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彰顯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收錄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如何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的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是人們對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文化、中國價值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認同,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和感召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密切相關。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結晶,它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各個歷史時期,傳統文化都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提供持續的思想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複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融,既為中國當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奠定堅實的文化根基。


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基於5000多年中華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思想內核,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啟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維等,體現了高尚的人文情懷和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這些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彰顯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精神滋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同中華文化結合起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更需要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礎將億萬中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形成磅礴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力量,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生命共同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形成的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堅強的精神支撐和持續的精神動力。


文化自信是內化於中華民族精神基因中的強大精神力量,能夠激發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和思想品格,使不同區域的人民在共同的文化思想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人民團結一體厚植了重要的精神根基。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但中華文化依然是最堅韌的精神紐帶,維系著中華民族億萬同胞的精神血脈和文化情感,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的滄桑中熠熠生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無論遭遇怎樣的挫折與困苦,對於中華文化的自信總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底氣,也是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時期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揚的精神狀態的重要心理支撐。


革命文化是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展現了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不屈不撓、玉汝於成的文化精神。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就有“湯武革命”“革故鼎新”等關於革命的思想。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領功能,能夠推動歷史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變革,也能夠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引領社會革命的理論,始終具有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品質。進入新時代,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能夠有效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發展。特別是在傳統革命話語基礎上,創新性提出了“偉大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等標識性話語,使新時代的革命文化具有新的思想內涵和實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在開啟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繼續發揚徹底的革命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保持‘趕考’的清醒,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這也說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的特質,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歷史進程。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充分展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指引。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將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與發展,都需要堅定的文化自信和豐富的文化建設成果作為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黨和國家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文化自信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在於文化自信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因為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歷史與現實創造力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的堅定信仰,它能夠激發和增強人們的思想活力和實踐創造力,成為思想創新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在文化上不自信的民族,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歷史性的成就;一個在文化建設上沒有標誌性成果的國家,不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強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就在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煥發出磅礴的精神力量,推進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與中國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馬克思主義扎根於中國大地,深入到中國人民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將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全面提升人們對於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作者:梅景輝,系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光明日報》(2022年09月19日 06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