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筆下有辭藻、心中有百姓的元朝好幹部

史叔說:“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寫下這首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是元朝官員張養浩,他不但詞曲寫得好,做官也做得好,而發掘他的伯樂不忽木,同樣也是一位值得稱道的好官。

我們先來說說不忽木。他的祖父叫海伯藍,曾與發跡之前的成吉思汗鐵木真一同投靠在草原首領王汗門下。此後,成吉思汗奪取了汗位,海藍伯帶著數千人背井離鄉,不知所終,但他的十個兒子都被成吉思汗的人俘虜了。其中最小的一個名叫燕真,當時才六歲,小小年紀被分派給成吉思汗的皇后做小廝,後來他又被分派到了忽必烈的手下,成了忽必烈的一名伴當,和忽必烈一起長大。成年以後,他又跟著忽必烈打了幾次仗,立下了戰功。

忽必烈繼位做了皇帝以後,燕真的第二個兒子又成為了太子真金的伴讀,他就是不忽木。太子的老師是當時的名儒許衡,不忽木是個讀書的料,一天可以背誦幾千個字的課文,經常得到許衡老師的表揚。當時有人評論道:“至元七年朝廷立國子學,命許衡為祭酒,選朝右貴近子弟,令教授之。不滿五歲,其諸生俱能通經達禮,彬彬然為文學之士。”“揚歷省台,蔚為國用,豈小補哉”!

不忽木畢業之後走上了工作崗位,1279年,不忽木做了燕南河北道的提刑按察副使,在警察、檢察和法院系統工作。1286年,不忽木升任工部尚書,不久又改任刑部尚書。在朝廷上,不忽木敢於當面指責有錯的大臣,敢於直言不諱反對忽必烈的意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成為元朝前期的一代名臣,忽必烈曾當庭脫下身上穿的黑貂皮大衣,送給不忽木作為獎勵。

不忽木官高位尊,但淡泊寧靜,業餘時間喜歡從事文學創作。在他傳世的文學作品中,有一首《點絳唇》套曲,就袒露了他嚮往退隱生活的理想:【賺尾】既把世情疏,感謝君恩厚,臣怕飲的是黃封禦酒。竹杖芒鞋任意留,揀溪山好處追遊。就著這曉雲收,冷落了深秋,飲遍金山月滿舟。那其間潮來的正悠,船開在當溜,臥吹簫管到揚州!

不忽木一生中還有一件事跡不可不提,那就是他提拔過山東青年知識分子張養浩。

張養浩(1270-1329),山東濟南人,小小年紀就曾經有“拾金不昧”的高尚表現,史書記載他“遇人有遺楮幣於途者,其人已去,追而還之。”少年時代,他刻苦讀書,成年後遊歷京師,獻書於不忽木門下。不忽木讀到張養浩所寫的文後章,“大奇之,辟為禮部令史,仍薦入禦史台”,張養浩由是進入仕途,不忽木正是他的伯樂。

張養浩早期的從政經歷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幾件事:

一、“毀淫祠三十餘所”,沉重打擊了蠱惑人心的邪教組織。

二、“罷舊盜之朔望參者”。當時,對那些小偷小摸的輕微犯罪者,服刑期滿,還要交給社區監督改造,每月朔望兩次,要求這些人到官府報到。張養浩把這個制度取締了,說:“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盜聽說,無不感泣,互相告誡道:“可不要辜負了張公哦!”

三、大力打擊地方黑社會勢力。有個名叫李虎的黑社會頭目,曾經殺人犯罪,夥同黑惡勢力暴戾為害,民不堪命,以前的地方當局沒有人敢過問。張養浩調任該地長官以後,將這幫人全部逮捕法辦,民心大快,離任十年以後,當地百姓還為他立碑頌德。

某年,張養浩上書朝廷,嚴厲指出了政策中的失誤之處多條,當國者不能容,免去了他翰林待製的身份,並進一步羅織罪名,準備搞他,通令各地方當局不得任用此人。張養浩一看情況不妙,害怕身遭禍事,不得已棄職逃亡,到鄉間隱姓埋名生活了一段時間。

政治鬥爭風雲變幻,不久,當初搞張養浩的那批人下台了,張養浩復出,這回,張養浩遇到了很欣賞他的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很快被提拔為“陝西行台治書侍禦史”,改“右司郎中”,拜“禮部尚書”,張養浩仕途順利,連升數級,官越當越大了。元仁宗去世,元英宗碩德八剌繼立,也很欣賞張養浩的才乾,命他“參議中書省事”,算是進入了朝廷的最高決策圈。

