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網 追趕的騰訊雲

作者:李越 編輯:康曉

出品|深網·騰訊小滿工作室

無論外界認為這是一個噱頭,還是積極的投身參與,我們耳熟能詳的科技互聯網企業已經做出了產業互聯網的擁抱姿態。

百度回歸科技發展本身和“AI思維”論,提出要逐漸改造製造、醫療、交通國民經濟三大基礎產業,聲稱自己的人工智能是艘大船;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說,“消費互聯網結束,下一波紅利將來自仍未爆發的產業互聯網,體量可能會是過去的100倍”。

還有人喊著科技公司並不存在優勢,每家企業都該有成為黑天鵝的夢想。在粵港澳地區舉行的一個峰會上,民築友旗下房屋科技董事長黃自標有一段演講。內容主要是講產業互聯網在建築行業中的運用,分享了一些中民築友在產業互聯網上的探索成果。

有一篇文章叫《2B時代》,其中一個觀點是“任何一次科技的崛起,都會拉動一次2B浪潮”。遠的有上世紀70年代,信息技術的崛起使微軟、甲骨文成就輝煌;近的有2000年左右“雲計算”的興起,誕生出SaaS企業服務行業。

從現金貸轉型做to B業務的於鑫曾說,“在美國,是沒有金融科技的,因為金融生下來,就是和技術相結合的。在中國出現金融科技的小浪潮,是一個意外,不可能成為主旋律。”就像美國科技行業的半壁江山屬於to B領域,但在中國科技圈卻基本找不到。

美團點評創始人王興曾提出問題,“為什麽中國的to B企業都活得這麽慘?”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認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成也人口、敗也人口”。因為人口紅利下,用戶基數大、人力成本低,中國企業沒有用技術升級產業的需求。但到了今天,情況或許出現了變化。

未來,數據可能會像電一樣成為社會的根基,讓我們步入算力時代。改變原子運動的能力讓人類把物理世界連接起來,比特運動讓人類把數字世界連接起來,而數字科技的力量能讓我們更好的把物理和數字世界連接起來。這是一種重新塑造人類生產力的能力。

不僅僅是騰訊在調整組織架構後,宣布“擁抱產業互聯網”,邁向下一個20年。中國的科技巨頭們幾乎全都在重新思考to B的趨勢,騰訊的高調入局將這股浪潮一下掀的更高了。

事實上,不管是馬雲的“新製造,幫助製造業進行變革”還是馬化騰的“將騰訊在移動互聯網的經驗和優勢,轉移到產業互聯網,推動產業與他們的服務對象更徹底的鏈接”都明確了一個趨勢:消費互聯網市場趨於穩定,機會正在向產業互聯網遷移。

雲計算的新機會

最近幾年,新概念、新提法層出不窮,風口一浪勝過一浪。但產業互聯網不是什麽風口,而是一種方向,它既不受限於某種固定的模式,也不會飛得高落得快。

產業互聯網不是知識付費、無人零售、數字貨幣這樣覆蓋面窄,來去如風的“風口”,也與新零售、新製造的概念有所區別。具體來說,產業互聯網是對傳統產業的升級,包括零售業、製造業、但還有諸如醫療、金融、教育、建築、農業等一大批產業。

這麽多領域、這麽大攤子,決不是只靠互聯網企業就能實現的。而是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傳統產業,為了突破自身瓶頸,取得更大的產業規模,主動迎合互聯網技術才能實現的。傳統產業多年發展積累下來的各行業內在經驗,是這一概念落地的核心能力。

中國經濟通過40年的發展,已經進步到並保持了多年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目前正在不斷縮小與美國間的差距。經濟的進步離不開產業的發展,要提高經濟增速則離開不對產業的調整。中國產業可分為兩大類,製造業等傳統產業和互聯網行業等新興產業。經濟增速的放緩,來源於這兩類產業都逐漸遭遇了瓶頸。

對傳統產業和機構而言,多年的粗放增長帶來了速成的產業規模,但完成了“量”的指標後卻被卡在了“質”的指標上:發展瓶頸在於效率不足。主要體現在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研究成果的實際落地差;人口紅利將近而人力資源質量難以應對崗位需求,其它資源配置也有問題;經營模式落後,生產流程落後,造成成本浪費。

而在消費互聯網市場,探索到了天花板的互聯網企業們,恰好積累了足夠的信息技術,可以解決傳統產業的問題。同時,互聯網企業也能因此給自己贏得繼續增長的空間。二者一拍即合,在政府和各產業的共同努力下,產業互聯網應運而生。

