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迫擊炮大揭秘,基層士兵最值得信賴的夥伴,永遠都無法被取代

2016年在俄羅斯等國聯合舉行的國際軍事大賽中,一名安哥拉迫擊炮炮手在進行“炮兵射擊大師”項目時由於操作失誤,進行重複裝填導致了120毫米迫擊炮當場炸膛,兩枚16公斤重的迫擊炮炮彈直接造成6死10多傷的慘痛事故,導致了安哥拉代表隊的提前退賽。其實不僅僅是安哥拉,迫擊炮重複裝填一直都是各國的頭疼大事,美軍在阿富汗進行炮兵訓練的時候就曾發生過重裝事故,直接造成了5人被當場炸死。由於炮彈在維護不利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受潮等問題,裝填手將其放入炮膛後啞火,但是在氛圍高度緊張的戰場上,很多門迫擊炮連射,裝填手很難判斷炮彈是否成功發射,進而繼續裝填炮彈引發事故。甚至在二戰中蘇軍就出現過一個月內100多起重裝事故300多人死亡的慘痛教訓。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迫擊炮在二戰後的發展基本上處在半停滯的狀態,但是其重要性卻絲毫沒有降低,一直都是支援步兵和壓製敵軍最有效的利器,因為迫擊炮對於陸軍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迫擊炮重複裝填引發的事故,為了預防這種事故各國都是絞盡腦汁,比如二戰期間蘇聯面對慘痛的事故就發明出了一種機械裝置阻止重複裝填的發生,還有一些國家用光電裝置加震動的方式來提醒炮手,但是在大多數的軍事衝突中,由於交戰人員並沒有這麽專業的知識或者是輔助設備,很多情況下都是直接上的

世界上的第一門迫擊炮誕生於日俄戰爭期間,當時日軍喜歡挖戰壕逼近到俄軍陣地附近,這時候常規武器無法對戰壕內的日軍造成有效的殺傷,於是一位俄國炮兵大尉為了打擊躲在戰壕內的日軍,就將海軍47毫米臼炮裝在炮架上,以大仰角射擊的方式重創了戰壕內的日軍,當時這種新式武器還被稱之為“雷擊炮”,但是由於這款火炮畢竟是一款應急產物,很多方面並不是很成熟,所以並沒有得到普及,但是到了一戰,塹壕戰的出現徹底成就了迫擊炮,隨著座鈑、雙腳架、緩衝器的相繼出現,迫擊炮的各種性能才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於是現代意義上能夠拆解便攜式攜帶的迫擊炮才真正得以出現,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迫擊炮的組成部分。

▲一門迫擊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底鈑,瞄準裝置以及各種輔助裝置組成

炮身

炮身是迫擊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按照分類可以分為炮口裝填的前裝式、炮尾裝填的後裝式以及中間裝填的分段式,此外還有線膛和滑膛之分,一般來說採用的都是後裝式的滑膛炮身,迫擊炮的膛壓低,所以管壁厚度較小,為了提高散熱效率還會製作成一定的螺紋形,為了方便裝填,身管前部還帶有一定的內錐形面,在一些迫擊炮身管上面還刻有白標線,用來校正瞄準鏡或者是用於維修後的校正瞄準,此外一些便攜式的迫擊炮還可以通過白標線目測得出射向。中部為炮箍環以及方便攜帶的提把,身管尾部的螺紋用於連接炮尾,炮尾通過尾球和底鈑上的駐臼相連,此外炮尾還能容納擊發裝置,擊發裝置的擊針可以撞擊底火點燃發射藥完成火炮的射擊。

