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博物館日,一起去廣東省博物館看“大海道”

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

時間:2019.5.18-8.25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公元前2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千百年來,商船往來。勝利歸航的榮光和淹沒海底的艱險並存。沉船遺址見證了古代海上交通的繁榮,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資料。

金項飾

南宋(1127-1279年)

長172厘米

“南海I號”沉船

廣東省博物館藏

說明:金項飾由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截面呈方形。帶鉤長條形,中間隆起,並飾瓔珞紋,其中一端有五個小圓環,可以用來調節鬆緊。金頸飾具有阿拉伯風格,有可能為船主或船員所用。

本次展覽的主角——“南海I號”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巨大、保存較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南海I號”沉沒於廣東下川島西南海域,1987年8月被發現,經過二十年的調查及相關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體打撈出水,並移駐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關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持續進行。初步推斷,“南海I號”沉船是我國南宋時期,從福建泉州出發,經東南亞,駛向更遠的西亞等地的商船。

磁灶窯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

南宋(1127-1279年)

直徑10.2厘米,底徑5.6厘米,高2.6厘米

“南海I號”沉船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說明:這種菱口碟的造型受粟特金銀器的影響。粟特金銀器常在器壁上錘揲出凸凹起伏的瓣狀紋,使得器身表面起伏變化,立體感強。宋代頻繁的商貿往來,金銀器、玻璃器、琺琅器相互間的傳播與交流,使得宋代瓷器造型呈現出極具傳統又賦創新的特點。

展覽以400余件“南海I號”沉船文物及館藏相關南宋時期文物為載體,文物類別涵蓋了陶瓷器、金銀寶石、金屬器、碑拓、動植物標本等。展覽分為:南宋中興——“南海I號”沉船所處的時代、萬貫珍品——“南海I號”沉船所載貨物、萬裡行舟——“南海I號”沉船的船員生活、船沉南海——“南海I號”沉船的發現、卅載尋蹤——“南海I號”沉船發掘保護實錄五大部分。

細絲圓圈形金耳環(一組2件)

南宋(1127-1279年)

直徑2.5厘米

“南海I號”沉船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說明:該器物為金絲圈成的一對耳環,耳環上穿有14面體金珠,金珠為正方體八角各切割去一個三角立方體形成,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金珠兩面穿直徑約1毫米孔,可插入金絲。插入後間不容發,起到固定作用。金耳環具有阿拉伯風格。

本次展覽是“南海I號”沉船文物第一次在廣州進行大規模展示,展覽籌展組親赴現場挑選展品,力圖將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帶來廣州。本次展覽,文物類別豐富,出水的瓷器、各類別金屬器、金銀器、朱砂、果實、動物骨頭、水晶、骨頭製品、石質文物等都被涵蓋。其中,既有1987年第一調查發現搜集的第一批代表性器物,也有2019年最新發現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粵博參加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第二季)的宋金項飾,都將在展覽中呈現。展覽一方面展現了古人在器物製造、造船技術、海上行舟等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彰顯今人不忘歷史,發揮才智,保護文化遺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磁灶窯綠釉弦紋小瓶

南宋(1127-1279年)

高8.7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2.7厘米,

“南海I號”沉船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配合展覽,將有三場專家講座,分別是魏峻館長講述兩宋海貿,“南海I號”考古隊隊長崔勇老師講述廣東水下考古的起步和發展以及成果、孫鍵老師講述“南海I號”發現、打撈、發掘等內容。展覽還將配套舉辦相關教育活動,敬請期待。

銅秤盤、銅天平架及銅砝碼

南宋(1127-1279年)

銅秤盤:口徑9.6厘米,高1.8厘米

銅天平架:長15.3厘米,通高7.5厘米,重28.5厘米

銅砝碼:

最大直徑2.5厘米,厚度1厘米

最大直徑2.6厘米,厚度1.5厘米

最大直徑3厘米,厚度1.5厘米

最大直徑1.7厘米,厚度1厘米

“南海I號”沉船

“南海I號”考古隊提供

-END-

圖文/主辦方

今日編輯/裡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