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億用戶的今天,知乎如何做到既要高精尖又能接地氣

作者 | 李威、張友發

設計 | 張鵬飛

在 11 月 8 號的互聯網大會上,已經坐擁 2 億用戶的知乎 CEO 周源做了一個演講,在演講裡他提到,知乎正在塑造一種區別於“流量文化、粉絲文化和功利文化”的更積極的網絡文化。

周源強調的這種網絡文化具有平民性,因為“在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分享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試圖向外界傳達一個認知:全民化後的知乎想要繼續扮演知乎的角色,一個流量、功利之外的互聯網文化塑造者,一個更加大眾的多元化社區。

《互聯網洞見者》海報

不久前知乎發起了“互聯網洞見者”活動,邀請了十位與互聯網行業相關的頂尖人物提出關於互聯網未來的十個問題,其中包括馬化騰、劉慈欣和周源自己,期望借此引發大家對未來的討論和思考。

中國互聯網行業正在迎來一個在 AI 、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進步推動下形成的變革時代。在這個時間點上發起一場關於未來的思辨,被很多人視為知乎對以往“初心和風骨”的找回,但對於知乎自身而言,這是一場對觀點自由市場主導權的宣誓。

一開始對用戶品質和內容品質的重視,以及社區本身的高品質觀點、內容輸出,奠定了知乎極高的價值起點。但是,隨著知乎從邀請製時代走向 6000 萬用戶的時代,再到如今 2 億用戶的時代,曾經的光環,已經不能完全代表知乎。

如今,知乎更想讓用戶將自己視作一個植根於互聯網時代的城市,可以辯論科技如何改變世界,也可以討論怎樣為自己挑選一個合用的剃須刀,而不僅僅是一個完全聚集著精英與名流的高端沙龍。

對於這樣的知乎而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維持自身的高端氣質,而是在於如何建立和維持城市的氛圍和秩序,讓進入其中的人都享受到自由且被尊重的觀點表達和交鋒。毫無疑問的是,這需要更為高超的手腕與更長時間的堅持。技術的進步在推動大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也給予知乎一個重新定位自己的機會。

知乎的角色

“在垃圾泛濫的互聯網資訊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絕對的稀缺品”。搭建一個“稀缺品”的聚集地是周源創建知乎的初心。

網絡時代,知識不再是傳統書本或者課本上的知識,這使得知乎能夠成為知識的眾多載體之一。“所有那些有用、有價值的資訊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幫你去解決一些問題,所以它可以變成更多更豐富的載體。”周源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

知乎 CEO 周源

在周源看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知乎提供了機遇:“公眾與世界、與資訊、與知識之間的連接壁壘被不斷打破,這帶來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成本和門檻極大降低,知識普惠才真正成為一種現實。”

依靠初心,知乎在創立之初就形成了對“稀缺品”生產者的吸引力,從而成為知識的豐富載體之一,如今在周源的表述中,技術的發展為知乎提供了一個將“稀缺品”惠及大眾的開放自己的機會。

2011 年初上線後,知乎經歷了長達 2 年的半封閉期。這兩年裡,登錄知乎必須通過邀請碼。淘寶上,120 元一個的知乎邀請碼一售而空。也是在這兩年裡,知乎形成了持續產生優質答案的“頭部領域”,比如互聯網、創業、心理學、健康、電影、財經等。這形成了知乎最開始的優勢。

“在我們開放之前,選擇迅速開放的公司其實都死了。” 周源回首往事總結道。但是,活下來的知乎需要做出一個選擇:到底是要做一個小眾的網站,或者說它隻滿足少部分人的需要,還是能夠服務大部分人。周源選擇了後者,知乎自此開放了注冊。

事實上,選擇讓更多用戶使用知乎,也便決定了,知乎需要放棄在半封閉狀態下積聚起來的精英氣息,讓自己的內容變得更加社會化、多元化。從 2017 年底的 1.2 億用戶到今年 8 月的 2 億用戶,外界疑慮知乎是否會因擴張太快而失去邊界。

知乎市場公關總經理來原

但知乎市場公關總經理來原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新時代的知乎是千人千面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去把每個人心目中知乎的樣子硬捏到一起變成一個四不像,更不是強行讓所有人對知乎的印象刷新到同一個版本,這都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知乎本身就是千人千面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扮演好每個人心中的那個知乎。”

換而言之,擴張過後的知乎需要重新在用戶心中定義自己。知乎需要做得並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滿足任何一類用戶的需求,而是通過自己這樣的平台,建立一個豐富而多元的世界,讓用戶擁有是否探索的選擇權。

在知乎上的機器學習話題下,一個今年的熱門問答這樣寫著:“一個常常讓大眾感到困惑的問題是: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深度學習(DL),機器視覺(CV)以及自然語言處理(NLP)之間是什麽關係?”

