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守仁格竹”是什麽意思,你知道嗎?

前言:

回答此問題之前,首先得明白——守仁是誰?

介紹一下王守仁先生: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浙江余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陽明先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絕非一介書生,在“寧王叛亂”中,軍功卓著,最為後人推崇的是他創立的“心學”學術思想,博大精深,揚名海內外,被譽為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流芳百世的完人。

王守仁是個人,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格就是參悟、研究罷了。對竹外形、內在的參悟評論很多的,老人家說過嘴尖皮厚腹中空,鄭板橋聽到臥室外的蕭蕭竹葉聲,說是如聞民間疾苦聲。文天祥著到竹毀了節不毀,想到人的氣節。文人雅士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反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能觀察思考總不錯的,經常用腦還可防老年癡呆,能格物致知的人也是一種修為。

“守仁格竹”是什麽意思?王守仁早年篤信朱熹的學說,曾對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方法付諸實踐,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對著竹子 進行觀察,結果苦思竭慮,堅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當時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聖賢的 能力,之後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無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傳習 錄》下卷中講述了自己格竹的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是錯誤的,進 而闡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學理論,認為 求知明理的方法當是面向自我的內心,發揚 自己本心的良知,將之推廣到身外的萬事萬 物上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