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炊具是如何走上權力之巔的?

我們有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與“鼎”有關的詞語,“鼎”在這些詞語中,被賦予了“顯赫”、“尊貴”、“盛大”之類的含義。

甚至,在古代時,爭霸天下稱為“問鼎中原”。

可是,“鼎”在最初的時候只不過是一種炊具,它是怎樣成為至高權力的象徵的呢?

“鼎”字甲骨文字形

“鼎”字金文字形

“鼎”字在《說文解字》中小篆字形

從字形來看,“鼎”字在幾千年的文字流傳中,變化並不大。

甲骨文和金文時期,“鼎”字的寫法都很相似,整個字形描摹了“鼎”的樣子,到了小篆時期,寫法基本和我們現在一樣了。

我們的文物中,有很多著名的青銅鼎。

不過,最初的鼎是陶製的。遠古時期,人們用陶土製成炊具,鼎就是其中一種。鼎的上端是釜,下面是支撐的足,相當於灶口和支架。鼎可以用來烹煮食物,腹下燒火,上面熬煮。

後來,人們發現了青銅的冶煉技術並且廣泛應用,於是青銅鼎誕生了,這就比陶鼎高級多了。從此,它不再僅僅只是一種炊具,而逐步向權力的山巔攀登。這登頂的第一步,便是參與重要事務。

在古代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便是指軍事活動,而“祀”便是祭祀。

祭祀時,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向神明進獻食物,豬、牛、羊等等被一一呈上。各種食物當然不能直接擺在桌面上,要盛放在器皿中,鼎作為一種食具,出現在這樣的場合理所應當。

祭祀是人與神溝通的方式,代表著神力和信仰,是凝聚一個國家民眾的精神力量。在當時那個年代,祭祀是國家穩定的基石。鼎時常出現在這樣的重要場合,身份自然逐漸變得不一樣了。祭祀權和祭祀器皿,自然成了國家最高權力之象徵。誰掌握了這些東西,誰便擁有了王權。

不過,祭祀中用的器皿並不只有鼎。

上古時期許多重要的祭祀並不用鼎。殷人祭祀天帝的主要方式是燎,即將木柴捆成一團,在上面放上牛、羊、豬、狗等犧牲,然後點火。周人祭天的方式是柴,方法和商人的燎差不多。兩者都沒有用到鼎。

此外,殷周其他的祭祀活動中,作為盛放犧牲的器皿眾多,列於廟堂之上的有“寶尊彝”等等,並不是只有鼎一種。

鼎要在眾多器皿中脫穎而出,走向權力之巔,成為至高無上的象徵,還需要一次至關重要的助攻,那就是——禹鑄九鼎。

“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三年》。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發兵攻打居住在陸渾之地的戎人。陸渾在河南嵩縣北部,距離東周首都洛陽不遠。

陸渾當然不是對手,楚軍大獲勝利。不過,楚莊王並沒有就此停手,而是大手一揮,指揮大軍一路向北,進入了周天子的領地,來到了洛水邊。

周定王非常恐慌,便讓王孫滿以勞軍的名義去探探虛實。天子使者來到楚營後,楚莊王劈頭便問王孫滿: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王孫滿這樣回應道:

“鼎的大小輕重在於德而不在於鼎本身。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鬼神畫成圖像,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銅器,鑄造九鼎並且把圖像鑄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備在上面了,讓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

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魑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上,因而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夏桀昏亂,把鼎遷到了商朝,前後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雖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雖然大,也是輕的。

上天賜福給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郟鄏(jiá rǔ),占卜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天命並沒有改變。鼎的輕重,是不能詢問的。”

楚莊王聽完,無言以對,也沒有再強求,不久便離開了東周境內。

這便是問鼎中原的出處。

楚莊王當然不是一個單純的好奇寶寶,他想了解九鼎的大小輕重,無疑是想得到九鼎,也就是得到整個國家的政權。從王孫滿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九鼎就是國家權力的象徵,九鼎遷移到哪,政權就轉移到哪。所以,楚莊王問鼎,正是表露出自己想要對周朝取而代之的野心。

進入戰國以後,諸侯國向周天子謀求九鼎的次數越加頻繁。不僅秦國多次興師臨周而求九鼎,齊國、魏國、楚國等也都對九鼎朝思暮想,恨不能自己獨佔。周天子則在各國周遊,利用他們彼此的矛盾艱難地保住這國之重器。

那麽,為什麽九鼎具有這樣的意義呢?答案仍要從王孫滿的話中尋找。

在《左傳》這個故事中,王孫滿講到了禹鑄九鼎的傳說。

夏朝時,大禹鑄造了九鼎,並把九州的神鬼刻畫在鼎上,首先是為了讓民眾辨別什麽是神靈,什麽是怪物。

不過,這不是最終目的。

其最終目的,是保證民眾在出入川澤山林時,不會遇到有害的東西。即便魑魅魍魎這些鬼怪存在於川澤山林之中,它們也不敢來害人。因為大禹做了這樣利於萬民的功德,上天自然非常高興,便放心地把天下交付給他們,這就是夏朝天命的由來,也就是九鼎象徵國家至高權力的原因。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擁有和使用銅鼎,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是統治者和奴隸的劃分標誌。

而統治階級裡也有等級劃分,上至王,下至諸侯公卿,大家都有自己的等級身份,各種用度要按照等級對應。

周代的禮製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便是“列鼎”制度。統治者不僅在活著的時候遵照禮製使用鼎,死後也要按照這樣的等級秩序選用陪葬品。

比如曾侯乙的墓中就出土了很多鼎。他的銅鼎有各種類別,有的用來煮肉,有的用來燒水,有的用來煮酒,有的用來盛食物。

這是因為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鑊鼎、升鼎、羞鼎。

鑊(huò)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曾侯乙的陪葬品中,逼格最高的就是盛放熟食的九件升鼎。他的這9個鼎和8個簋,合稱為“九鼎八簋”。

按照周禮,曾侯乙應該配置七鼎六簋,但是他實際用了九鼎八簋,他這算是犯法嗎?

在周王室東遷之後,周王室逐漸衰落,各地諸侯崛起,僭越行為非常普遍。

所以,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曾侯乙用九鼎八簋真的很正常。

而且,有學者解釋說,曾侯乙墓中的九鼎八簋屬於加等,符合諸侯鼎製,大概曾侯乙使用如此高規格的陪葬品是周王特批吧。

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鼎的權力色彩已經不像從前那麽濃烈了。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過去的一國之君常常使用舉國之力建造大鼎,這樣的事情在秦以後不複存在了。再往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象徵意義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又回到了它走向權力之巔的第一步,代表著神秘的信仰……

喜歡本篇內容請給我們點個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