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存勖智勇雙全,為何死於伶人之手?是性格缺陷造成的

歷史上大凡開國之君,都是明主聖君,如劉邦、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他們都是改變亂世之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與頭腦。可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位開國之主卻十分讓人惋惜,此人就是李存勖,他幾乎統一了亂世,只是因為性格的原因,最終死在了一個伶人手中。李存勖的性格究竟如何“出人意料”呢?他的性格存在著哪些弱點?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公元908年,晉王李克用在病床前,交給自己的兒子李存勖三根箭,讓其幫自己報仇,以解心頭之恨。這三根箭分別代表了後梁朱溫、幽州劉仁恭、大遼耶律阿保機,由於三個人一直與李克用作對,這才讓李克用在氣急之下,病發身亡。

李存勖在送走父親後,便厲兵秣馬整頓軍備,每次戰前必帶三箭,提醒自己要為父報仇雪恥。經過數年的浴血征戰,李存勖活捉劉仁恭父子,滅了後梁國,又將耶律阿保機驅至北疆,幾乎統一了中原。

父仇得報的李存勖自此放鬆了警惕,開始耽於酒色,沉迷戲曲,不僅如此,他還讓寵信的伶人為官,管理政事,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直至國內民怨四起,官吏思變,最後在一場動亂中,李存勖死於被他認為心腹的伶人之手,空留千古遺恨。

李存勖為何會有如此悲劇呢?這其實都與他個人的性格有關,我們可以從兩件事上看出李存勖的處事作風,進而分析出他的性格弱點。

李存勖十分英勇,幾乎每戰必然衝鋒在前,可是他的這種行為,卻讓手下將領甚是擔心,有一次戰爭開始,李存勖躍躍欲試時,將領們將其攔下,不想李存勖竟說出一句:“老子妨人戲”(老家夥總是耽誤我玩兒)。李存勖居然視戰爭為“玩鬧”,恐怕他的這種性格在歷代君王中都十分罕見。

李存勖好賭,曾經因一次賭輸,兜裡沒了銀子,只好向管理財政的張承業求助。可礙於情面他不好開口,就假裝舉辦了一場宴會,讓自己的兒子跳舞求張承業賞錢。張承業賞了一些私俸錢後,李存勖居然還嫌少,話裡話外讓其從軍費中“借”點,可對方也是“死心眼兒”,再不肯拿出軍費來充當賞錢,直至把李存勖氣得跳起來,準備用刀砍死對方。

這種荒唐事兒要不是在史書中記載,恐怕很多人都要當野史聽了,李存勖的乖張與放縱,簡直達到了罕見的地步,盤點古代的君王,也沒有幾個人這樣的偏執狂人。

在古代的君王中,除了仁君聖主外,不乏暴戾之人,夏桀、商紂、秦二世、隋煬帝等都是此類之人。在歷史上,史學家們對這些君王批判甚深,常常以暴君為其冠名。“暴”可以引申為“殘暴”和“暴虐”之意,通常情況下,“殘暴”的表現形式是,即使君王出現了過錯,臣子進行力諫,卻被君王殘害以至於沉冤而亡;或者是對百姓們橫征暴斂,逼得世人沒有活路。換句話說,暴君是沒有善惡標準的,別人認為的善,在他們的眼中是惡,別人認為的惡,在他們心中卻是善,暴君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錯的。

李存勖的性格弱點卻正好與暴君相反,對於戰爭而言,他明知“貴胄不親涉險境”,卻依然要衝鋒陷陣,冒不必要的風險,在別人勸阻時甚至還不住的抱怨。他更知曉“公私分明”,懂得君王要以身做表率作用,可他卻慫恿伶人官員“因私廢公”,甚至話語不和之間,居然對忠心的臣僚進行武力威脅。

李存勖的偏執已經達到了難以理解的地步,用“乖張”來形容他,完全合適不過了。正是這樣的性格弱點,讓他聽不進官員的勸阻,任意以自己的想法放縱行事,任用只會唱戲而無任何戰功的伶人做官,最後被伶人所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理驅使之下,他所作出的事情,可能比上述暴君還要可怕,因為暴君是“不明理”,而李存勖是“不講理”。跟一個從“不講理”的人講道理,官員們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一旦君臣之間出現了這種嫌隙,隨著積怨增多,造成亡國身死的下場,根本不值得奇怪。

由此可以看出,人生的成敗絕非隻注重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性格相關,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條通向遠方的路,能力和能力就是強健的雙腿,只有二者兼具,才能走得更遠更長,瘸了其中一條,估計家門都離不開,走路也會掉溝裡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