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業互聯網賽場激戰正酣,金融賽道已現隱形冠軍?

當傳統科技巨頭在11月的各項行業盛會上高舉“新製造”“產業互聯網”大旗、紛紛更新組織架構,意欲全速轉型、進軍B端藍海之時,部分垂直行業的科技賦能早已深入產業肌理,孵化出生態閉環,並向海外成熟市場輸出。

隨著微信的月活突破10億,被視為消費互聯網最後紅利的拚多多也在2018年Q3財報中,呈現出用戶增長疲軟的態勢。面向C端的消費互聯網爭奪隨著各大入口此消彼長的用戶量,已飽和為一場零和博弈。因此,阿里從力推“新零售”演變為重提“新製造”,更新阿里雲智能事業群以挖掘產業領域的增長空間。馬化騰也在四季度進行戰略架構的全面變陣,整合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並直言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科技巨頭紛紛擁抱產業

事實上,即使在阿里最具代表性的“雙十一”消費互聯網盛事上,從馬雲的致辭中就可窺見其改造B端產業的雄心。 “我希望在雙11,大家買到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驚喜,搶到的不僅僅是便宜,而是創新。”而創新背後就是阿里意圖利用自身對消費者的深度洞察和海量數據,全面參與產業鏈的改造,最終實現C2B的定製。而這恰好佐證了馬雲在面向B端客戶的雲棲大會上所表達的志向,未來製造業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是個性化、定製化和數據化的生產,是整個行業的重生。如果能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幫助製造業變革,幫助千千萬萬的製造業企業應對未來的挑戰,將是阿里巴巴和製造業共同的機遇。而就在剛剛宣布的架構調整中,阿里雲作為“新製造”的核心技術支撐,更新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以“ET大腦”為核心技術平台幫助製造業完成數字化、智能化的更新。但製造業千差萬別,不同行業間有著不同的行業特性、資訊化基礎和特點也不盡相同。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裡就曾以光伏產業舉例說明,光伏切片生產的流程非常複雜,車間的濕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參數在實時影響著生產,這也意味著,對任一參數的優化都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操作,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技術要如何優化、改造這樣的產業鏈,首先需要將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上雲”,形成體系化的數據資源,然後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分析、挖掘、學習、建模,再構建出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阿里雲總裁胡曉明也曾透露,一家在重慶生產汽車零組件的中型工廠在智能化更新的過程中就面臨著成本和收益的爭論。所有人都認同需要技術更新、未雨綢繆,但究竟付出多大代價,效益多久顯現考驗著企業主的智慧。越複雜的製造業,改造方案的成本和風險越大。

因此,技術要與各種各樣的產業實現真正的融合、甚至重構,不僅需要理念認同、相向而行,更要彼此開放、配合磨合,以拉近產業需求與技術賦能方案的貼合度。高齡資本創始人張磊在前不久結束的互聯網大會上就曾表示,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驚險一躍,大部分不見得能躍得過來,因為,基因不一樣。原來的互聯網是一個連接型的互聯網,本質是一個物理的連接,而產業互聯網要和產業發生化學反應,需要互聯網創業者或企業家深入到產業之中去改造,去提升生產效率,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但顯然,騰訊已做好準備迎接這樣的挑戰。9月底,騰訊宣布已運作六年的戰略架構全面調整,其中尤以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最受矚目。該事業群主要整合了此前分散在原有七大事業群中的騰訊雲、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而這些都是To B的業務,也是騰訊近年來發力的重點。業內普遍認為,此次單獨將To B業務成立新事業群,可以看出騰訊在這個領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決心。雖然目標市場都是傳統產業,但騰訊對阿里納入裹挾式的賦能模式並不認同。在馬化騰看來,騰訊在與產業的結合中,更合適的定位是“助手”。首先通過在技術方面的儲備和投入,獲得幫助產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科技能力;其次,以產業的需求為核心,形成圍繞產業的開發者生態,並將騰訊業已形成的微信流量平台、小程式等“連接器”與“工具箱”提供給生態上的主體,做生態共建的新型基礎設施提供者。但從現狀來看,馬化騰認為大部分的產業都尚未實現運營模式數字化這一被智能化改造的基礎前提。所以,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實現資訊“上雲”,是騰訊推進產業互聯網的第一步。

垂直行業已現“隱形冠軍”

