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王伐商戰爭中,竟然有將領穿著這樣的東西

陝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被評為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經過研究,考古學家認為這批墓葬是長期與商人為敵而與周人世為姻親的薑戎族墓葬,其中出土精彩青銅禮器的是M1、M3、 M4無疑是薑戎貴族之墓。

然而,引發我興趣的是M1出土的青銅甲,根據2013年第二期《文物》刊登的《陝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葬發掘簡報》一文的介紹,我們摘錄如下:

銅甲 1組3件(M1:13)。弧形薄片狀,殘甚。M1:13-1,短邊沿有一排卯孔,長邊沿有兩排卯孔。兩短邊飾勾連雲紋。殘長23.5、殘寬10厘米。 M1:13-2,邊沿弧形上翹,外邊沿連續單排卯孔,內飾勾連雲紋。殘長40、殘寬21厘米。(圖一)

M1:13-3,筒狀,似腿部形狀,疑為包裹腿部的護甲,接口兩邊沿卯孔3組,每組6個。表面飾斜線、弧狀圖案。上部一邊殘缺。殘長29厘米(圖二)。

簡報中提到的M1:13-1、M1:13-2銅甲及其殘片經過文物保護人員的修複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件比較完整的青銅胸甲(圖三),它通高56厘米,由前胸甲和背甲組成,領口、袖圈、下擺均裝飾勾連雲紋,在其邊沿各有一排卯孔。卯孔具有穿系功能,用來固定胸甲內襯物。

而簡報中所述M1:13-3的銅甲 “疑為包裹腿部的護甲”,它就是一件青銅脛甲。遺憾的是由於現場環境保護不好,出土青銅胸甲和脛甲的M1墓葬形製不明 。

商周時期的甲衣在殷墟商墓、辛村西周墓、梁帶村芮國墓地等地均有發現。不過,這些甲衣是無論是青銅甲衣還是皮革甲衣亦或其他材質,都是以小型甲片編綴的方式組合而成(圖四)。

到了秦代,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陵從葬坑的石甲胄從葬坑出土的石質甲衣亦為編綴方式組合而成(圖五)。

從這些證據看,無一不證明了我國先秦時期是以小型甲片編綴甲衣為主流。

關於甲衣的應用我國歷來重視頭部和上身的防護,對小腿的防護甲衣幾乎不見,因此,石鼓山出土的青銅脛甲,在目前發表的中國考古資料中無同類型進行比對。

可以說,石鼓山西周墓地出土的整體式青銅胸甲、脛甲是目前唯一 一例見於我國先秦考古的實物,它的考古學意義不言而喻。

既然,以石鼓山西周墓出土銅甲為基點,在先秦中國歷史的時間軸上找不到同類型的製品,那麽,我們只好把眼光投向大致同時期的古希臘文明、伊特魯裡亞文明。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兩個古文明中的青銅胸甲、脛甲是什麽造型(圖六至圖九)。

通過比對西方文明的銅甲製品,從視覺感官上來看確實和石鼓山青銅甲有類似之處,不過,這種比對仍是簡單和武斷的。

石鼓山的青銅胸甲上裝飾有“勾連雲紋”,這是中國商周銅器蓋沿、口沿、圈足部位較為常見的裝飾紋樣,是中國化的圖案。

以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水準,製作整體式的青銅胸甲、脛甲自然不在話下。

那麽,石鼓山出土的青銅甲的造型有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呢?我不敢下斷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文明自形成以來,文化交流就從未停歇。

我偏向於是製作整體式胸甲、脛甲的技術可能通過東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製作工匠把技術傳播到了商周時期的中國。整體式銅甲衣雖然在防護上更具優勢,但在進攻方面似乎對人身束縛力更大,這一點較之我國的編綴式甲衣是其不具備的優勢。

人總是會被先入為主的事物或思想所影響,正是由於向來應用編綴式甲衣的習慣,也是整體式的銅甲在中國沒有流行開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而言之,石鼓山西周墓出土的青銅胸甲、脛甲的出土,在我國先秦考古方面是一次驚人的發現。在東西文化交流話題炙熱的當下,是我們是值得深刻探索的實物資料。

(作者部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 有一種愛叫做點讚 ·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