而在另一個大話題中,一個“你和東北人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問題下,用戶們正討論著二人轉、東北方言和擼串引發的趣事,談笑間充滿著人間煙火氣。”

“他們眼裡的知乎是一個可以幫他們發現更大世界的地方。比如說他喜歡音樂,那他可以在這裡面找到很多的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他喜歡研究化妝品,也能找到(同好)。”來原在推廣過程中和不少年輕人進行交流,在他們眼裡她看到另外了一個知乎。

知乎的壁壘

知乎已經是一個多圈層人群共同存在的社區,不同的人群可能因為關注的話題、知乎的個性化推薦形成一定的分野,甚至關注技術型話題的用戶要遠小於關注人們生活類話題的用戶,而關注技術型問題的用戶又可能會關注生活類的話題。

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周源希望知乎成為多元化群體發聲的平台。他認為知乎的低門檻有幫助用戶打破“資訊繭房”的能力:“知乎歡迎每個人來分享經驗和見解,所以在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維度的思想來豐富和開拓。”

“比如今年知乎攀登鹽沙龍中的一位攀岩愛好者,在生活中他是一位物理學專家,他或許會從物理的角度來解答。又比如互聯網洞見者活動下的回答,也不乏法律人士與小說讀者,”周源說。

這也正是周源所期望知乎能夠做到的:讓多元化的群體有發聲的平台,從多元的觀點中收獲可信賴的解答,形成一個“普惠型知識分享平台”。“在這個知識普惠平台上,每個用戶既是知識的消費者,又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

在周源看來,知乎的優勢在於“生產內容的人以及這些人的連接。”知乎的生態系統基於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儘管在這個生態中,知識生產流量的節奏要慢很多,但它能用流量不斷生成新的流量,生成一種可以自循環的社區機制:“比如一個知乎話題,多年以後還會有人上來參與回答、評論。”

人群的湧入也不應該讓知乎曾經的頭部領域丟失,來原希望通過這次“互聯網洞見者”活動,讓這些領域保持活躍的氛圍:“我們不能因為體量變大了,就丟掉以前優勢的領域,反而應該更加去看中這些領域,讓這些積澱下來的優質內容,能夠為更多的人去所用。”

在知乎的解決方案中,對問題品質的最終評價標準,不是流量和關注,也不是問題是否高端,而是問題是否有意義。在周源的總結中,這種標準被總結為,不以低質內容換流量,過去不、現在不、將來也不。這是一個關於堅持和用戶習慣養成的博弈,是堅持到用戶習慣養成之後,還是在用戶習慣養成之前放棄,事關知乎的成敗。

2015 年,轉基因和中醫是兩大熱門話題,相關問答常引發激烈論戰,“安卓和 iOS 系統/小米和魅族哪兒好”這種提問也必然會引發互掐。但是,知乎官方反而刻意規避了對這類問題的推薦。“(這類問題)沒有提供價值,它提供大量的流動性和關注的眼球。”周源在接受《人物》採訪時表示。

在衡量品質的具體指標上,周源希望做到資訊可信與網民參與有效的平衡:“我們通過獨特的權重和算法機制,把話語權交還給擁有豐富從業背景的專業用戶、普通用戶,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人或者大 V 。”

知乎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三聲,平台會消滅很多沒有意義的回答,並願意為之承擔代價:“可能有些用戶也會流失,可能有些流量拿不到。如果一個人在問題下面蓋樓、或者討論罵起來,這也是流量,但產生不了任何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是不歡迎的。”

智能的知乎

用戶能夠通過“有問題,上知乎”去“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是知乎建立的最大壁壘所在。但這個壁壘在知乎全民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挑戰:多元化的人群幫助知乎擴張的同時,也對其問答的品質與社區的氛圍帶來了衝擊。

在當知乎用戶人數達到 6000 萬的時候,周源已經開始對管理社區感到焦慮,他在知乎裡寫道:“我們還需要回答一個持續到今天的問題:用戶多了,怎麽保證良好的社區氛圍?”

