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曹愛琴:扎根鄉村37年,最怕被遺忘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澎湃新聞尋訪多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們在農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且長期致力於農村教育事業,被稱為“新中國第一代鄉村教師”。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這些老教師始終堅守著教書育人的初心,在基層教育領域不斷開拓,他們的精神,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

8月31日,曹愛琴與小兒子吳光聰、兒媳曹小麗站在家中的合影,在曹愛琴的晚年他們三人一起生活 。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圖

92歲的曹愛琴背雖微駝,但坐下來時腰板筆直,一身素綠盤扣外套下是她清瘦的身形。

8月31日,初秋,黃山有雨,坐在家中,曹愛琴念叨起今年夏天與“三隻燕子”相見時的場景—— 她四十多年前在上長林小學教過的三個女學生來看她了,

這是她們師生多年來首次重逢,倍感親切。

曹愛琴出身於安徽書香世家,1947年,18歲的她成為一名鄉村語文老師,從此扎根鄉村37年,直至1984年因病提前退休。曹愛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如今到了晚年,她仍對教育事業念念不忘。“我捨不得學生,18歲起我就跟學生們天天在一起。” 曹愛琴說。

“前半生風雨中走過,後半生希望能夠重回講堂。”曹愛琴的小兒子、體育老師吳光聰這樣總結媽媽一生。

退休後,曹愛琴與丈夫吳汝宏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默默扎根農村,輾轉8所小學

“你們能採訪她,她會很高興。” 曹愛琴的小兒子吳光聰說,“他們這一代鄉村教師,經歷了太多坎坷,但不太受關注”。

澎湃新聞採訪多位老鄉村教師時,他們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曹愛琴也不例外。

“沒有被忘記。”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曹愛琴反覆如此念及。37年的從教經歷裡,曹愛琴曾先後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和徽州區內8所小學任教,其中7所是農村小學。

曹愛琴來自書香門第,老家安徽歙縣雄村是當地著名的文化古村,思想開明,重視教育,男孩女孩都愛讀書。曹愛琴的先輩是清朝時期重臣,乾隆時期的戶部尚書曹文埴和道光時期的軍機大臣曹振鏞都是其先祖。

1947年曹愛琴18歲,那年她從安徽歙縣女子師范學校畢業,來到西溪南豐林小學教授國語和勞作,自此一直從事鄉村教育。

剛到西溪南豐林小學任教時,曹愛琴還擔任班主任,由於沒有教學經驗,她一下子面對幾十個孩子會 “害怕”,她“硬著頭皮邁開了教育教學的第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曹愛琴被分配到北岸小學。

北岸小學設在兩個相連的祠堂裡,校舍簡陋。在曹愛琴晚年的回憶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師資力量不夠,“哪裡都缺老師”。在北岸小學工作時,她大部分時間都在祠堂裡度過。每周6天上課,每天起碼上4節課,白天她在祠堂裡上課,到了晚上她睡在教室裡,耳邊會聽到老鼠悉悉索索出來覓食的聲音。

1963年,為了照顧家中的三個孩子,曹愛琴自己申請調往石橋小學,但仍經常忙到忘記回家。

那一年,曹愛琴的小兒子吳光聰出生,因曹愛琴無法兼顧學校和家庭,吳光聰交由姑姑照顧,直到1964年曹愛琴調往上長林小學工作,生活逐漸穩定後,吳光聰才回到母親身邊生活。

今年56歲的吳光聰回憶起他小時候的母親時說:“總是很忙碌,一顆心在學生和家長中間”。

曹愛琴工作兢兢業業,1956和1963年,她兩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0年被選為安徽歙縣岩寺區的教師代表,參加徽州地區三十年教齡教師代表會。在曹愛琴家中的書櫃裡,依然保存著當年上課時用的教材,以及證書和聘用材料。這些仔細保存的續聘材料,是她從教生涯的見證。

90歲大壽那天,曹愛琴在一本病歷本上寫下的一段話。受訪者提供

“害怕被遺忘,最開心的就是被人想起”

在《開拓者的足跡——新中國第一代鄉村教師口述史》一書中,曹愛琴是第一位出場的老師,她在書中講述了自己的坎坷經歷:“九一八事變”後,與父母失散,由於地主出身無法入團入黨,因歷史原因,丈夫被錯劃為右派,自己獨自撫養三個孩子,有一段時間她常常在被窩裡嘩嘩流眼淚度過漫漫長夜。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年過九旬的曹愛琴似乎忘卻了這段回憶,她更懷念與學生相處時的樂趣。

退休後,時常有學生帶著子孫來看望她,學生也已兩鬢斑白,當學生向自己的後輩介紹“這是自己最尊敬的老師”時,曹愛琴感覺興奮,在後幾天,她會在家中跟小兒子兒媳反覆“念叨”。

