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燙手”的全球塑料垃圾:大部分塑料在陸地上被填埋或者流入海裡

記者 | 肖恩

各個國家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幾乎都離不開塑料包裝。日複一日,成千上萬噸的塑料被生產、丟棄、再作為垃圾被賣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如今,多年來對西方塑料垃圾照單全收的東南亞國家,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承擔高昂的代價,開始底氣十足地說“不”。

一年前,馬來西亞瓜拉冷嶽縣查處關閉了34家非法工廠,切斷水電供應,這些工廠的主營業務都是“洋垃圾”回收處理。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的塑料垃圾堆放在這裡,其中部分被回收成塑料球,用來製造其他塑料產品。另一些不適合回收利用的塑料被燃燒,同時釋放出有毒氣體,或者進入垃圾填埋場,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汙染。

拉冷嶽縣只是一個縮影。這樣的“垃圾集散中心”在東南亞並不鮮見,正如部分紀錄片中所描述的,在廢塑料園區裡,一卡車接一卡車的塑料垃圾不斷湧入,大人在惡臭中從事分揀廢棄塑料的工作,而懵懂的孩子們則把垃圾場當成了遊樂園,把廢棄的針管和醫用手套當成玩具。

隨著全球垃圾處理產業鏈逐漸被顛覆,早已習慣把塑料垃圾推向海外的西方國家如何走出垃圾困境?那些垃圾接收國又如何徹底擺脫垃圾依賴症?

馬來西亞的一個垃圾工廠內,工人正在處理進口的“洋垃圾”。圖片來源:《洛杉磯時報》從“萬能材料”到垃圾貿易

1907年,“塑料之父”、美籍比利時化學家利奧·貝克蘭(Leo Baekeland)發明出第一種耐高溫純人工製成的合成材料:酚醛塑料。他創建的貝克萊特公司野心勃勃地將其產品稱為“用途無盡的材料”。此後20多年裡,各種各樣的塑料從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湧現,有用作包裝的聚苯乙烯,製作絲襪的尼龍,做塑料的聚乙烯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天然原材料供應緊張,能夠填補空缺的塑料生產又上了一個新台階。根據歐洲塑料製造商協會(Plastics Europe)的數據,1950年全球塑料產量為200萬噸,到2015年這一數字漲到了3.22億噸。

這種幾乎萬能的新材料不斷侵入日常生活的同時,塑料垃圾也開始源源不斷產生。

據官方數據統計,自195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共產生約63億噸廢棄塑料。最常見的一次性塑料垃圾包括煙頭、塑料瓶、瓶蓋、食品包裝紙、塑膠袋等。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用掉的塑膠袋多達5兆個,如果一個個鋪開,足以覆蓋兩個法國。

而如此龐大的塑料垃圾中,被循環利用的只有9%,焚化的也只有12%。最終大部分的塑料都會在陸地上被填埋或者流入海裡,且降解時間長達400年。《國家地理》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到本世紀中期,海洋裡的塑料垃圾數量將超過魚類。

面對越堆越多的塑料垃圾,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積極尋找應對方法。對於它們來說,自動化技術和廉價勞動力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垃圾處理需求,即使焚燒爐和垃圾填埋場能處理掉一些過剩廢品,但建造一座新焚燒爐成本在2億美元以上,而且監管也在逐步取締垃圾填埋場。

於是,把塑料垃圾堆到別的國家成為最簡單快捷的處理方式。

1990年代,隨著海運的發展,塑料垃圾市場在發展中國家興起,一些回收工廠通過從國外購買廢棄塑料,經過加工後製成新商品出售或出口。全球垃圾處理產業迎來蓬勃發展階段。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2018年發布的報告指出,1993到2016年,全球垃圾年進口量增加了723%,出口量則增加了817%。僅2016年一年,就有123個國家出口了1410萬公噸塑料垃圾用於回收利用,其中中國接收了來自43個不同國家的735萬公噸塑料垃圾,佔比超50%。

美國等高收入國家是塑料垃圾最主要的源頭。1988年至今,87%出口的塑料垃圾都來自高收入國家,總價值達710億美元。

1985年以來,全球垃圾進出口數量。來源:綠色和平組織從巴塞爾公約到杜特爾特的憤怒

國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消除網絡(IPEN)的科學顧問布羅舍(Sara Brosche)表示,發達國家在出口塑料垃圾等有害廢物時聲稱會在接收國進行回收處理,但實際上這些有害物質大部分都無法回收,而會被填埋、焚燒或者是流入海裡。

