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葛亮口才無與倫比,令張昭啞口無言,可惜說的都不是事實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張昭。原文如下: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尪贏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裡,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為了組建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操,諸葛亮來到了江東,魯肅帶著諸葛亮與張昭等二十餘位文武相見。張昭等人曾建議孫權投降曹操,對諸葛亮進行責難,企圖以此阻止孫權與劉備結成同盟。面對張昭等人的發難,諸葛亮沉著應對,對張昭等人的觀點一一進行駁斥。最終,諸葛亮成功說服了孫權,孫劉聯盟也因此建立,並在之後進行的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扶老攜幼”, 意為帶著老人、領著孩子,形容人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中的“夫至百裡,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小說中描述的這次“舌戰群儒”的故事情節,的確非常精彩,但卻並非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來到江東後,與孫權有過見面,提出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操的建議,最終得到了孫權的采納。不過,諸葛亮在此期間並未與江東群臣有過所謂的“舌戰群儒”,張昭不僅沒有對諸葛亮諸多指責,反倒非常欣賞諸葛亮的才華。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袁子》載:“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至於上面引用的諸葛亮“舌戰群儒”時的這番話,也有很多地方與歷史不符。首先,諸葛亮口中的“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就不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這就說明在劉備駐扎新野期間,劉表為劉備增加了兵力,同時還給予了糧草及物資方面的援助。否則的話,劉備是難以在博望坡之戰中抵禦曹軍嫡系夏侯惇的進攻。

諸葛亮口中的“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也並非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自從劉備駐扎新野之後,僅僅與曹軍有過一次較量,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時的諸葛亮尚在隆中隱居,這場戰鬥與他也毫無關係。但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作者硬是將劉備的功勞移植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至於諸葛亮提到的劉備不忍心奪取襄陽,是歷史的真實。當劉備一行離開樊城經過襄陽時,的確有人向劉備提出奪取襄陽的意見,但被劉備否決。不過,提出這一建議的不是別人,而是諸葛亮自己。《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這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主張奪取襄陽的。這又何來的“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呢?如果劉備不奪取襄陽是“大仁大義”之舉的話,那諸葛亮提出的這個建議豈不成了不仁不義之舉?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