“害怕被人遺忘,最開心的就是有人能夠想起她,尊敬她。”小兒子吳光聰和曹愛琴的學生閔玉福說。

1964年,曹愛琴來到上長林小學任教,在上長林小學度過的16年,是她一生中最愉快的教學經歷。

“站在學生和家長中間,老師是一座橋梁。”曹愛琴說。彼時她已經從教16年,對於如何動員學生家長讓孩子熱愛學習,重返課堂,她有一套方法。在上長林小學的前幾年時光中,她會走遍學校周邊的大中小村,摸清學生家裡的情況,“對症下藥”。

“最調皮的學生帶在身邊,晚上讓他來我家裡學習。”曹愛琴回憶。

1973年,“調皮學生”閔玉福在上長林小學上三年級,成為曹愛琴的學生。

“鄉村小孩的樂趣很簡單,上樹掏鳥窩,下河游泳,‘調皮的很’。”閔玉福說,但曹老師從未因調皮批評過他,反而一直激勵他。

在曹愛琴眼中,學生閔玉福雖然調皮,但聰明,多才多藝。對於這類學生,她以鼓勵為主。作為家中排行第六的孩子,閔玉福是唯一一位通過讀書走出鄉村的孩子。

80年代,閔玉福成為一名黃山徽州區一所鄉村中學老師,校舍環境相較於之前有所改善,但師資力量依然缺乏,他在當老師期間,經常會用曹老師說的話鼓勵學生“鄉村長大的孩子,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在從教生涯的晚期,曹愛琴越來越捨不得離開學生。從18歲開始教書,與學生和家長相處早已成為她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樂趣。

她最近經常提及的畫面是今年初夏,上長林小學的“三隻燕子”來家中看她。三位女學生分別叫吳錦葉、胡玉燕、胡海燕,按照當地方言,她們的名字裡都有“燕子”,三人關係又好,曹愛琴當年習慣喊他們“三隻燕子”。

站在曹愛琴面前,他們問“老師您還記得我是哪個?”

“你是胡!玉!燕,你坐在……你的爸爸大名是……。”像是報菜名,曹愛琴見到她們立馬想了起來。

這是“三隻燕子”四十多年後首次重逢,也是首次與曹愛琴老師相見。9月5日,在清華大學科研院工作的胡玉燕回憶起重逢當天,黃山氣象炎熱,再次見到曹愛琴,看到老人身體健朗,見面時的擁抱倍感親切。

教師的體面

曹愛琴的家中床頭櫃前有十幾頂假發,春夏秋冬,不同款式,每天她將假發梳理的整整齊齊擺放在床前,起床後假發、假牙佩戴齊整,緩步走下樓梯。

1980年51歲的她又回到了最初任教的西溪南豐林小學,在這裡結束了長達37年的教師職業生涯。“一個完整的句號。”曹愛琴總結。

來之前,西溪南小學號稱是“最廢”的一個班級,好幾個老師都不願意帶;曹愛琴來了之後,工作雖辛苦,但離開前班級成績小有成就。

然而,回到西溪南豐林小學任教,因過度勞累,曹愛琴患上膽總管結石,最終她因病提前退休。

在曹愛琴徹底離開講堂後,曹愛琴做過三次大手術,膽總管結石、股骨頭跌壞、晚年又患上直腸癌,最後一次手術,經歷了6個小時。

上手術台前,她在醫生面前堅持佩戴假發和假牙。她認為,師者的形象是體面樸素的。“姿態最要緊。”

什麽是師者的姿態?在曹愛琴的小兒子吳光聰看來,和母親同輩的鄉村教師有共同的特性:扎根鄉村、兢兢業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對這一代老師的影響頗深。

吳光聰說,在家中,曹愛琴更像是一位老師。看到他教訓小孫子,曹愛琴會等孩子走了,私下悄悄跟吳光聰說,“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對。”

學生閔玉福還記得她站在黑板前講課的模樣,聲音洪亮,手勢豐富,講起課來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他還記得曹老師教授的課文《螺號聲聲》經典的段落,“我走遠了。嗚——嗚——嗚——的螺號聲還在我耳畔縈回,我仿佛聽到大海也因為有這樣英雄的女兒、被這螺號聲所激動而放聲嘩笑了!”閔玉福當場開始背誦。

晚年時期的曹愛琴,不認老,心態年輕。近些天來,黃山的氣象一會兒陰一會兒晴,她在家中拿起一本曾經的病歷本,上面記錄了她在90歲大壽那天,寫下的一段話:“變老是規律,在人生變老的路上,過去的過去都是過往,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天每一刻,要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吳光聰總結,母親的前半生 “從風雨中走過”。到了後半生,一隻狗,一小畝可以種植蔬菜的田地,一座臨街的三層白色小樓成了曹愛琴晚年的生活空間。92歲的高齡,她經常會在清晨5點左右醒來,白天的時光緩緩流動,記憶會“像電影畫面一樣在她腦子裡過”。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口述史中心編著的《開拓者的足跡——新中國第一代鄉村教師口述史》首先關注了這一教師群體,感謝他們對該系列報導提供的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