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立群:金融資源應投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金立群  

  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目標中,“綠色”一詞尤其值得關注。

  2020年9月,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淨碳排放量為零。

  “(這)是近40年來最重要的政策舉措之一。”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說。

  金立群強調,人類應當從疫情危機中吸取教訓:一是要認識到,醫療衛生體系上的投入成為經濟生產環節中最薄弱的環節;二是要研究氣候和健康之間的潛在關係。“傳統的方式是增長導向型、資源消耗型,環境破壞型的增長方式,我們現在應該要轉向新的發展格局,那就是氣候智慧型、生態系統智慧型、環境智慧型的發展。”他說。

  金立群認為,需進一步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支持金融企業和實體企業轉向對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此外,無論是國有還是私營金融機構,都應該將金融資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上。他提出,多邊開發銀行(MDB)應該帶頭實施這些舉措。

  *本文根據作者在2020年10月24日舉行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全體大會一上所發表的演講整理而成,未經作者審核。

  刺激政策無法遏製經濟衰退

  當今世界面臨著三個嚴峻的挑戰:新冠疫情、全球經濟衰退和債務可持續性。氣候變化當然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我沒有把它與前面三個問題相提並論,因為氣候變化問題的性質不同。氣候變化並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問題,而是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需要立即采取堅決的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在全球經濟一片愁雲慘霧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發光發亮的國家。當前的經濟下滑與常規經濟周期無關,而是由新冠疫情造成,這是一場自然災害,而且是非常特殊的自然災害。與地震、海嘯、水災、乾旱等局部性、短期性災害不同,新冠頑強地存活在全世界各個角落,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經濟活動和生活。因此,對大多數經濟體來說,光靠大規模刺激措施,並不能幫助其擺脫困局。在安全有效的疫苗問世之前,經濟回彈的可能性不大。在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服務業幾乎成為商業荒漠的環境下,注入流動性並不能顯著地增加就業崗位、修複全球生產鏈。

  為了保持經濟活力,各地央行不斷向經濟體系注入流動性。在目前的形勢下,政府在抗疫方面的撥款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這將加重很多低收入負債國家的債務負擔。流動資金和資本淨流入雖是一種短期解決方案,但又會造成長期問題。因此,政府應當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重要的是錢要用在刀刃上,促使經濟早日復甦,進而改善未來幾年的債務可持續性。

  近幾十年來,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成績斐然,開發出了人工智能,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面對新冠病毒,我們至今仍然無能為力,這難道不諷刺,不令人沮喪嗎?目前的疫苗研發投入已經達到了幾十億美元,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最近取得了很多疫苗方面的進展,期待中國生產的疫苗能夠被世界衛生組織盡快認證,以拯救生命、拯救經濟,讓生活回歸正常。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發展綠色經濟

  我們應當從此次危機中吸取教訓,至少可以學到兩點。首先,疫情暴露了經濟鏈中最薄弱的環節,即醫療服務不足。其次,我們需要探究氣候與健康危害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模式。

  新冠疫情是一場自然災害,顧名思義,是指自然發生的事情。然而,與之前的自然相比,似乎不再那麽單純。很可能,一場災難表面上是自然的,但實質上是人為的。現在我們是時候深入研究人類活動的足跡,揭開各種現象之間的隱秘關聯。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最終都可以追溯到人為因素。人類行為的後果可能肉眼無法看見,但一連串的自然災害應該讓我們警醒,有些風險是人類自身造成的,不是其他因素。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醫生。但是,我因為工作關係接觸了一些極度貧困國家的環境退化地區或貧民窟,甚至是在人均GDP方面算不上貧困的國家也存在這樣的地區。面對這些悲慘的人類居住區,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鼠疫、霍亂、登革熱、瘧疾、狂犬病等等會在這些地區爆發,為什麽人們會遭受痛苦。環境的退化、生態系統的紊亂和極端氣象相結合,會形成細菌和病毒的滋生地。

  我們現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摒棄注重增長、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傳統模式,我們需要向新的發展模式轉變,新模式應該適應氣候,適應生態系統。

  我由此想到了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議題。在這方面,亞投行特別感謝中國政府在落實《巴黎協定》方面的承諾和堅定決心。

