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然保護區與城鄉森林共築美麗中國

近幾十年來,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森林發展相得益彰。自然保護區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繁衍的家園,是一個小生物圈,一個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體。而森林覆蓋率的增長,讓城鄉居民的生活與森林融合在了一起,這使人與森林生態系統構成了另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兩個生命共同體將很好地互助共存。城鄉森林建設好了,人們不會再去幹擾破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裡的動植物也能回歸自然和靜怡。

我國自然保護區快速發展

自然保護區

我國在1956年就由中國科學院在廣東鼎湖山建設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隨後10年建了20個,但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10年期間,保護區也受到了摧殘,只剩了15個。十年動亂後,國家進入經濟建設大好時期,改革開放與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成立,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頒布,為自然保護區建設創造了條件。當年就有臥龍、長白山等進入了保護區的建設。上世紀80年代,各省都在籌建自然保護區,而且原林業部、國家環保局、地質部、水利部、農業部與國家海洋局都在自己分管的地域內指導建設國家級保護區。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公布後,保護區的功能分區按生物圈保護區的辦法將原來的兩個圈改為核心區、緩衝區與實驗區3個區。實行核心區嚴格保護,不得人為干擾,緩衝區可作科研觀測但不得進入旅遊,實驗區內可有居民搞無植被破壞、無汙染的農業生產,可設定景點供旅遊之用。各省有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有保護區專家評審組,晉升國家級保護區要經所屬的國家部委的保護司審查,經評審專家委員會討論通過,然後各部一年一度報國家環保總局的大評委會審核通過後才能報國務院辦公廳統一審批公布。

保護區申報不僅程式嚴格,對科考報告、總體規劃、錄像材料等也有嚴格的要求。國務院審批後,發給證書與門牌,就可正式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制定保護區管理辦法報省人大批複後執行。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近20年中,我國保護區快速發展,有不少省在實行搶救性保護,每年全國建立省、市、縣級保護區上百個,申報國家級的20余個。到2011年以後才緩慢下來,有較多保護區要求調整功能區或不合理的邊界,同時加強了管護能力建設。

隨著自然保護區的快速發展,相關的科研課題也在大力展開,生物多樣性從種群到個體到基因水準都有研究,珍稀瀕危種與小種群的研究在深入,不少保護區在做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大學生物系課程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原國家林業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中國林科院建立了國家林業局濕地研究中心,2004年北京林業大學設定了我國唯一的自然保護區學院。每年在生物多樣性研究與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都有大量論文發表。

各省廳與國家級保護區都常辦野生動植物測定、生態監測的技術補習班,全國也舉辦大型的保護區管理補習班和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論壇也在福建與台灣辦過多次有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化的研討會。大熊貓、朱鹮等的人工繁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近於摘掉極危種的“帽子”。東北紅豆杉、珙桐、資源冷杉等一級重點保護種已可大量育苗造林……專家們在考察中發現幾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關鍵地區,雖然武夷山、秦嶺、長白山等地有多個保護區分布,但規定保護區不能跨省建設。為了打開保護區之間的生物通道(廊道),專家們建議建立保護區群。今天,國家提出建立國家公園,能依山系、流域、不限行政區域建設,已能較好地解決此問題了。

據最新統計,全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750個,總面積達14733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5.4%,其中國家級保護區達469個。在全國建設得最好的示範國家級保護區51個,廣東省被評選為唯一的示範省,這個經濟發達、交通與工廠都很多的省有全國最多的保護區,全省屬林業系統管理的省市級保護區就有2905個,國家級保護區有8個。

據原國家林業局的統計,到2015年底,全國林業系統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228個,總面積12430.25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2.95%,佔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的81.31%,面積的84.54%,其中國家級保護區345處。這些保護區有效地保護著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蓋了20%的原生林、52.3%的自然濕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區。對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由於自然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是最好的野生生物基因庫,保存著優良的種質資源,供我們的後代永續利用,因此保護區與人類構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體。

森林資源持續增長,連接城鄉

我國有優越的氣候條件,森林資源豐富,從南往北有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寒溫帶落葉針葉林等,林中有大量珍貴的樹種。日本侵略者於1931年侵入我國後,大量掠奪了東北長白山與小興安嶺的紅松、水曲柳等高級用材樹木,以及東南沿海省份的楠木、青岡等大樹,使大面積森林被毀壞。到1945年抗戰勝利,估算全國森林覆蓋率不及8%。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雖然開始重視植樹造林,但同時也需要大量木材支援建設,致使全國主要林區的森林資源嚴重超采,采伐量超過森林生長量,更新造林又跟不上。到1998年,東北林區幾無成熟資源可采,造成資源危困、經濟危急的“兩危”狀況。國家決定對森林進行分類經營,一類是為保障生態安全的生態公益林,面積佔52.4%,不得進行任何的破壞;另一類是商品林,面積佔47.6%,只能輕度采育擇伐。

此後,我國將森林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國家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長江中上遊、珠江、沿海防護林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重大工程,這些大工程一期又一期的建設顯著提高了生態建設的成效。

森林的生態效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產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做好林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我國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和轉折時期,正經歷著由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這給中國林業作出了明確了定位。

2004年,我國啟動森林城市建設,以地級市為部門進一步推進了城鄉林業建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包圍森林。到2017年,全國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137個。森林小鎮與美麗鄉村的建設也正在蓬勃發展。

一系列行動帶來森林資源的快速增長。2014年公布的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合31.2億畝),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量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合10.4億畝),蓄積量24.83億立方米。隨著森林總量增加與品質提高,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84.27億噸,年涵養水源量5807.09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億噸,年保肥量4.30億噸,年滯塵量58.45億噸,森林旅遊景點不斷增加,人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森林,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了。

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各類自然保護地這個生命共同體和城鄉森林這個生命共同體將互助共存,大大推動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夢。(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