結合上面的解釋,這句經典的“以新興產業的技術提高傳統產業效率、以傳統產業的市場帶動新興產業規模”,我們也能基本理解了。

為了解決傳統產業和機構的效率問題,首先需要的是:打通產業內、產業間的數據連接。包括共享基礎設施、物理實體數字化、需求供應匹配、溝通效率提升、用數據提供決策依據等等。而作為處理數據的新技術,雲計算成為了發展產業互聯網當之無愧的急先鋒。

可以說,因為雲計算的不斷普及,產業互聯網實際上早已在各個行業有了火種。位列亞太雲計算市場前五份額的阿里雲和騰訊雲,在中國區分別排第一第二名。在這樣的規模效應下,也導致了騰訊和阿里在產業互聯網進程中的優勢。

其中,以開源為特點的騰訊雲,運營著國內雲廠商中最大的容器集群,依靠著諸多開源項目,正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在亞太地區的雲廠商中增速最高。當然,BAT們的雲服務早已不局限於國內市場,勢頭正猛的產業互聯網同樣有著“出國”的機會。

普遍的觀點認為:雲服務是真正具有全球性質的行業,各大廠商在全球各市場的可用性和份額趨同,但中國是個例外:未來,中國企業不再局限於本土,更多的是在海外產生影響力。

這也是產業互聯網的更大價值所在,雲計算的國際化能帶來更多機會。當然,阿里和騰訊的優勢業務不同,也導致了他們的服務領域有所差異。如遊戲領域,國內有超過一半的遊戲公司是騰訊雲的客戶,短視頻、直播領域騰訊雲也拿下了眾多頭部客戶。

那麽在未來,騰訊雲擁有的遍布全球的基礎設施,海外研發和運營經驗,就可以用來為遊戲、視頻以及其他領域的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便利。

CtoB為“矛”

騰訊架構調整後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在企業內部姿態是很高的。一來,眾所周知to B業務是騰訊目前的探索方向;二來,主要是騰訊內部最為稀缺的T5(職級能力)科學家們,如今大多數被集中到了該事業群。

但在對外提供產業互聯網服務時,CSIG又保持了低調的定位。馬化騰在2019年兩會的建議案中,提出“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將成為真正的主角,互聯網企業將作為數字化助手”的想法。

在2019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中,湯道生再次強調騰訊的定位始終是“數字化助手”。作為助手,騰訊要做的是提供工具、做好連接、建設生態。在此過程中,騰訊便能夠共享發展的紅利。傳統企業和機構,都有各自行業的內在規律,充斥著互聯網企業陌生的知識,擅長解決這些問題的是傳統企業自身或傳統B端服務企業。

騰訊的公眾號、小程序等連接器;支付、通訊、CRM等工具;大量合作、服務、投資對象組成的生態網絡,才是其核心優勢。發揮自身優勢,將短板交給合作夥伴補齊,才是在產業互聯網各領域都能取得成績的方式。

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目前擁有對零售、製造等九大領域的探索,如此繁多的項目,還需要為大客戶和小客戶分別提供定製化和標準化服務。在未來,還可能進軍物流等目前鮮有涉獵的行業。只有讓出主導地位,隻提供自身擅長的服務,騰訊才能進一步擴大優勢,拓展市場。

不過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即使騰訊、阿里不宜牽扯過多的精力深入了解各產業,也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布局各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原本在各產業有一定基礎的B端服務企業成了騰訊阿里爭奪的對象。

騰訊系入股了東華軟體、長亮科技、微盟等;阿里系則入股了潤和軟體、華宇軟體、銀江股份等。這些B端服務企業,雖然沒有騰訊阿里這樣的信息技術實力,但勝在對某些產業的業務更熟悉。

比如騰訊入股的東華軟體,早在10年前就成立了智慧城市事業部。如今,東華智慧城市已經是一個獨立的集團。屢次出鏡的“一部手機遊雲南”項目,就有他們參與的身影。

通過東華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經驗積累,通過騰訊生態內的APP和小程序,遊客可以直接購買門票、找廁所、看景區實時直播,獲取語音導覽,通過AI識別花草等。政府也能夠更輕鬆地管理好商家和旅遊企業,“遊雲南”已經成為了智慧文旅的標杆案例。

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騰訊立足產業互聯網的打法:提供工具、連接和生態。這三樣能力,歸根到底是仰仗其C2B的優勢。沒有實體經濟,互聯網只是空中樓閣;沒有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也同樣是空中樓閣。