  習近平主席最近在聯合國大會的講話中,表示中國將大力打造淨零碳經濟的舉措: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換言之,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中國將從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變成實現碳排放和減排之間的平衡。

  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已經控制住了疫情,現在將重新把注意力轉向綠色經濟。習主席決心做的事情,是近40年來最重要的政策舉措之一。這種堅定的決心體現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的重要特徵。

  雖然中國不是唯一一個宣布要在這個時間框架內實現零碳的國家,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個。這個目標的宣布正值《巴黎協定》的實施面臨嚴重不確定性的時候。一直以來,《巴黎協定》遭到了各種質疑,或是被束之高閣。 

  中國的宏偉抱負勇氣可嘉,但挑戰也是艱巨的。有人會問:可信嗎?我們關心的是中國采取的具體轉型措施。我們認為,中國在實施重大舉措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

  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

  毫無疑問,政府必須與私營部門合作調動資源,為可再生能源提供資金。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設計和執行應有利於非化石能源的研發和生產。應鼓勵金融機構為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資金。

  要想成功實現淨零碳轉型,全社會必須齊心協力。企業需要制定明確的計劃,定期檢查成果。需要加大投資,增強金融機構在評估投資的碳影響、將資源從氣候落後企業轉向氣候領袖企業等方面的能力。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內部的激勵措施必須體現淨零碳目標。

  無論是國有還是私營金融機構,都應該將金融資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上,而不是煤炭上。

  多邊開發銀行(MDB)應該帶頭實施這些舉措。很多銀行在以身作則。我曾在一場國際論壇上表示,我不會考慮投資燃煤發電項目。在碳排量不斷上升的地區,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所有多邊開發銀行都在指導客戶重新調配資源,考慮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減緩。多邊開發銀行可以加大工作力度,利用其資本和影響力降低風險,推廣技術,加快政策朝著這個方向轉變。 

  亞投行奉行“精簡、廉潔、綠色”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支撐著我們的強效管理經營方式,包括減少浪費、消除低效,對腐敗和不道德行為零容忍,同時推行綠色經濟和氣候適應性投資。

  亞投行的使命是為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部門提供資金。亞投行具有反應快、適應性強、有求必應等特點。我們的一大目標是推動亞洲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亞於實體基礎設施。

  中國政府正在穩步推進本國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改革開放,此舉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而我們想為中國的努力添磚加瓦。

  亞投行既是開放的受益者,也是開放的推動者。今年6月,亞投行發行了首筆熊貓債券。自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新規以來,我們是發行熊貓債券的評級最高的發行主體。這支可持續發展債券的定價僅為7個基點,與中國政府債券前所未有的接近。

  亞投行對中國債券市場的一個小貢獻是,亞投行能夠吸引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本行第一支熊貓債券的最終投資者65%來自海外,35%來自國內。我們渴望繼續吸引國際投資者,促使他們參與未來更多的熊貓債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首支熊貓債券打上了防疫的標簽,這是指債券收益將主要用於發放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下的第一筆貸款,該貸款用於為中國的兩個城市建設醫療基礎設施。

  亞投行今年發行了兩筆以美元計價並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登記的可持續發展債券,並且兩筆債券都將由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執行。近期,我們還在盧森堡證交所發行了第一個英鎊計價的可持續發展債券,隨著亞投行在資本市場上不斷成長,我們已經完成了美元、人民幣、土耳其裡拉、俄羅斯盧布、港幣等貨幣債券的發行。我們聘請了全球領先的承銷商,如高盛投資、摩根大通、巴克萊銀行、道明銀行、野村證券,當然還有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

  在中國,我們熱切希望繼續與地方有關部門密切合作,分享我們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經驗,根據要求參與國際慣例在國內的試推行。在籌備熊貓債券發行事宜期間,我們與市場監管機構開展了密切的對話,他們非常願意聽取我們作為超國家發行主體的經驗和反饋。

  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繼續與全球其他金融體系融合,中國作為一個融資平台,在支持亞洲乃至全世界基礎設施融資需求方面擁有大量的機會。

  (本文作者介紹:亞投行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