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禁野是武斷的,野味是人類剛需”,這個組織為何要逆流發聲?

新冠肺炎疫情將“野味產業”推上前台,禁食野生動物的觀點漸成社會主流。此時,一個商業協會16日發文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此番言論引來不少爭議。

昨日(16日),蛙類養殖委微信公號一篇原創文章《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引發了人們對這一專業委員會的關注。這個專業委員會的全稱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與利用委員會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簡稱“蛙類養殖委”),於去年3月29日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

上述文章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但對於這些說法,動物保護界人士反問道:難道非典、新寇肺炎所帶來的教訓還不夠嗎?還需要來幾次?對野生動物的“剛性需求”,究竟是誰的需求?

根據蛙類養殖委成立大會的公開消息,該專委會要堅持以“保護優先、規範利用、嚴格監管”的原則為根本出發點,團結好、帶領好、服務好廣大蛙農,用實際行動為野生動物保護與繁育利用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成立大會上,黑龍江省四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鳳春當選為第一屆主任委員。第一財經記者在啟信寶上的查詢結果顯示,該公司於2000年3月23日成立,經營範圍包括林蛙養殖、山特產品、畜產品、化妝品製造與銷售、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服務等。

吉林市永發蟾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文強擔任了蛙類養殖委副主任一職。成立大會上,趙文強在發言中曾建議各部門放寬蟾蜍養殖批證複雜手續和門檻,使用土地及相關補貼扶持政策等。

林蛙是我國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林區重要的兩棲類動物。上世紀80年代以前,林蛙一直以原始自然狀態存在。之後,有些地方嘗試人工養殖,但一直未成功。

在養殖技術上,目前主要以半人工養殖技術為主,即結合自然條件,輔以人工設施,對卵、蝌蚪及幼蛙越冬期實行人工飼養管理,成蛙則是自然放養,即“人養蝌蚪、天養蛙”。有些地方嘗試全人工養殖,但由於技術和條件限制,尚未完全獲得成功。

黑龍江合江林業科學研究所專家鄧際華介紹,目前,國內沒有科學、完善的林蛙半人工養殖技術及相關產品的標準。個別養殖戶少養多捕,甚至對野外林蛙資源進行掠奪性捕捉,造成了林蛙資源的嚴重破壞。

遼寧省林業技術推廣站專家黃明水介紹,林蛙養殖對野生資源破壞嚴重。一些人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無視法律規定,對野生林蛙資源進行大肆盜捕,不擇手段。有的使用手搖發電機,順河而下,致使一些幼蛙被電擊致死。有的在山腳圍塑料膜堵截,造成幼蛙下山人水困難,導致死亡。

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別佳等研究人員所作的“林蛙養殖場地土壤菌群結構及潛在病原菌分析”(《中國畜牧獸醫》2018年)顯示,目前林蛙疾病的防治問題難以解決,林蛙易感染的疾病主要有紅腿病、胃腸炎和爛皮病,這些疾病的病原菌多是條件致病菌,發病與宿主的健康和環境的清潔密切相關,養殖場土壤的菌群,尤其是土壤的潛在致病菌對林蛙的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專家田秀華介紹,目前,關於全人工養殖林蛙的假技術、假信息、假蛙種炒作較為普遍。很多養殖場為了自己的私利宣稱已人工馴化成功,炒作蛙種和技術。

山東大學動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郭鵬今天(17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濫食、濫用野生動物,並不是什麽科學,而是披著科技外衣的野蠻行徑的泛濫。這樣的做法從根本上違背了中國傳統的愛物節用的道德觀念。

郭鵬分析說,在古代,物以稀為貴。而在現代商業社會,很大程度上是反其道而行,常常是通過讓商品成為稀有與難得而提高其價格,比如奢侈品行業。一個基本的道理就是,難得之物一定不是生活必需品,無論是營養品還是藥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