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有沒有富養,看這一點就知道

作者:溫暖小武

01

有一則觸目驚心的影片曾在網上瘋傳。

影片中,在寧化的小溪新村,一位老人和他的兒子走在路上。

兒子忽然暴怒,抄起一根棍棒,猛擊父親頭部,老人當場倒地不起。

可是兒子並未歇手,下手越來越凌厲,棍棒打斷了,就換酒瓶、鍋鏟……

影片中,可以聽到響亮的“砰砰”擊打聲,聽得人心驚膽顫。

後來,因為路人阻攔,他才丟下凶器,對血泊中的老人怒吼一番,不情不願地離開。

事發之後,不省人事的老人被送進醫院,他左手、左顴骨折,頭部傷痕累累,縫了很多針,才脫離危險。

老人甦醒後,對媒體說:

“兒子幼年時,他和妻子為了孩子,埋頭掙錢。他們只顧讓孩子享受好的物質條件,卻忘記在心靈上富養他,教會他去愛父母。漸漸地,他就變得不知感恩,任性橫蠻,隻懂索取,不懂體諒。

所以,在兒子長大後,一旦老人說話做事不合他的意,他就會瞬間翻臉,對其拳打腳踢,有時是因為父親不讓他亂消費,有時是覺得父親給他的錢少……”

教育家盧勤說:“你培養孩子的愛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

02

在孩子小時候,如果對TA疏於培養,過於嬌慣,只想著富養他的身體,而忘了富養他的愛心,那麽孩子長大後,真的可能對人肆無忌憚,活得無法無天。

這樣的故事,並非個例,曾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案,李天一案等概莫如外。

他們的父母對孩子傾力付出,讓孩子在物質上富裕舒坦,但是卻忽略了要富養孩子的心靈,培養孩子愛別人的能力,導致他們在愛心方面,非常貧瘠,導致孩子成人後,忽視規則,漠視他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直至做下錯事,覆水難收,令人歎惋。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善心,但是因為受到成長環境影響,他們的本性就會相去甚遠。

所以,古人才說,“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管教孩子,他天生的善與愛,就會改變,而教育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專注地給他們真正的富養:培養他們愛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愛的給予,從而待人體貼,與人為善。

正如林肯所言:“好的教育,就是培養早期的愛與習慣。”

03

我的鄰居阿麗,對女兒十分疼愛。

在家裡,女兒的起居飲食、生活瑣事,都由她一手包辦。

雖然孩子已經9歲,但是每天她仍然會幫孩子穿衣洗臉,梳好小辮。

吃飯時,她還會給女兒盛碗端菜,喂湯喂飯,最後溫柔地幫女兒把嘴角的油光擦乾。

吃完飯,她會把清甜的蘋果、脆爽的香瓜,洗淨削皮,切成小塊,插好牙簽,端到女兒房間。

在這樣的寵愛下,女兒變得遊手好閑,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有時,阿麗也想讓女兒乾點小事,比如掃地、洗碗,但是女兒每次都撅著嘴,跺著腳,大聲抱怨:

“乾活是你應該的,憑什麽讓我乾?”

阿麗聽了,隻當是童言無忌,一笑置之。

直到發生了一件事,才讓她改變想法。

有天她發燒,頭疼欲裂,一回家,就癱軟在床上,隻覺得天昏地暗頭暈目眩。

過了一會兒,女兒回來了,阿麗想:女兒看我不舒服,說不定會主動做飯,給我下碗熱湯面。不,哪怕隻給我倒杯水,我也知足了……

可是,女兒走到床前,看了看面色慘白的她,半句安慰都沒有,反而尖聲喊道:“這麽晚了,你怎麽還不做飯!想把我餓死嗎?”

那一瞬間,阿麗感到錐心刺骨的寒冷。

俗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至親之人,說出至疏的言語,更是讓人心酸。

阿麗說,從那時起,她就覺得不能再溺愛孩子了,一定要讓她學會回報,去愛別人,去給予溫暖。

畢淑敏曾說: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裡,泡得口眼翻白,就會剝奪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父母如果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是啊,愛父母、愛他人的能力至關重要,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這一點。

以前,阿麗覺得富養孩子就是把她照顧周全,讓她吃好穿暖。

現在她明白,真正的富養,就是讓她擁有愛的能力,學會愛的給予,懂得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

