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怪孩子自私冷漠,是你沒給他愛的機會

前幾日,有一位家長找我谘詢,為什麽自己為孩子辛苦打拚,事事操勞,可剛上初中的孩子,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動不動朝父母甩臉色,表現得自私又冷漠。

“上次我讓他幫我拿個東西,誰知他說‘自己不會找啊,煩死了!’心都被傷透了!”

也不怪這位家長玻璃心,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確實表現得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一點也不懂得關心家人、同伴,缺乏同理心。

表面看是孩子的問題,本質上其實是父母養育方式不正確造成的結果。

只知道愛孩子,卻不懂要讓孩子愛大人

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好吃的孩子先吃,好用的先緊著孩子,“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

大事小事給孩子包辦,更不要孩子做家務,告訴孩子:“你只要搞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操心。”

除了學習,什麽都不讓做,剝奪了孩子愛的機會。

孩子沒有一個換位體驗的機會,不能從父母做的日常瑣事中體會到他們的辛苦和不易。

在這樣單一的愛的模式下,孩子只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本來就應該對我好。

孩子沒有機會感受到“關愛他人、付出愛”的樂趣,“體貼、有愛心”這些特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造成孩子失去愛的能力。

?父母應改變愛的方式,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父母一味付出,一味把愛塞給孩子,不給孩子付出愛的機會,只會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

著名教育專家盧勤說過:“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麽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懂得創造機會,讓孩子學著愛家長,學著給予別人愛。

給孩子愛的機會,他會感受到自己重要性,從而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同時更自信、更獨立。

別替他做,教他做

隨著孩子的成長,3歲以後就可以教他怎麽洗自己的小襪子、小手帕,東西用完放回原處、如何收拾房間、這些生活技能從小教孩子,培養良好的自理能力。

孩子會變得勤勞、有條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從中感悟到勞動的不易。

捨得用孩子

捨得用孩子,他會更優秀。

讓孩子幫忙洗個碗、扔個垃圾,幫爸媽捏個肩膀、遞杯水,就是給孩子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

偶爾示弱,表達對他的需要,“哎呀我拎不動,寶寶可以幫幫媽媽嗎?”

這些事情中,孩子會感受到為別人付出愛而得到的快樂與滿足,學會如何愛,更有責任感。

孩子表達愛的時候,沒有給予正確的反饋

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給奶奶吃個橘子,奶奶也不接過來,嘴上說:“真是我的乖孫子,奶奶不吃,你吃吧!”

孩子看爸爸工作很辛苦,要給爸爸捶捶肩,爸爸:“不用,考個100分回來比什麽都強!”

孩子看媽媽在做飯,興衝衝去幫忙,結果媽媽卻說:“一邊玩去,別添亂!”

很多時候,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愛,得到的卻是不以為然、不屑一顧,甚至是拒絕。

孩子的愛心沒能得到發揮,付出愛的過程被中斷,他只會感到灰心和泄氣。

“遞出的橘子沒人吃,那又何必再費事?”漸漸地,孩子會以為表達愛像走過場一樣,沒有必要。

時間久了,孩子以後就沒有了這種想法,“他不需要愛別人,別人也不需要他的關心。”

?學會正確接受孩子的愛,也是父母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

以後不管孩子遞給你什麽吃的,請一定熱情地接過來,再表達對他的讚賞:

“謝謝寶貝,你長大了,懂事了,媽媽好感動。”

當他主動給你分擔家務活,請不要拒絕或不屑一顧,表達你的開心和滿足:

“哇,你來幫忙我輕鬆多了,有個兒子(女兒)真好!”

孩子會從父母的反饋中,慢慢體會到付出愛的快樂:原來給予別人愛,別人接收到、感悟到,這種體驗,會比接受別人的愛更加快樂!

隨著這樣的體驗越來越多,孩子會越來越懂得感恩、學會愛人、學會表達愛,也會從中收獲到更多的快樂與滿足,而這些都會幫助他更好地成長。

不要指望孩子會一夜之間變懂事,孩子接受愛、付出愛的能力,就是在與父母經年累月的相處中獲得的。

希望所有的父母,在無私地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別忘了,給孩子愛的機會,讓他成長為一個懂得關心父母、愛護他人、善良的人。

編輯:八月

插畫:在在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