▲可能見多了迫發的迫擊炮,這種拉發的倒是很稀奇,其實很多中小口徑的前裝迫擊炮兩種擊發方式之間可以相互轉變

在一些小口徑火炮上面採用的都是固定擊針擊發方式,通過重力下墜的方式擊發發射藥,該裝置結構簡單(將固定擊針螺紋連接在炮尾上),維護方便,但是一旦發生了啞火,只能將炮彈倒出處理。中大口徑迫擊炮的擊發裝置就複雜得多,擊發機構一般由活動式擊針機,擊發機以及拉迫發轉換機組成。該裝置可以實現迫發和拉發兩種工作模式,拉發射擊時撥爪在擊錘簧的作用下錘擊擊針尾部,使得擊針向上撞擊底火完成發射;迫發時轉換機的轉換軸可以頂住擊錘從而頂住擊針,擊針突出於擊針蓋從而實現了迫發(類似於上文的固定式擊針擊發)。但是這種擊發裝置有個缺陷那就是火藥燃氣容易腐蝕擊發機構,此外殘渣或塵土也容易堵塞其中讓擊發裝置失靈,於是一種膨脹式擊發機便應運而生,該裝置可以利用火焰燃氣將脹胎徑向形變從而堵塞火藥燃氣的外泄,防止了腐蝕和堵塞。

▲對於大口徑迫擊炮來說普遍採用的是後部裝填或者是中段裝填的方式,這時候就不能依靠重力下墜的方式迫發,只能拉發

此外炮身上面還安裝有防重裝裝置,常見的有機械式防重裝裝置,該裝置可以利用火藥燃氣的壓力或者是彈丸的運動來觸發保險機構,從而實現對下一發裝填的阻止或者是允許,但是這種機械裝置可靠性一般來說較差,很容易因為其他外界因素而失靈,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光電式和電磁式的防重裝裝置,光電式可以通過光電信號顯示炮膛內是否有炮彈,這種裝置對於炮身的改動最小,但是必須連接一個指示器或者是顯示器,最後還得通過人為觀察來判斷炮彈是否啞火,難免會出現一些疏忽導致事故。此外還有一種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的方式通過燈光和蜂鳴器來實現報警的預防。但是這些設備會增加成本,所以在一些軍事衝突頻發的地區,能難為迫擊炮裝備一套安全可靠的防重裝裝置。

炮架

▲上圖中我軍士兵調整的就是迫擊炮的高低機,進而調整火炮的發射角度(動圖來源:中國軍網)

炮架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就是托架了,托架負責方向機,緩衝機以及瞄準器固定環的安裝固定工作,此外還能支撐起整個炮身。首先就是方向機,該機構可以賦予火炮射擊時的方向角,炮手可以通過轉動帶有螺紋的筒部,從而迫使螺杆向左右運動達到挑戰火炮方向的目的,同樣的高底機差不多也是一個道理,通過轉動手輪帶動長螺杆,從而帶動齧合的筒部螺紋高底運動從而獲得不同的射角。但是一般來說發射陣地不可能做到絕對的水準,這時候轉動方向機則會影響到火炮的俯仰從而影響發射角,發射陣地越不平整,調整參數時對於精度的影響就越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迫擊炮炮架都會有一個水準調整器,通過這個調整器在橫向氣泡的指示下就可以將方向機螺杆的軸線調到水準的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射擊精度。

▲中小口徑迫擊炮使用的長杆雙簧緩衝機,這種緩衝機導向性好,結構簡單尺寸也較小,但是其複進彈簧不能伸張,所以複進過程存在一定的不足

為了減少炮身在後座以及複進時對炮架的影響(因為每次的後坐和複進都有可能改變射擊參數),炮架還會安裝一個緩衝機使得炮身和炮架彈性的連接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減少後坐力,避免剛性衝擊造成的巨大作用力,此外緩衝器還能讓炮身沿著選定發射角的軸線後坐,避免發射角改變而引起的射擊密集度下降。由於緩衝器的存在,炮身和炮架的相對位置就會被固定,射擊精度和發射速度都會得到保障。迫擊炮用的緩衝器技術難度並不是很大,所以種類多種多樣,一般來說在保證炮彈密集度和發射速率的同時還會著重考慮工藝性、維修便利性,使用輕便性等,一些小口徑迫擊炮的緩衝機有時候會夾中操作員的手,後坐的過程中還有可能會傷到後邊的炮手,所以這些都是緩衝機要考慮的因素。

