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9個脫貧傳奇,說出了中國為什麽能!

【俠客島按】

新中國成立70年,持續向貧困宣戰!

中共十八大以來,累計減貧人數將逾9000萬。2020年,中國將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就要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中國的減貧奇跡讓世界驚歎:中國為什麽能?一組扎實的一線報導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在過去數月內,島叔的同事們、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分赴各地脫貧攻堅戰場。他們蹲點“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十八洞村,去往打響脫貧摘帽“第一槍”的江西井岡山;深入被聯合國稱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之一”的寧夏西海固,走進人稱“一天半斤土”的新疆和田;甚至爬上曾與世隔絕的四川涼山懸崖村,探訪“苦瘠甲於天下”的甘肅定西……

9個窮出了名的貧中之貧,9個震撼人心的奇中之奇。島叔同事們用真實、生動、鮮活的故事,講述中國了不起的脫貧成果及其帶來的深刻啟示。很多朋友都說“好看”“感人”“接地氣”“有意思”,甚至追問有沒有後續報導。俠客島特作整合摘編,以饗讀者。

十八洞村拔窮根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一直很出名。以前,一到年關,村民拎上麻袋,結伴去討飯。一見到他們,湖南人往往脫口而出:“十八洞村的!”

現在,十八洞村更有名了。不光本省的人,就連外國元首和大專家都往這兒跑。許多人慕名而來,不僅想看看村裡拔窮根了,更想知道這窮根是怎麽拔掉的。

這一切都源於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並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此後,龍秀林被派到十八洞村,當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和村幹部明白,十八洞村要脫貧,關鍵是換掉“等靠要”的腦子,讓村民有內生動力。

於是,村裡開道德講堂,樹致富榜樣,實行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通過評星級、樹榜樣、辦講堂,十八洞村的貧困戶們已經從“要我脫貧”轉向“我要脫貧”,就連曾經家徒四壁的醉漢懶人也出息成了年收入幾十萬的老闆。

兩年過後的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就超過8000元,而2013年只有1668元。次年2月,十八洞村摘了窮帽,曾被村民嫌慢的奇異果也掛果了,產量200噸。2018年奇異果銷售收入782萬元,村民人均分紅1200元,今年分紅有望再漲300元。

懸崖村:雲端上的脫貧路

四川大涼山深處的阿土列爾村勒爾社,網上都叫它“懸崖村”。因為村子與山下地面垂直距離是800米,相當於200多層樓高。以前,進村要爬17條藤梯,多處梯子傾斜60度以上,最險的一段接近90度。

2015年,縣上派來第一書記帕查有格。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因為是懸崖峭壁,只能修鋼梯。幾個月後,鋼梯修好了!村民走在上頭,別提多興奮。老藤梯,就這樣告別了懸崖村。

在互聯網上,懸崖村意外成了“網紅”。有關懸崖村的視頻裡,鋼梯最熱門。彝族小夥拉博曾是個放羊倌,現在做視頻,當導遊,還上過新聞聯播。他拍鋼梯、拍懸崖,近來又開始拍雲海、拍日出,條條視頻受歡迎。

事實上,鋼梯修成,村裡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現在,村裡的勒爾小學的條件不遜於縣城學校,每間教室都有多媒體設備、電扇、飲水機,還開通了網絡教室,實現了遠程在線教學。

11月20日,彝歷新年開始了,外出的村民都回來過年。很多村民都覺得,日子美了,每天都像過年。

西海固:“洋芋蛋蛋”變成生錢寶貝

西海固,中國脫貧攻堅戰場出了名的硬骨頭,被聯合國稱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西海固曾經的苦,不僅連著風沙、烈日、黃土,也連著一種食物——洋芋蛋蛋。

苦日子裡,洋芋填充著饑餓的胃,是“救命蛋蛋”,但是現在,“救命蛋蛋”變成了生錢寶貝。通過科學種植,寧夏佳立、西吉土豆種業2個脫毒繁育中心,年繁育原種5000萬粒。今年全鄉5萬畝洋芋又喜迎豐年。而在西吉縣,足足有85萬畝洋芋地。

新知識新技能成了致富催化劑。涇源縣新民鄉黨委書記馬義傑發現其他地方早把油松做成了景觀樹,造型越怪,賣價越高。隨後,整個固原建成57個500畝以上示範園,重點示範推廣了86個新品種。