不同於阿里、騰訊希望將觸角延伸至各行各業的統一化賦能,也區別於二者對產業“隔岸觀花卻心向往之”的站位立場。中國平安金融航母的行業地位,加上深耕科技十餘年、投入超500億、擁有專利數行業第一的技術實力,讓平安既具備了對金融行業深入肌理的洞察力,熟稔其中的重點、痛點和風險點,更能憑借自有的科技能力鍛造出精準貼合產業需求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在前不久的平安雲大會和平安集團科技開放日上,平安集團副首席執行官、常務副總經理陳心穎攜一眾科技高管深度全面地展示了平安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和雲技術三方面的科技實力,及其與主業協同所孵化出的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房產和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陳心穎將平安與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差異化優勢總結為,由金融保險主業和前沿科技所形成的,經過驗證的業務+技術解決方案和開放架構。德意志銀行在針對該開放日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平安具備獨特的競爭地位。區別於BAT(互聯網和電商),平安的科技應用是賦能金融業務,而平安在這方面也具備競爭優勢。相比互聯網同業,平安的科技解決方案更具備實用性,因為其具備豐富的行業營運經驗。業內人士認為,在新一輪“產業互聯網”的競爭中,中國平安率先形成了獨有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壁壘,孵化出了完整的生態圈層,並開始形成盈利增長點。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安的金融科技輸出已經走向海外,向金融業頗為發達和規範的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市場進軍,這意味著在垂直行業的科技賦能,平安已經領跑,且優勢顯著。

以雲服務這項AI時代的基礎設施為例,據平安科技首席產品官區海鷹介紹,平安在5年前便開始建設雲服務平台。由於身處金融行業,平安對數據的安全可靠性要求極高,當時市場上沒有找到能滿足業務需求的服務商,只好自主研發。而目前,平安雲已形成銀行雲、投資雲、保險雲,覆蓋平安集團95%以上的子公司,支撐80%以上的業務系統投產,並面向金融行業輸出一整套雲服務方案,服務近3000家金融機構客戶,是金融行業規模最大、應用最廣的雲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騰訊雲、阿里金融雲服務的機構也有幾千家,但從數量來說,這兩家服務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財務公司和銀行等相對較少。“因為互聯網系雲產品主要以公有雲服務為主,對於某些金融機構來說,為了安全性和穩定性一般不會考慮用公有雲。而根據監管規定,銀行的關鍵核心應用不能放在公有雲上,互聯網系雲產品一般承接銀行的非核心系統。雖然阿里和騰訊也在積極開拓銀行類客戶,豐富私有雲、專有雲等產品類型,但仍需要一定時間磨合和改造。”某股份銀行資訊技術部人士曾如是解釋該現象。而這也恰好印證了一位互聯網大佬在今年烏鎮互聯網大會上的觀點:“互聯網做TO B 也不是最近一兩年才開始,更早的時候是90年代末期,TO B 和TO C的電子商務都非常火,但當我們想把互聯網的這一套理念搬到各個TO B的垂直領域的時候,會發現使不上勁。覺得以原來做用戶產品的方式到一個垂直行業後發現道行太深,有太多搞互聯網的人搞不清楚、理解不了的東西,感覺有勁兒使不上。”

據陳心穎在平安科技開放日上的介紹,不僅是雲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在賦能平安的醫療健康、金融資產兩項核心主業上,也形成了世界領先的金融服務和醫療服務解決方案。平安的金融科技賦能平台——“金融壹账通”能提供超過50種智能金融的解決方案,服務3000余家機構,累計調用量超過24億。在實際效用方面,已成功阻止了1500萬次欺詐,減損金額超過450億美金。而在醫療領域,平安的AI疾病預測、AI醫療影像及輔助診療領域均為世界第一,並形成了五大世界級領先的醫療知識庫和五類對接患者、醫療機構、醫療政府部門三端的智能醫療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平安日趨成熟的金融科技已開始“出海”,且目標市場是金融業頗為發達、規範的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市場。首先是今年9月,在與IBM、甲骨文、微軟等國際頂尖技術公司競標的香港金管局貿易融資平台項目中,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的區塊鏈技術憑借在吞吐效率、數據安全、場景應用等多個關鍵性能上的技術優勢以7:1的大比分優勢得標,為這個由金融監管部門主導,匯豐、渣打等7家國際銀行參與的貿易融資平台提供技術設計、開發及部署服務。香港金管局副局長李志達表示,該區塊鏈項目旨在實現檔案數字化和流程自動化,以降低風險,提高銀行業的融資能力。11月,金融壹账通新加坡子公司開業,平安的金融科技開始向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市場輸出。新加坡監管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對此表示,平安帶來的科技將與新加坡共建金融科技生態圈,新加坡熱烈歡迎壹账通的到來。業內人士評價,金融作為強監管、高門檻的行業,科技如何在監管要求的範圍內,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運營效率的提升、甚至顛覆性的模式創新,有賴於對產業know-how的深刻理解和科技實力的雙重加持,而平安的解決方案能被香港、新加坡這樣的金融成熟市場接納,是對其在該領域創新能力和專業實力的肯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