底鈑

底鈑是支撐雙腿架迫擊炮的重要部件,火炮發射時底鈑能將大部分的能量傳遞給地面,在複進過程中地面彈性形變的能量又會作用於炮身促進複進的過程,所以底鈑可以通過控制土壤來促進火炮的後座複進過程以及維持火炮的穩定性,避免炮身的大幅度振動。根據實際要求的不同,底鈑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形狀,下面就以圖集的方式詳細介紹一下:

▲膜狀底鈑,在二戰期間大量的普及,這種底鈑就是在高強度的矩形主鈑底部在加裝一圈加強筋和數個個助鋤,這種底鈑的特點是結構簡單容易製造,但是轉移起來大大的底鈑卻很笨重,而且駐臼(就是那個和炮尾尾球相連的小坑)在主鈑上面,導致了後座穩定性極差

▲三角梯形底鈑,底部安裝有三個助鋤和加強筋,助鋤不容易在後坐的時候破壞土層,而且三角形的穩定性較好,所以該底鈑的穩定性和強度較高,粘連的泥土容易清理,中間帶有一個錐形盆,安裝在盆中央的駐臼和尾球連接,後坐時土壤會向外側擠壓,所以穩定性較高,但是由於輪廓較大,帶來的就是製造難度較高,而且笨重的底鈑不方便轉移,由於三角形不對稱,射擊時只能是寬而短的一邊在前

▲窗型底鈑,該底鈑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幾個大大的通孔,且錐形盆較小,後坐時土壤可以從孔中溢出,所以後坐穩定性較差,但是方便清理泥土,便於轉移且複進性能較好,此外在底鈑安裝三個三角V形底鈑和梯形筋能大幅增加後坐穩定性,而且貼土面不容易帶積土,方便轉移,這種底鈑被稱之為帶V形筋鈑的窗型底鈑,左上角為其底部

▲棱錐形底鈑,該底鈑底部為六棱錐形,六個錐面安裝有支撐筋,內部還有一個用於加強駐臼的反向圓錐,這樣一來就會在底部形成一個圓形的筒式結構,這種底鈑製作簡單,而且後坐穩定性良好,複進的時候會有反跳,多用於大口徑的迫擊炮

▲組合底鈑,這種底鈑由內、外兩圈組成,背運的時候可以分開攜帶,這種底鈑的結構複雜,穩定性也不是很好,而且由於不是一體式的,所以強度較低

迫擊炮的用途

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迫擊炮在火控和彈藥方面迎來了高速的發展,火炮的殺傷能力和精度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迫擊炮的彈道彎曲,炮彈落角較大,選擇發射陣地時沒那麽多限制條件,可以做到隱蔽超越射擊,消除射擊死角,因為炮彈落角較大,不容易出現跳彈的現象,特別適合投放子母彈。此外迫擊炮的膛壓低,對製造材料的要求並沒有那麽高,再加上結構簡單,成本低、靈活性高、火力猛,特別適合伴隨步兵作戰。一般迫擊炮根據配屬可以分為三類,配屬給步兵連和步兵營的伴隨迫擊炮可以有效的殺傷敵方有生人員,同時破壞輕型野戰工事,一般口徑多為60和81毫米;配屬給步兵團的支援迫擊炮可以破壞敵人的前沿觀察所或者是野戰工事,壓製敵方營連一級的迫擊炮陣地等,一般口徑多為100和120毫米;配屬給步兵師的加強迫擊炮可以進一步強化師屬炮兵群,執行各種各樣的戰鬥任務,一般口徑多為140和160毫米。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喜歡的話就點讚關注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