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年上半年台風偏少,不意味著今年台風威脅就減少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通訊員申敏夏

截至6月1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兩個台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與“蝴蝶”,比1949年以來歷史同期平均3.6個偏少1.6個。

此外,目前今年尚無台風登陸我國,而歷史同期平均為0.4個,登陸台風數量依舊偏少。“究其原因,這與副熱帶高壓及厄爾尼諾不無關係。”中央天氣台台風與海洋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說,但儘管目前台風偏少,並不意味著今年台風威脅就減少。

副熱帶高壓控制地區難生成台風

錢奇峰介紹,一般來講,一個台風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基本條件:首先,要有暖的洋面,台風發展需要海洋提供能量,因此海面溫度需要相對較暖,一般認為要超過26.5℃;其次,需要上升氣流,即低層輻合區,將熱的海洋水汽通過上升而凝結釋放大量熱量;第三,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這是因為台風中上層是一個暖心結構,如果高低空的風向風速差別太大,會破壞暖心的建立,阻礙台風發展;第四,要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台風外貌是旋轉的,必須有一定地轉偏向力作用才能形成氣旋性渦旋,並在渦旋中心上升。

“當然,最初還需要海面上有初生的低壓環流,即熱帶擾動,才會觸發台風各項條件的生成。”錢奇峰說,除以上條件外,初生台風最怕下沉氣流。而在一種勢力龐大的氣象系統———副熱帶高壓裡,卻盛行下沉氣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很難生成台風。

錢奇峰解釋,副熱帶高壓,是指位於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只有1月份生成1號台風“帕布”,2月份生成2號台風“蝴蝶”。

“自3月以來,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南,使得台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製,導致台風生成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這是今年以來台風生成偏少、登陸偏少的主要原因。”錢奇峰說。

此外,副熱帶高壓長期偏強、偏南,不僅使得控制區中心台風少,也使得控制區周邊地區降水多。因氣流是上下循環,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盛行下沉氣流,而其邊緣則盛行上升氣流,即大氣比較活躍,容易形成氣象過程,這也是最近南方地區降雨頻繁的原因。

厄爾尼諾也不利於台風生成

今年副熱帶高壓形勢為何一直偏強、偏南?專家解釋,這與厄爾尼諾關係密切。監測數據顯示,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次年,副熱帶高壓多半有顯著增強。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與1998年,這兩年的上半年,副熱帶高壓位置都偏南、偏西,而且顯著變大,面積是常年均值的兩倍左右。如此“鵲巢鳩佔”,台風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佔。目前,自2018年9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仍然在持續。

錢奇峰表示,通常,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大氣的上升運動很強,對流活動旺盛,有利於台風生成。然而在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那麽西太平洋海溫則較常年偏低,因而西太平洋低緯的上升運動也將有所減弱,導致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

“對流活動減弱後,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台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等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台風生成偏少。”錢奇峰說。

在我國,台風登陸和明顯影響區域集中在華南和東南沿海,珠江流域需防禦強台風帶來的暴雨洪澇、大風和風暴潮災害。雖然上半年台風生成和登陸數量均偏少,但入汛以來南方持續降水影響顯著,台風防禦形勢將進一步嚴峻。專家提醒,目前,我國南海和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海域海溫較高,均在30℃以上,且偏高1℃至1.5℃,具備台風生成的海溫條件。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嶽靚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