為外貿第一大主體,看到12月PMI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等均高於臨界點,看到網上零售一舉突破五分之一強,看到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8%和8.4%,看到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7.7%和16.5%,看到工業產能利用率提高1.5個百分點,看到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上漲2.8%,看到核心CPI穩定在1.6%,等等。即使是一些有隱憂的指標,也能看到好的變化,特別是工業增加值和工業投資在年中的低谷後,後兩月是顯著回升的。我們還看到,就業是穩的,房價是穩的,收入增長是同步的,地方債餘額是可控的……

  所有這些,都足以支撐增長動力依然充沛、經濟形勢總體健康的判斷,足以支撐經濟結構正在優化、發展質量正在提升的判斷。

  尤為可喜的是,總人口終於突破14億。在這麽一個龐大基數上實現的人均1萬美元,是前所未有的壯舉,是對世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經濟增長模式的逐漸轉變,經濟結構的逐漸改善,帶來就業結構和收入結構的不斷變化,與人口基數相結合,意味著國內市場將不斷變大變強,意味著回旋空間將不斷拓寬拓深。雖然數據在2019年末的翻頁只是一個邊際變化,但累積起來,就會帶來更多更好的質變。

  用系統論擺放數據,用兩分法解析數據

  解析年度經濟數據可以有多個維度、多重情景,但一定要考慮這一年度所處的階段性方位,這樣才能把問題串聯起來,看得更加清楚。

  2020年的經濟工作有一個鮮明的屬性特點,就是要完成“十三五”規劃的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2019年的這份成績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順利完成規劃、決定著如何有針對性地補強、決定著如何謀劃下一個五年的發展。

  今天看到數據後,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說,“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絕大多數都有望如期完成或超額完成。

  從指標體系看,包括但不限於剛發布的經濟數據,與之相關聯的民生、創新、環境等領域指標,也都呈現積極的進展。有可能存在困難的兩個指標是服務業比重和R&D指標,但對此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

  比如,過去曾有一段時間,簡單地把服務業比重看作為衡量經濟結構的主要標準,而現在我們對經濟結構的認識要深刻得多,對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重要性更是重新認識;過去服務業高增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房地產和金融的不合理增長,現在服務業內部的結構也在優化調整,靠房地產和金融實現服務業比重達到56%的目標未必是好事,而雖未實現目標卻能減少對二者的依賴也未必是壞事。

  再比如,R&D投入不足,不能簡單地就科技論科技,要從企業投資意願上找原因,從營商環境上找原因,同時對這個指標本身也要作結構性分析,看看是投入主體的問題,還是投入領域的問題,比如有的傳統產業本身就到了技術升級的瓶頸期,而有的新產業則是在迅猛發展的。

  對能夠勝利完成的指標,也不能簡單地看回歸曲線,不能簡單地歡呼,同樣要冷靜地分析,要把存在的隱憂和問題摘出來,做好正反分析。

  如:

  ——城鎮化率完成情況要看不同等級城市的提高程度,有的城市做的還不夠,這就要求按照中央新的區域布局深入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戶籍人口城鎮化;

  ——發明專利要看質量和有效性,要分析真正高質量的發明能有多少,如何通過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促進基礎研發;

  ——勞動年齡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在提高,但更需要關注的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減少,要通過綜合施策預防對產業的影響;

  ——新增就業指標雖然較好,但必須時刻關注生產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提高後對就業的影響,還要關注增材製造普及後對就業方式的影響,以及敏捷製造普及後對生產周期及就業時長的影響;

  ——脫貧人口指標除了看總量,還需要看邊緣人群的數量和分布,分析下一步潛在的問題;

  ——建設用地除了看新增的控制情況,也要看存量的盤活情況,等等。

  總之,把喜和憂的方面都解讀透,有利於更好地引導預期,打消市場的顧慮,也有利於更全面地分析問題,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

  數據的變化是表面的,還要深入進去,理解和把握經濟工作的邏輯。

  近年來,在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判斷上,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高質量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做法上,從“三去一降一補”,到“破立降”,再到“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是逐步深化的。

  這些認識、思路和對策的調整,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奔著問題去,奔著解決問題去。

  在“十三五”規劃開始的時候,經濟面臨“四降一升”的問題,即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企業利潤下降、工業生產品出廠價格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以及潛在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逐步上升。

  後來進一步分析了這些現象的原因,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大結構性失衡”,即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

  把這一層層回想一下,再與這幾年的經濟工作部署結合起來看,然後再看看成績單上的幾個數據,包括工業產能利用率、企業資產負債率、建案庫存、市場主體數量、部門GDP能耗、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等,就可以大體找到其中的脈絡了。

  讓時光倒流一下

  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的翌日,陽光下對著長長的數字們,卻忽然覺得,有必要去追溯一下20年前。那是1999年的冬季,中美經過漫長的談判,終於就中國入世達成協議。

  那一年,中國的GDP是1.09兆美元,美國是9.63兆美元,我們是美國的1/9;

  那一年,中國的人均GDP是873.3美元,美國是3.45萬美元,我們是美國的1/40;

  那一年,我們的外貿進出口連美國的1/10都不到,別說它來把你當戰略對手,就算你主動想打貿易戰,人家也會輕蔑地掂掂你的分量夠不夠。

  而那時候,也有不少人質疑入世協議,擔心對中國的挑戰能否承受,害怕打開國門會丟盔棄甲。20年過去了,回首煙波卷夕陽,今天我們的人均GDP已經站上1萬美元的台階,還會有誰懷疑當年入世的正確性呢?

  面對昨日剛簽署的協議,相信今天也同樣會有疑慮,會有擔憂,會有害怕。當您有這樣的情緒的時候,不妨回首一下當年,不妨想想現在這句擲地有聲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過去那麽蜿蜒、崎嶇、險峻,都一步步走過來了,如今“有時雲與高峰匹”,亦“有時峰與晴雲敵”,還是那句話,焦慮的不該是我們。簽署儀式為什麽熱鬧,是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儀式感來安慰自己。而我們只要以此為契機,默默地深化改革開放就好了。

  讓時光再回流一下,回到一個月前,大家看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聞稿,作著種種解讀。如今年度數據出來了,於是,很多問題、很多提法得到了驗證。

  這時候再回過頭來對照,就能更深刻地理解2020年經濟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舉措。比如,要用新發展理念看待增長,把民生放到衡量小康更重要的位置,通過三大攻堅戰補上小康短板,通過宏觀調控把穩方向,瞄準高質量發展布局長遠,通過體制改革夯實基礎,等等。想一想,看一看,理解上豁然開朗了,前景也就豁然開朗了。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局長,曾多次參與國家五年規劃編制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