否則,就算給孩子再多關照,也只能讓孩子在物質上無憂無慮,生活上五彩斑斕,而心裡卻是自私、貧乏、空洞,仿佛荒漠一片。

這樣的孩子不是少數。

天津市兒童保健所曾對30多所重點幼稚園的8786名幼兒進行調研,結果發現,孩子的行為問題檢出率很高,有38%的兒童表現為任性、自我中心、不會關愛、體諒與分擔。

這些孩子在物質上都被富養,也上著最好的幼稚園,然而他們卻沒有獲得過真正的富養,家長不曾教他們習得愛的能力,懂得愛的付出。

他們對家長態度冷漠,讓人心酸,有些不曾真正被富養的孩子,在言語上會冷酷漠然,有些人在行為上,還會暴力極端。

04

要想真正地富養孩子,在生活中,我們不妨這樣做:

1、引導孩子學會共情,關愛他人

共情是指我們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種能力。

善於共情的人,看到別人需要幫助,心中會充滿溫柔關愛,並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天生就有認知別人情感,顧及別人情緒的能力。

不到一歲的嬰兒,聽到小朋友哭,就會陪他哭泣;再大一點,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想去安慰。

孩子有幫助別人的本能,所以,家長需要及時引導,主動示範。

我們可以教孩子照顧長輩,給別人讓座,陪我們去捐款、獻血、做義工、探望病人,讓TA慢慢學會共情,擺脫自我中心,做出利他行為。

能共情的小朋友,不但會讓家長覺得超暖,而且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被喜歡,被接納,不易出現社會適應困難。

2、運用“猴子管理法則”

在管理學界,有個著名的“猴子管理法則”。

說的是很多下屬逃避責任,把應由自己完成的事,丟給上司來決策、承擔。

如果把責任比喻為猴子的話,那麽這就像是下屬肩膀上的猴子,都跳到了上司身上,這樣下屬樂得清閑,不思進取,而上司扛著許多猴子,累死累活,積重難返。

所以,該法則建議,教會下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下屬就會勇於承擔責任,獨立解決麻煩,變得更加成熟,而且當下屬明白了做事的艱辛,就不會把上司的關懷和付出,看成理所當然。

在家庭裡,父母就像上司,而孩子就像被管理的下屬。

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學著照顧自己,千萬不能越俎代庖,讓孩子以逸待勞。

俗話說得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事非經過不知難。

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天天處理瑣事,是多麽麻煩,TA就不會感恩;如果孩子不懂獨立,想讓TA人格成熟,反哺父母,也就會很難。

美國育兒專家簡·尼爾森曾經列出,不同年齡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比如:

3歲的孩子,可以洗手,脫鞋,收拾玩具,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

4歲時,可以穿衣服,整理床單,擺放書刊,布置餐桌;

5歲時,可以梳頭洗頭,收衣服疊衣服,切麵包塗果醬,擦皮鞋擦玻璃,去商店買東西。

試試看,讓孩子做事,對孩子放手,就像長官對下屬放權。你會變得輕鬆,而你的孩子,會變得體貼、能乾。

3、心懷期待,對孩子的好品格給予認同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來自於一則傳說。

古代國王皮格馬利翁愛好雕塑,有一次,他雕了一尊好看的塑像。

於是他想:如果有個這樣的妻子就好了。

他日思夜盼,終有一天,他的期待成真:雕像活了,變成一位絕色佳人,做了他的妻子。

後人就用這個效應說明,一個人的期望或預言,能使很多事,產生符合你期望的改變。

是啊,連冰冷的石像,都能變成溫熱的血肉之軀,人心都是肉長的,想讓它變得更溫暖,其實不難。

只要你對孩子心懷期許,予以激勵,TA的心,一定會越來越善良柔軟,從而跟你形成更親密的感情鏈接,增加良性互動。

歷史學家米涅曾說:“一個被期待是什麽樣的人,會很快成為什麽樣的人。

你要相信,孩子會變成貼心小棉襖,並鼓勵孩子為你做些小事,比如,拿快遞,倒垃圾,或取牛奶。

當TA做完後,對TA及時稱讚,讚美孩子的好品格,如善良、孝順等,給TA正面強化和反饋,TA就會願意繼續這麽做。天長日久,習慣成自然。

之所以要稱讚好的品格,而不是稱讚好的行為,是因為研究人員瓊·格魯賽克曾做過調研,她發現,

若你稱讚孩子的品德,孩子就會把好品德內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真正變成那樣的人。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好品德的反映,從而做出更多道德、溫暖的選擇,也有更強烈的動機,與人為善。

如果你期待孩子品德善良,滿懷孝順,並且及時給TA正面強化和認同,那麽,TA就能在內心構建積極的自我形象,對你關心體貼,讓你自豪滿滿。

而他自己,也會因付出而快樂,成為內心充實幸福的人。

哲學家洛克曾說:“把子弟的快樂幸福,奠定在德行與好的教養上,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險的辦法。

是啊,真正的富養,就是給孩子好的教養,讓TA樂於付出,懂得關愛,人格健康靈魂飽滿,這樣你和TA今後才能過得美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