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樣是狀元、進士、舉人,為何武舉的含金量遠遠低於文舉?

談起科舉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文舉,武舉被提及的概率並不多。儘管他們的功名是一樣的,都有狀元、進士、舉人,但武舉的含金量大大不如文舉。所以,在很多時候,科舉基本上指的還是文舉。那麽,武舉為何在歷史上不受重視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武舉又稱武科,是中國古代專為選拔武職人才而設置的科目。唐代統治者靠武力奪取天下,有尚武之風,武則天又是一位膽識過人的女皇帝,她在長安二年(702年)正月下詔開設武舉。武舉在唐代正式創立,但並未形成完善的制度。

宋代武舉得到進一步發展,分為比試、解試、省試和殿試四級。元代不設武舉。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恢復武舉考試。明武舉有武鄉試、武會試和武殿試三級。清沿明製,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武舉制度。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武舉,武舉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千年之久。

唐代武舉的科目主要有長垛、騎射、馬槍和步射、翹關、負重等。宋代武舉的科目有步射、馬射、弩踏、掄使刀槍和程文。明代武鄉試、會試均分三場,第一場馬射,第二場步射,第三場策論。武殿試則試弓、馬武藝和對策。

清代武鄉試、會試三場分別為:第一場試箭,第二場考弓、刀、石三項,第三場為內場,清初試策論,後改為默寫《武經》。武殿試內場試策論,後改為默寫《武經》,外場試以馬箭、步箭、弓、刀、石等。

但是,整個科舉制度中,武舉並不受重視,與千萬人報考的文舉相比,武舉顯得格外冷清。統治者對兵權的警惕心理及武備人才選拔的特殊性,使得統治者對武舉采取了一種輕視的態度。這種態度自然會波及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輕視武舉的社會氛圍。

《常談叢錄》中就記載,明朝的時候,有一個人看到武舉人考試後到文廟拜孔子像,就寫了一首嘲弄他們的詩:

顏淵唱然歎,夫子莞爾笑。

子夏及子遊,駭為非同調。

子路聞之喜,謂此來得妙。

我若行三軍,正好砍馬料。

這首詩對參加武舉的考生極盡嘲諷之能事,詩中夫子指孔夫子,顏淵、子夏、子遊、子路都是他的學生。這首詩的意思是看到武舉人到文廟來,孔子的學生有的覺得好笑,有的歎氣,有的驚訝,而子路卻很高興,說來得正好,如果把他們放到軍隊中去,就讓他們做馬夫,去切馬飼料。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在重文輕武的和平年代,舞文弄墨的文人對舞槍弄棒的武舉人是不屑一顧的。

當然武生受人輕視,也有客觀原因。武則天開武科時,考試內容只是武藝,如刀法、箭法、騎馬、舉重之類。到宋代,武舉不但要比試武藝,還要書面回答一些兵法戰法以及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問題。

宋代以後,書面考試的內容雖然有所增加,但在考試成績中所佔的比重卻小了。書面考試對武舉考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他們的答卷中常常出現低級錯誤,讓閱卷的考官們啼笑皆非。不僅如此,文人們認為武舉考生不但文化素質差,而且往往是有勇無謀、魯莽強悍,道德素質也不行。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武舉殿試在宣布錄取結果的傳臚大典唱名時,傳臚官高聲宣布了幾遍狀元、榜眼、探花的姓名,結果狀元和探花的人影都沒看見,狀元徐開業和探花梅萬清居然忘了參加這麽重要的大典了,嘉慶帝氣得七竅生煙,當即降旨,革去他們的頭銜和本來要授予的一等侍衛職務,並且禁止他們參加下一次的殿試。

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文輕武的傳統,以及武舉制度自身存在的弊端,如書面考試形同虛設,使武舉出身者大多只是驍勇善戰的戰將,而不能成為運籌帷幄的將帥,武舉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的作用沒有真正凸顯出來。

在武舉實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真正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並不多,像郭子儀、戚繼光、吳三桂這樣的人物不過是極少數。或許是武舉在歷史上影響力有限,因此一般情況下所說的科舉都是指文科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