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者帶你逛銅川博物館

記者帶你逛銅川博物館

本報記者 原玉紅 張夢煥

每到周末,前來銅川博物館參觀的市民和遊客絡繹不絕。

乘坐9路公車於新區學府城站一下車,一座閃著微光的巨大建築映入眼簾,清風一吹,幕牆如水波微動,靈動而有趣,這便是銅川博物館。

移步而入,位於序廳的北宋著名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山體雕塑讓人眼前一亮,震懾直逼人心。館內幕牆以陶板、陶棍為飾,仿佛讓人走進十裡窯場,恍惚間穿越千年,目睹製瓷時的烈焰爐火。

從序廳右手邊走上電梯,整個二層都是名為“漆沮既從三輔名都”的銅川通史展覽,四個展廳分“漆沮先民”“畿輔顯郡”“渭北重鎮”“照金烽火”“煤城記憶”“繼往開來”六個部分,利用數字影像、多媒體、地理沙盤、遊戲體驗等多種展陳形式與主題活動,展示銅川自然風貌,講述銅川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非遺文化。

在通史展中,最為吸引人的有王益區呂家崖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人面紋彩陶葫蘆瓶”;耀州區丁家溝窖藏出土,目前銅川市內出土的所有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共食器“殷簋”;第一個記載中國窯神的《德應侯碑記》拓印;被譽為“西北第一殿”的耀州文廟圖板;具有時代特徵和代表性的銅川火車站模型。

人面紋彩陶葫蘆瓶是細泥紅陶製品,口部為葫蘆形,細頸,下腹外鼓,最大處微下垂,底部平坦。葫蘆瓶口至頸上部施黑彩,頸下部黑彩紋等距四圓點,腹部用黑彩繪四組由圓點、弧線、三角等組成的人面紋,紋飾古樸神秘。“古代就有葫蘆崇拜,後來葫蘆瓶造型就寓有‘繁衍子孫’的內涵,人面紋彩陶葫蘆瓶的飾紋其實反映的是各部族部落祖神崇拜的圖騰。”銅川博物館講解員曹鑫告訴記者。

出土於西周時期的殷簋,是盛裝食物的器具。殷簋蓋面與口沿飾垂冠長體鳳鳥紋,兩兩相對,間飾雙獸首,圈足飾夔龍紋。蓋內和器內底均鑄有銘文,8行,行約10字,共計82字。殷簋中的銘文大致意思是說,某年二月周天子冊封貴族殷,並且對殷進行封賞。殷非常高興,便命人鑄造了殷簋以示紀念。殷簋是目前銅川市內出土的所有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記錄事情最為詳細完整的青銅器,為考古學家研究銅川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通史展中,耀州文廟圖板也是重要的看點。耀州文廟位於我市耀州城區內,佔地近10畝,是目前陝西境內現存最大的文廟,聚集了宋金元明清以來,歷朝歷代建築藝術手法,被譽為半部中國古代建築史,其中大成殿被譽為“西北第一殿”。

從二樓乘電梯而下,在名為“玉山金容”的歷代雕塑專題性展中,最具唯一性的是出土於印台區玉華寺遺址的帶有銘文的殘石碑刻“佛跡造像”。銘文碑為青石所製,呈不規則長方形,現殘存底部,據考證,銘文碑為玄奘在玉華寺敬造的佛足印刻石的文字題記部分,該佛足印刻石是目前唐代我國發現的迄今為止最早的佛足印記。

從序廳向左手邊走,是兩個臨時展覽,一廳是燈展,二廳是壁畫展。其中,一廳中的400多種不同類型的燈,全部由我市著名作家、記者黃衛平先生家屬無償捐獻。“黃先生一生收藏了很多燈,都捐給了博物館,400多種大小不同的燈,構成了中國傳統燈具的集合,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雞娃燈、豆形燈等。”曹鑫不疾不徐地介紹道。

臨廳壁畫展展出的是唐代貴族15個墓葬38幅代表性壁畫摹本,有著名的章懷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等墓葬圖,其中永泰公主墓葬中的《宮女圖》,聞名世界,該畫體現了唐朝時期仕女畫的最高水準。畫中共有9位宮女,人物造型優美,線條流利,顏色絢麗,個個栩栩如生。

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感觸銅川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悠久歷史,細細品鑒,別有一番滋味。移步出館,在博物館以花為徑,以綠為地的室外回味無窮。博物館室外採用了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同時擁有山川、河流、林地三個主題,根據植物不同的生態習性和外觀形態使喜陽、喜陰、喜濕等植物各得其所,形成了一個抬頭見綠、移步聞香的景觀,使整個建築看起來不僅清新優雅,更有藝術意境。在彰顯山水銅川和綠意蔥蘢生態底色的同時,也將地域文化、現代生態和歷史傳承有機結合,讓市民和遊客逐步深入感受銅川悠久的文化底蘊,使得全市的文化自信越來越足,城市文脈也得以滋養、延續。

來源:銅川日報傳媒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