農家樂也搞得紅紅火火。隆德縣黃宏子的新家有7間房,騰出幾間辦農家樂,政府3年共補貼她5萬塊錢。隔壁是閩寧合作的人造花扶貧車間,不用當地操心訂單、銷路,做不完的活計帶回家也能接著乾,每個月平均收入1000多元。像這樣的車間,僅在隆德縣就有11個。

當今年的第一場雪不期而至,黃宏子朗聲說:“瑞雪兆豐年,2020年又會是一個好收成呢!”

納威赫:從“去不得”到“了不得”

中國扶貧看貴州,貴州扶貧看畢節。納威赫便是畢節“貧中之貧”的一個小鄉村。“納威赫,去不得”,出去一趟要爬好幾座山,頓頓吃土豆,病了才捨得煮米湯。

誰能想到,這苦窮了上千年的地方,正變得充滿活力和吸引力。如今,打隧道、架橋梁,納雍也在2015年底盼來了高速路,水泥路跟著修到英底村口。家家養豬、人人乾得起勁,“吃了六七十年的土豆,終於可以痛快地吃白米飯吃肉了”。

產業扶貧也沒落下。陶營村推廣櫻桃種植,3萬畝瑪瑙紅櫻桃,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還帶旺了鄉村旅遊。就拿今年來講,包括陶營村在內的整個厙東關鄉已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僅旅遊收入就超過5000萬元。

貧困戶趙高貴不再外出打工,卷著鋪蓋趕回老家,頭一件事就是去學怎麽種櫻桃,“看人家都賺著了,能不心急嘛!”山綠了,路通了,日子好過了,出去的人都像趙高貴一樣往回跑。從“去不得”到“了不得”,“貧中之貧”的小鄉村已換了新模樣。

定西:曾經“苦瘠甲天下”,如今“甜在心裡頭”

晚清重臣左宗棠來甘肅定西後,給了句評語:苦瘠甲於天下。定西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水量三四百毫米,蒸發量卻是一千四五百毫米。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了。他強調,民生為上、治水為要。2014年12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包括定西百姓在內的230餘萬人,生產和生活用水得到了解決。

水有了,可更深的改變還要從根上動起,定西人要種樹。山上缺水,就自己背上去,一桶20斤,夠栽兩三棵苗,保墒、覆膜、挖“魚鱗坑”——“愚公”式的種樹方法,卻硬生生出了成果。去年,杜家鋪村示範點種植的850畝雲杉林,終於達到了100%成活率。

山綠起來了,回定西創業的年輕人也多起來了。有的一邊照顧家中老幼,一邊到中藥加工廠效力;有的從身無所長到學會了馬鈴薯種植技術,成為職業農民;還有的從沿海城市帶回資金和知識,回鄉創業辦起了紡織廠。

2013年,渭源縣勞務輸轉7.63萬人,2018年減少到6萬多人,2019年以來是4.9萬人。貧瘠的鄉村正因年輕人的歸來而充滿生機。

井岡山:“精神高地”走出了“經濟窪地”

井岡翠竹常綠,井岡山始終是中國的“精神高地”,當地人卻沒能靠這“天下第一竹”脫貧致富,“精神高地”長期是“經濟窪地”。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雪來到神山村,走進村民張成德家,還用左香雲家門口的石臼打了糍粑。從那以後,神山村定下了發展旅遊這條路子,村民們猛然發現,原來在茨坪景區漫山可見的“紅軍”,“也可以來神山村啊!”

高速路通了,房子外立面改造了,小廣場建好了,貸款到位了,張成德開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左香雲也跟著開了一家,彭德良開了井岡紅茶專賣店,常年在外打工的彭清涼回來賣起了自釀的白酒、神山糍粑和土蜂蜜……

2016年,來神山村的遊客近10萬人次,次年達到22萬,2018年超過26萬。借力紅色旅遊,神山村快速脫了貧,小康也近在眼前。2017年2月,井岡山在全國第一個宣布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井岡山市的貧困發生率降為0.4%,比2014年下降13.4%。

