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劍橋“招生新政”誤讀,看當下高考改革

作者 | 章建石

最近,劍橋大學認可中國高考成績的消息廣為流傳,不少媒體進行了報導,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此時正值我國多個省份推行高考綜合改革,自然而然引發了一些比較,同時也給我們的高校帶來一定壓力。

如何應對優質生源的國際化競爭,是我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甚至高校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改革迫切需要考慮的一件急事和大事,而這恰恰也是我國高考綜合改革所期望推動的。

回到事件本身,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情況需要認識清楚。

首先,劍橋大學只是英國本土高校在招生時認可高考成績的學校之一。事實上,這一舉措已經實施多年。

最近幾年,國內已經有一些學生通過提供高考成績的方式入讀該校,但也有很多沒有提供高考成績而被錄取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很多來自於我國的私立高中和一些公立高中的國際班,這些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之初,就瞄準英國高校的選拔方式而著手準備。

據筆者了解,英國最近宣布認可高考成績的大學應該是伯明翰大學,該校於去年10月份宣布了這一消息。

實際上,英國還有一些水準比較一般的高校不僅認可我們的高考成績,甚至可以依據學業水準考試成績選拔學生。

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以彌補英國政府對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

最近十多年來,英國政府不斷削減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這一改革讓高校的財務狀況日益緊張。

因此,開源節流成為很多高校發展過程中第一要務,對內它們不斷提高學費,對外則擴大招收海外留學生的規模,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貿易化的傾向。

對此,英國國內的批評之聲不斷,不少專家認為這種做法犧牲了教育質量。

其次,在劍橋大學所公布的有關政策中,有一個備受關注的提法,即錄取我國考生的高考成績一般在各省排名前0.1%。

實際上,這僅僅是高校錄取完成後進行事後統計的一個結果,並不是用來進行人才選拔而設置的硬性條件。

單從考生成績比較而言,劍橋大學選拔各省份排名前0.1%考生的要求並不苛刻,該比例甚至遠低於北大、清華在某些人口大省的錄取比例。

比如,某“985工程”大學2018年在某省的招生計劃不到150人,而當年該省高考人數近100萬,招生計劃數佔高考人數的比例約為0.015%,兩者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這絕不是說劍橋大學的競爭力不如這所國內大學。其中的原因是,劍橋大學絕不僅僅看成績,或者不會把考試成績在錄取中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此外,如果劍橋大學把排名前0.1%作為招生的前置條件,反而會增加選拔的困難。

因為全國統一高考並非全國一張卷,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實行自主命題,全國卷也有幾個不同版本。

各省的教育發展水準、考生水準、試卷難度都有差異,各省排名前0.1%的考生,其實際水準可能相差也比較大。

某些教育強省高考成績排名千位左右的考生,同樣的分數在一些教育弱省的排名估計遠在千名之後。

對於這些差異,劍橋大學即使理解不同省份的分數含金量不一樣,他們也沒有必要將其徹底搞清楚。

因為高考成績在他們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中不起決定性作用。從人才評價的成效上看,進行考查維度上的橫向拓展遠比單一維度上對測量精度的追求重要得多。

第三,“認可”不是替代。

英國若乾所承認我國高考成績的高校,在實際使用考生成績時,不會過度依賴它來作出招生決策。

對考生而言,用高考成績申請這些大學時,其所起的作用有限。它並沒有完全替代這些高校所設置的其他要求。

總體上看,英國的高校在進行人才選拔時采取的是綜合評價的方式,選拔的要求包括標準化考試成績、專業考試成績、平時成績、面試、推薦信等。

標準化考試一般由專業化的考試機構組織,招生工作幾乎都由高校來實施,這是比較典型的招考分離模式。

正因如此,各高校在選拔學生的條件設置上,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權。

即使是劍橋大學官方宣布認可了高考成績,但具體認可到什麽程度,在錄取中實際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各學院應該會有一定的差異。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要申請劍橋大學的醫學、生物等相關專業,即使我國學生高考成績優異,高考時考了生物、化學兩科,但仍舊需要參加名為BMAT(Biomedical Admissions Test)的考試,這一考試的成績在這類專業的錄取中相當重要。

不論如何,隨著我國考試招生制度的不斷完善,全球範圍越來越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認可高考成績,就足以證明高考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然而與高考“走出去”不斷獲得國際認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對高考改革的滿意度似乎要低得多。

其背後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是“招”的差異,招生的價值導向、主體、組織方式、具體操作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

由於政治體制、文化傳承和社會認知等多方面的不同,英國的大學招生更多表現為高校治理方面的特徵,而我國則把大學招生作為重要的教育乃至社會治理領域,前者的主體是大學,後者的主體則是政府。

這種差異化的存在是理解高考改革現實和路徑的基點,更是推行改革時在不同價值取向上進行平衡和程度拿捏的參照。

高考恢復以來,我國在“考”這一端的改革已經比較頻繁,成效也比較顯著,幾乎每過幾年都會改動一次。

但我們也要注意到,高考的某些方面一直沒有大的變動,“招”就是其中的典型。

堅持“招”上的平穩,儘管在教育領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在保障社會公平、降低社會風險和維護社會穩定上功不可沒。

基於我國的招考邏輯來理解國外高校認可高考成績的做法難免片面,“跟樣學樣”式地引進國外招考制度的局部亮點,也難免盲目和華而不實。

當下,我國高考綜合改革正在走出自己的道路,改革的先行者冒了風險,也承擔了試錯的成本。

而國外名校對高考成績的認可何嘗不是一針“強心劑”或一顆“定心丸”呢?

(作者系教育部考試中心業務主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