不久,張養浩的父親年老病重,張養浩辭官回家奉養親人,其間,朝廷又以“吏部尚書”的職務招聘,張養浩不就。父親去世後,張養浩在家守孝,未終喪,朝廷又來了詔書,再次以“吏部尚書”的職務相召,張養浩依然堅決推辭。元英宗死,泰定帝繼位,朝廷下詔,以“太子詹事丞兼經筵說書”職務召張養浩,張養浩力辭不就;又改聘他為“淮東廉訪使”,進“翰林學士”,張養浩一概不就。

光陰荏苒,這時候的張養浩已經五十出頭,似乎已經下決心要終老在家鄉了。然而,張養浩的政治生命還沒有結束,他一生中最光彩照人的一段,即將開始。

天歷二年,即公元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朝廷得到災情急報,也十分重視,在選派得力官員時不由得再次想到了不畏艱困、一心為民的張養浩,於是詔下,任命他為“陝西行台中丞”,赴關中賑災。這一次張養浩沒有再推辭,接到任命後,他立即將家產全部變賣,分濟同鄉中的貧乏者,登車就道,踏上了到陝西赴任的道路,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陝西是張養浩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現在陝西遭了難,人民在受苦,張養浩恨不能身生雙翅,飛過關山,早一日來到陝西,拯救受難的民眾。一路上,只要遇到饑困乏食的流民,張養浩都要盡力幫助他們,“饑則食之,死則葬之”,“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

張養浩經過乾旱的土地,所到之處,田地拋荒,餓殍遍野,十室九空,逃難的人們一撥接著一撥,見到這樣的情形,張養浩心情十分沉重,於路寫下了《哀流民操》一首:

哀哉流民,為鬼非鬼,為人非人。

哀哉流民,男子無縕袍,婦女無完裙。

哀哉流民,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晝行絕煙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親厥親。

哀哉流民,言辭不忍聽,號泣不忍聞。

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辰。

哀哉流民,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哀哉流民,一女易鬥粟,一兒錢數文。

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將,割愛委路塵。

哀哉流民,何時天雨粟,使汝俱生存。

詩寫得沉痛深摯,傾注了作者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愛。

路經華山,張養浩不顧道路艱險,親自登至嶽祠參加祈雨法會,儀式進行中,張養浩淚下滂沱,以致“泣拜不能起”,在場的人們無不感動落淚。也是巧合,這時候天忽陰翳,大雨頃刻而至,連下了兩天。到達官署以後,張養浩再次主持祈雨活動,一時大雨如注,水積三尺才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因為久旱,長安城中米價騰貴,鬥米價值十三緡,民眾晝夜排隊爭購。一部分買米的市民,手裡持有的鈔票稍微有點昏敗,就被賣米的米商拒收,拿著昏鈔到銀庫去換新鈔,又被一般奸惡之徒欺弄,一百塊錢隻給換五十塊,或者幾天換不下來,總之民情洶洶,形勢十分危殆。

面對複雜局面,張養浩當機立斷,在銀庫中挑選出票面較為清晰的廢鈔,共得一千零八十五萬五千余緡,在背面加蓋上官府的印記,投入市場流通,又刻印了十貫、伍貫面額的救濟券,發給急需救濟的赤貧者,下令米商不得拒收這兩種票據,官府擔保可得兌換。

張養浩還鼓勵富裕的市民大搞慈善活動,拿出糧食來救濟災民,對樂於捐輸的人,張養浩報告朝廷行“納粟補官之令”,以解一時之急。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工作,陝西的災情有所緩解。

張養浩此番出山動了真感情,他決心為陝西人民多做好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任後的整整四個月裡,他每天睡在辦公室裡,一次都沒有回過家,“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他這樣過分投入地工作,身體自然很吃不消,不久他就一病不起,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六十歲。陝西人民聽到噩耗,“哀之如失父母”。

關中是中國最早的發達地區之一,歷經秦漢隋唐的繁華,曾經有連雲的宮闕,富庶的人民,可是後來,這個地方衰落了,曾經的繁華已成往事,千年的輝煌成了過眼的雲煙。張養浩此次入陝,看到昔日帝王的宮殿,如今傾覆難辨,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帝王的陵墓,往往也被荒草淹沒,有的甚至被開成了田地,種上了莊稼,張養浩心中不禁湧起了一種難言的情緒。

他在思考:一個政權,從初起時候的興旺發達,到沒落之時的氣息奄奄,一興一廢,都逃不脫一種循環,但是,不管怎麽循環,不管一個政權是蒸蒸日上不可一世,還是氣息奄奄朝不保夕,這都不過是封建統治者階級的喜劇或悲劇,似乎和普通的人民群眾毫不相乾,那些所謂的盛世、治世,普通的人民群眾一樣過著苦難的生活。無論盛世、亂世,為什麽總沒有老百姓的好日子?張養浩悵歎久之,沒有答案。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他寫下一首千古流傳的元曲小令,這就是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