騰訊扎根消費互聯網20年來,足跡遍布即時通訊、社交、內容、視頻、遊戲等各個領域,擁有著巨大的C端優勢,這些優勢不容有失。作為中國消費互聯網平分秋色的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都不會放鬆絲毫對C端的把控能力,即使這已經是一片零和博弈的市場。

任何想要進軍產業互聯網,並從中分一杯羹的互聯網企業,目前來看都只有更好的服務個人用戶,才能取得服務企業的優勢,否則就與傳統的服務商並無二致。

安全為“盾”

騰訊雲總裁邱躍鵬曾提到雲的發展要邁過三道關:第一關是規模效應,第二關是產品價值,第三關是產業升級。

C2B模式以用戶帶動產業的獨特形態成為產業互聯網時代不容忽視的勢力,C2B之外的安全則成為騰訊雲快速發展的核心保障,為產業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消費互聯網時期開始蓄力的騰訊安全,在服務C端用戶中沉澱了二十餘年的經驗和技術。騰訊擁有500多個業務場景,安全團隊遇到過的問題、困難和應對能力正是在日複一日的積累當中鍛煉出來的。在930架構調整之後,包括騰訊安全七大聯合實驗室、安全平台部、桌面安全、無線安全等團隊在內的3500餘人的安全專家,開啟“All in”模式,全力支持騰訊雲的安全建設。

2019年5月,騰訊宣布,騰訊雲全網伺服器總量超過100萬台,成為國內率先破百萬的公司,也是全球五家擁有百萬級伺服器的企業之一。如此龐大的雲平台,安全、穩定是首要建設任務。提升雲上基礎設施的安全性能,優化容災方案、提升災備能力,是安全團隊的重點目標之一。

雲上租戶安全是另一個發力點。在直播、零售、金融、出行四大行業,騰訊雲為政企客戶打造了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在直播行業協助虎牙直播預防DDoS攻擊,提供上市重保護航方案;在零售行業幫助東鵬特飲對抗羊毛黨,每年節省3000萬行銷成本;在金融監管行業協助深圳市金融辦識別了900余家風保險公司業;在智慧出行行業幫助同程藝龍自動、高效、精確識別黑產流量,節約百萬級運營費用。

能夠為騰訊雲打造一塊安全的“盾牌”,背後是二十年不斷打磨的安全技術。根據知識產權出版社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雲技術專利分析報告》,騰訊在安全、大數據等多個維度技術申請和授權數量達到行業第一,其中在安全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599件,領先第二名高達32%。

技術的精進和追求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儲備。創建“超級巡警”截殺“熊貓燒香”病毒的董志強,在安全行業內聲名鵲起後加入騰訊,帶領雲鼎實驗室專注雲上安全問題的研究,通過滲透測試、漏洞挖掘、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方面的能力,構建雲安全攻防一體化系統;有網絡安全屆“婦科聖手”之稱的於暘,旗下玄武實驗室素有“漏洞挖掘機”的稱號,在雲上安全、生物識別、APP生態等多個領域卓有貢獻……

除了為雲上安全研究“輸血”,還要不斷“造血”。騰訊安全學院搭建了內部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合作體系及生態賦能合作體系,建設安全人才發展與交流平台。另外,騰訊安全還發起了“百人計劃”,打造一個由高校理論教育到企業技能培養、再到國際賽事鍛煉的完整人才培養閉環。在騰訊安全七大實驗室掌門人的帶領下,騰訊安全已經成長了一批90後骨乾,為騰訊雲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備份梯隊。

獨行快,眾行遠。雲上建設不是一家之力能夠完成,需要舉行業之力來共同推進。騰訊雲面向夥伴開放雲生態資源,尤其在騰訊所主導的大型客戶項目中,聯合生態夥伴共同為客戶提供全棧服務;同時,還全面開放了多年積累的安全中台能力,並按需被集成到生態夥伴的解決方案中,為合作生態提供強大的底層支持,實現能力與產品互補,提升生態夥伴的安全服務能力及業務競爭力。

截至目前,騰訊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安全聯合解決方案超過20個,這些聯合解決方案佔騰訊安全全品類銷售比例達到26%,而在2019年上半年,騰訊安全產品通過渠道夥伴銷售的增速達到200%。

2018年9月第二周,騰訊總辦在香港一家餐廳的小包廂開了一場特俗的總辦會。在這次例會上,馬化騰曾提出一個問題:“雲業務是不是一定要做?”。

如果說當時騰訊最高決策機構成員的心中或多或少還有些猶豫,而今天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騰訊做雲雖然起步晚,但是卻憑借著CtoB的優勢,強化著自己的企業服務能力、生態能力和安全能力,正一步一步地全力追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