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信仰神殿莫高窟 尋絲綢之路玄奘足跡

建於中唐時期(781~848)的大佛身長15米,展現著臨終高臥、靜待涅槃時的姿態。描繪於洞壁上的信徒表達著他們的哀慟。(圖片來源:華夏地理)

甘肅瓜州的鎖陽古城在唐代甚為繁盛,今日,其城垣遺址和阿育王寺的殘塔因與玄奘的淵源而聲名遠揚。鎖陽城是玄奘出玉門關前最後停駐的大唐市鎮,他在這裡收徒買馬,做好偷渡國界的準備,之後便踏向凶險的大漠。(圖片來源:華夏地理)

侍立於佛祖身旁的神像姿態自然,肢體線條流暢,代表著盛唐的藝術高度。歷史學家認為那個時期的中國佛教與藝術在莫高窟中得到了最高表現。(圖片來源:華夏地理)

[原標題]信仰鑄就莫高窟

人類的屍骨委地成堆,如同沙礫中的路標。對於在公元629年行走絲綢之路的僧人玄奘來說,森森白骨在警示著他:這條溝通著當時世界的貿易、征服和思想的無比重要的通路上,處處有危機潛伏。在中華帝國西部邊界之外的荒漠中,怒卷的沙暴讓僧人迷失了方向;蒸騰的熱氣戲弄著他的眼睛,令他看見遠處沙丘上大軍壓境的可怖幻象;更可怕的還是那些揮刀舞劍的強盜,專揀往來商隊下手,劫掠向西運往波斯和地中海的王庭的絲綢、茶葉和瓷器,以及向東輸入大唐都城長安(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的黃金、寶石和馬匹。

鼓舞玄奘不畏艱險前行的,依照其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述,乃是沿絲綢之路傳遞的另一項寶貴財產:佛教本身。其他宗教也曾沿著這條路長驅直入——摩尼教、基督教、拜火教,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但印度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最為深遠,它的傳入始於公元4世紀以前。玄奘從印度運回、又歷時二十年研究和翻譯的佛教經典,奠定了中華佛教的基礎,並推動它發揚光大。

當十六年的苦旅已近終點,這位僧人駐足於敦煌,那是絲綢之路上的一片綠洲,交匯的四方人流與文化正促生著佛教世界的一大奇跡——莫高窟。

敦煌東南約20公里外有大片被風力雕琢成形的沙丘,其中現出一段弧形的懸崖,直落30多米與一片河床相接,河床邊緣有白楊兀立。到7世紀中期,長1.5公里的岩石崖壁上已如蜂巢般被鑿出了數百洞窟。在這裡,朝聖者前來祈求順利穿越凶險的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好運,而玄奘則是為成功的西行來感謝神佛。

進入那一座座洞窟,了無生機的大漠景觀頓時讓位於恣肆的色彩與生動形象。佛像數以千計,什麽顏色的都有,在鋪滿洞壁的畫面中熠熠生輝,衣袍的顏料中摻了西域的燦爛金粉。天女和天樂神在天花板上飛騰,身著以青金石顏料繪製的薄紗藍裙,華美得幾乎不像出自人類之手。在對佛陀的虛幻描繪之旁,是每一個絲綢之路的旅者都感到熟悉的俗世場景:高鼻塌帽的中亞商賈,皺紋滿面的白袍天竺僧,臉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原農民。在最古老的可以確定年代的洞窟(公元538年)中,玄奘甚至會重遇那些盜匪——只不過這次是看見他們在壁畫的場景中,淪為階下之囚,被刺瞎雙目,最終又皈依佛門。

玄奘走過敦煌之時不會知道,他翻譯的佛經將使在之後千百年裡裝點莫高窟的藝術家們靈感不絕。他也不會知道,1200多年後,他的著述將使得那些洞窟再度備受矚目、劫掠,並最終受到保護。這位高僧當時知道的只是:在帝國化外的一片沙漠中,佛教信仰已被昏暗岩洞中的一筆筆彩繪逐漸改造著。

對於一種宣揚一切事物皆為過眼雲煙的宗教來說,中國西部沙漠永無定勢的黃沙似乎正是此等宏偉藝術表現的絕佳場地。然而莫高窟的奇跡並非在於其無常,卻反倒是那份非同尋常的“駐顏之術”。

莫高窟是在4世紀至14世紀間逐步開鑿而成,明豔的壁畫顏料塗得紙一般薄,卻歷經戰爭、搶掠、自然侵蝕、人為忽視等諸般劫難而保存下來。容納著它的那道狹長礫岩曾在幾世紀內被埋沒了一半,今日卻被視為全世界最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之一。但莫高窟並不僅僅是一座信仰的豐碑,它的壁畫、雕塑和書卷還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窗口,讓今人得以了解那個沿著輝煌的絲綢之路興盛了千年的多文化社會。

“莫高”之名在中文裡有“舉世無雙”之意,但任何名字都無法完全捕捉它的美與震撼力。在開鑿於崖壁上的近800個洞窟中,492個飾有精美壁畫,所覆蓋牆面的總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約是西斯廷教堂的40倍。洞窟內部還裝點著至少2000身塑像,有些代表著其誕生時代的最高藝術水準。

(來源:潔潔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