井岡山有句發展口號,叫作“綠的更綠,紅的更紅”。綠的是竹木、是山水、是村落,紅的是政策、是發展、是人心。

馬山:“體育+”改變荒山

到廣西馬山縣,沿著355國道下鄉,兩邊的山地自行車標識、民居上的運動主題漫畫格外引人注目。

馬山最不缺的就是山,“九分石頭一分地”,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警戒線。路更是驚險崎嶇,很多路都是開山炸出來的,車開過去都會“刮底盤”。受夠了因山而苦的日子,馬山人盤算,怎麽靠山吃山。

2008年底,村民以山林土地入股,成立了廣西第一個由農民自發組織的旅遊合作社——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加上扶貧政策的幫助,村裡封山育林、硬化道路、完善設施、打造景點……村民們告別了原始的刀耕火種,搬出破舊石屋,住進水泥樓房。

2016年,馬山辦了首屆中國—東盟山地馬拉松賽(馬山站),拿下“中國山馬賽最美賽道獎”,頭一回嘗到了甜頭。跑過山馬,馬山又承辦了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巡賽、中國-東盟山地戶外體育旅遊大會攀岩系列賽等大賽事。

自2016年起,賽事沿線的羊山、安善、喬老、裡民4個貧困村整村脫貧。近3年來,馬山有38個貧困村摘帽,70495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20.22%下降至5.91%。體育扶貧、文旅扶貧帶動全縣貧困人口脫貧率達到20%以上。“體育+”讓窮苦大山有了新變化!

和田:“口袋底”鼓起來了

新疆人說:南疆是新疆的“口袋底”,和田是“口袋底”的“底”。“底”啥樣?交通最末端,條件極惡劣。人均8分耕地,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年浮塵氣象200多天。當地有句老話:“和田人民苦,一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

這兩年,和田來了許多外地人。帶著農民種棗的李鵬,滿口山西國語;幫烏布力艾散·烏布力喀斯木把關服裝設計的王恩明,操著浙江口音;管理黑木耳菌包生產廠的劉鐸敏,一開口就有股子東北二人轉的俏皮味……

2017年,洛浦縣墩庫孜來克村因地製宜,探路食用菌產業脫貧。不到一年,村旁那塊寸草不生的鹽鹼地,“長”出一座黑木耳菌包生產廠,13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2018年,村合作社又在廠子旁搭起50座大棚,“孵”黑木耳,貧困戶優先入股。

2019年,不算援疆資金,光是國家、自治區給和田的各類扶貧資金就達117.34億元。2019年,和田地區實現27.1萬人脫貧,到2020年底,和田地區將實現全部人口脫貧,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好日子離不開當地人自身的發奮苦乾,同時也離不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內地援疆的真情投入、各族兄弟的熱心扶助。全國上下、東南西北齊伸手,偏遠的和田才有了今日之變。

岢嵐縣:別了,“可憐縣”

岢嵐縣屬於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是首批國家級貧困縣。當地人用方言說“岢嵐縣”,常被外人聽成“可憐縣”。加之本來就窮,“可憐縣”的名號就流傳開了。

2016年3月,岢嵐縣人大駐村工作隊進駐趙家窪村,隊員陳福慶後來成了村第一書記。面對村民“這個瞎溝,住的盡是七老八十的人,你來做甚?的疑問,陳福慶笑而不語,幫扶卻從此開始。

趙家窪這方水土,根本養不好一方人。除了整村搬遷,沒別的出路。縣裡向6戶人家提出搬遷計劃,13位老人一口回絕:“不搬!” 農民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老屋上的每塊泥巴,都是自己一手抹上去的,不捨,那是一定的。但更要緊的是,農民怕離開了土地,沒法活。

農民在想啥,黨和政府清楚:房子給蓋好,家具給裝上,補貼給談妥,工作給張羅……土地是金,信任勝金。今天,農民信任扶貧幹部,信任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就如同他們祖祖輩輩信任土地一樣。 如今,岢嵐縣有115個村莊完成整村搬遷,2548戶6100人住進新房子。岢嵐縣還做起了馬鈴薯、沙棘、中藥材等產業。今年5月,岢嵐縣脫貧摘帽,“可憐縣”再也不可憐了。

文圖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字摘編/雲歌、司卿

圖片編輯/百裡雲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