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長期抗病毒,如何減少耐葯?

B肝抗病毒常伴隨兩個問題:一、長期服藥;二、耐葯。現有治療藥物無法將B肝病毒一舉殲滅,而長期服用一種藥物必然會出現耐葯。一旦現服藥物耐葯,患者非常容易出現病情反覆,從而導致前面一段時間的抗病毒治療功虧一簣。那麼,在B肝長期抗病毒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減少耐葯發生呢?


B肝抗病毒藥物,耐葯發生率有多高?

大規模臨床試驗表明:

  • 拉米夫定一年的耐葯發生率為20%多,兩年大概為40%,三年50%,四年時約為70%;
  • 阿德福韋相對要低一些,一年的時候很少,兩年為3%-5%,而五年的時候30%左右的病人會耐葯;
  • 替比夫定沒有三年的數據,兩年的耐葯率大概為20%左右;
  • 恩替卡韋是耐葯率最低的一個葯,就目前來看,五-六年的長期治療後,耐葯率低於2%。

耐葯發生時,患者會有哪些癥狀?

患者癥狀不特異。肝臟的儲備能力很大,而肝炎是個隱匿的殺手。當肝炎發作的時候,有的病人會比較敏感,如感覺乏力、不願意吃飯,甚至出現黃疸(尿黃、眼黃)。但大多數的人在轉氨酶升高時沒有明顯的感覺,比如感覺有點累,以為是工作忙了或沒睡好覺等。

因此,在慢B肝治療過程中,我們強調隨訪,這非常重要。因為病毒出現耐葯後,首先出現的病毒學突破,即病毒開始複製了。然後,過一段時間才有轉氨酶升高,即所謂生化學突破。因此,通過密切隨訪,早期發現病毒學突破,及時進行挽救治療,避免出現生化學突破,即肝炎發作,減少肝細胞的損害。

所以,當病毒耐葯之後,我們及時乾預,可能後續就不會出現肝炎發作。而如果不及時乾預的話,有一部分病人會出現轉氨酶的升高、肝炎發作,對病人非常不利。因此,一定要定期複查。


有哪些方法,可以預測耐葯?

  1. 耐葯基因檢測:通過檢測這些耐葯位點來評判耐葯的發生情況;
  2. 查病毒量:使用藥物後,病毒量降低,後出現增高反覆,說明已經出現耐葯;
  3. 預存耐葯檢查:曾用過核苷類藥物,停葯後複發,換用其它藥物前預先做一次耐葯監測。

耐葯發生後,如何處理?

首先進行耐葯監測,防止使用耐葯位點相同的藥物。其次,換用抗病毒效果強但耐葯位點比較多的藥物使用,必要時,可以採用藥物聯用增強抗病毒效果。如果患者同時伴隨有肝硬化,那就要儘可能選擇抗病毒效果最好的藥物,盡量將病毒量短期內降下來,延緩病情進展。

四個環節,減少耐葯的發生

首先,早期開始治療的時候就要考慮耐葯的問題,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面。

一、適應症選擇。要選擇處於免疫活化期的慢B肝病人,而非攜帶者。因為免疫耐受的人發生耐葯的幾率很高,而處於免疫活化期的患者本身機體免疫在和病毒鬥爭,再加上藥物就可以雙管齊下,這樣發生耐葯的風險也會降低。

二、藥物選擇。即首先選擇強效低耐葯的藥物,可以降低長期治療耐葯的發生。

三、適當應用聯合治療。初始聯合治療一直存在爭議,指南也沒有明確推薦。但是,對於肝硬化且高病毒載量的病人,可以建議初始聯合治療,主要是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的初始聯合治療。但這兩個葯聯合是否就比單用恩替卡韋效果好,目前沒有太多的資料。此外,國產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聯用的價錢還是比單用恩替卡韋便宜。所以,從經濟等方面考慮,聯合治療也是一個降低耐葯發生概率的方法。

四、耐葯監測、隨訪,從而實施優化治療、個體化治療(也是路線圖的概念)。使用核苷類似物以後,如果沒有選擇強效低耐葯的藥物,就一定要隨訪監測。一般以半年作為評價點,如果效果好,就繼續使用;如果不好,就要趕緊進行調整。這是降低耐葯發生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因此,控制、降低耐葯是以初始選擇的時候就要考慮選擇方案,監測過程中及時發現耐葯病挽救治療,從而減少耐葯的發生、降低肝炎的活動風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