這一年,知乎增加了對問題、答案、專欄文章等內容的“建議修改”功能。為了能讓優質內容更好地呈現,知乎在投票機制中加入了權重:在某個話題下擁有高品質回答的用戶,他在這一話題的投票將比普通用戶更能影響答案的排序。

這時的知乎試圖用算法和社區規則來約束人群,這依賴用戶的自我管理。但當人數到達 2 億大關,周源決定用技術力量去規模化解決問題。

他向三聲描繪了智能社區的藍圖:知乎會採用人工和算法結合的社區管理模式。總體的思路上,先讓人工智能去發現可疑的東西,再根據團隊對算法的自信程度,決定要不要人工編輯介入,或者要不要其他算法介入。

在今年知乎鹽 Club 上,周源公開了 AI 在知乎的三大應用,其中包括資訊與人的連接,資訊的獲取與推薦,平台的制度和氛圍。周源告訴三聲,這三者分別對應的是機器人給用戶推薦感興趣的問題、精準推薦以及探索用戶興趣邊界,以及 AI 管理社區氛圍。

周源說:“比如首頁推薦所開發的‘ Crystal ball (水晶球)’系統,知乎利用深度神經網絡來做推薦內容的召回和排序,大幅度提升了用戶獲取高品質內容的效率;再如知乎社區管理機器人,現已能夠針對站內的‘陰陽怪氣’內容進行毫秒級的智能識別和處理,從而維護知乎的良性討論氛圍,讓用戶更好地創造與分享知識。”

知乎希望通過算法幫助用戶突破自身的資訊邊界。多數資訊流產品,平台推薦的內容與興趣強相關,用戶很難看到興趣標簽之外的內容。但周源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知乎的“推薦”資訊流會經常推薦讓人“出乎意料”的內容。

事實上,算法正在知乎社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問題路由、推薦算法等核心機制扮演了內容生產中樞調度的角色。這超越了原有依賴每個提問者自身社交圖譜進行問答邀請連接的機制,而是自動化、規模化的進行全平台的問答連接。

價值的取向

但算法並非價值中立,在互聯網洞見者活動上,周源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科學技術和科技公司的發展,與社會產生了哪些矛盾,未來如何解決?”

人工智能背後是公司的價值取向。周源希望技術能幫知乎實現更精準高效的連接。他向《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描述了這種價值觀如何灌注於算法的運行過程:在運營過程中,知乎會首先找到專業人士定義“什麽內容是好的內容”,然後逐步把這個理解沉澱為機器的理解。

而在對內容畫像時,知乎會拓展多的維度,周源介紹道:“其中包括發布內容的人是不是權威、內容的資訊量怎麽樣、內容整體要表達的意圖等。但最終的出發點,還是看這個內容對用戶有沒有價值。”

知乎需要更快速地擁抱未來,周源在今年把互聯網競爭比作“二戰”:“競爭是沒有太多邊界的,甚至可以認為今天的互聯網競爭就是二戰,環太平洋地區全在打,你不能說自己不是這個參戰國。”

在判斷未來互聯網的未來時,知乎把人工智能單拎出來,將其看作一個大的科技趨勢,認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在各個領域、各種場景裡面,都會帶來很多新的變化。

以大數據與雲計算為依托的人工智能,最擅長的工作是大規模數據處理。而知乎認為,自身屬性相比雲計算或是未來的邊緣計算而言,更加依賴於數據的體量。

在這個層面上,知乎必須要走得更快。人工智能在這個時候為知乎提供了兩層助力,第一,它幫助知乎社區在大步向前時糾正自己的軌道,另一方面,在寸土必爭的當下,人工智能讓知乎更加擁抱未來。

在知乎的自我敘事裡,這是平台從封閉到開放,從生態化到智能化的第四個階段。在管理多圈層、複雜化的 2 億社區時,在面對激烈的競爭時,知乎選擇擁抱人工智能,來定位自己的社區氛圍。

對於技術作惡的可能,周源的觀點是:知乎在智能化的過程中,依然需要人工的乾預判斷。當然對於自己的提問,他表示:“這是我思考的問題,也正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希望通過這個提問,了解各行各業人士的看法。”

也就是說,進行時的智能社區探索,知乎仍然要多次試錯。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結構更加複雜的用戶群是否會帶來多元而理性的公共討論,取決於知乎的智能算法和內容運營是否能夠扮演好對 2 億人群的管理者與組織者的角色,這一切需要時間來驗證。

正如,周源推薦過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所說的,“正確的描述不是來自於世界應該是什麽樣的,而是來自於它實際上是什麽樣的。”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