塑料垃圾的回收難點在於,首先,數量過於龐大導致回收處理的能力跟不上生產的速度;其次,被運往發展中國家的塑料垃圾難以鑒別分類,導致清潔回收的成本高昂;再者,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不具備一個規範的回收網絡體系,個體回收工廠佔了大多數,它們會從龐大的垃圾堆中篩選出對他們有用的部分,其余的則被再次拋棄。

根據世界銀行發表的一份報告,發達國家向低收入國家所出口的垃圾中,只有10%真正被回收加工。90%被燒毀或拋棄在非法垃圾掩埋場,造成環境汙染,同時也製造了傳染病病源,引發當地居民肺部疾病或動植物死亡。

2018年9月,在日內瓦召開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以下簡稱《巴塞爾公約》)工作組會議上,挪威提出將塑料廢物列入受該《公約》貿易管制的廢物清單,並受到廣泛支持。

《巴塞爾公約》是一項控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國際公約。1992年,公約締約國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立即禁止危險廢物從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向非OECD國家作處置目的的越境轉移。但《巴塞爾公約》中對廢棄塑料的貿易沒有清晰的規則。

直到今年5月10日,全球187個國家一致通過了挪威的提案,規定在全球廢棄塑料製品貿易中,廢棄塑料出口方必須提前獲得廢棄塑料進口方的預先核準,並需要提供待出口廢棄塑料製品數量及類型的詳細說明,使塑料垃圾的全球貿易更透明化和規範化。

至此,塑料垃圾貿易才真正有了法律約束力的框架。

作為全球貿易出口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的美國並不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儘管如此,美國仍以“觀察國”的身份出席會議,因為基本上所有美國現有的垃圾出口目的國都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之一,因此此項修正案必將對美國垃圾出口帶來影響。而美國也成為唯一反對該修正案的國家。

美國化學理事會

(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發言人表示,為了最大程度的減少修正案對美國垃圾貿易的影響,美國可能會與一些國家私下達成塑料垃圾貿易協議,但《巴塞爾公約》始終是在大框架上給垃圾貿易設下了障礙。

擺脫塑料(Break Free From Plastic)運動全球召集人葉南德茲(Von Hernandez)稱,從國外接收未經分類塑料垃圾的國家應該有權利選擇拒絕,迫使源頭國家保證他們出口的塑料垃圾都是乾淨和可回收的。

2016年,中國進口了全球56%的塑料垃圾。但在“洋垃圾”禁令2018年頒布後,這個全球最大的垃圾進口市場不複存在,回收系統陷入停滯。《科學進展》的報告指出,由於中國的禁令,到2030年全球“無處安放”的塑料垃圾數量將達到1.22億噸。

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開始把目光轉向了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綠色和平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2018年前7個月,美國向馬來西亞出口的塑料廢物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泰國2018年接收的美國垃圾也比前一年多出了三倍。

2016年以來,中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塑料垃圾進口量。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但東南亞國家處理塑料垃圾的能力卻遠遠跟不上垃圾的數量。越南自然與環境保護協會2017年表示,該國15個擁有許可證的工業車間每天加起來只能處理0.5至3噸電子廢物,遠遠低於生產量。

一些不堪重負的東南亞國家開始采取行動停止港口運輸。

今年4月底,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多次憤怒要求加拿大運回滯留在菲港口的69個裝滿垃圾的集裝箱,並態度強硬地指示海關今後不得允許外國垃圾入境。這些集裝箱在2013年至2014年間被出口至菲律賓,當時集裝箱外貼有可回收塑料的標簽,但實際上裝滿了用過的成人尿布、生活垃圾、塑膠袋等廢物。菲方指責加拿大的行為違反了《巴塞爾公約》,並限定加拿大在5月15日前運回所有垃圾。5月31日,這批滯留已久的垃圾才終於啟程被運回加拿大。

5月28日,馬來西亞政府也表示將退回來自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至少7個國家的至少3000噸塑料垃圾,其中包括進口商未取得許可證、以及已被弄髒無法循環利用的牛奶容器和食品袋等。

早在去年10月,馬來西亞就曾表示將停止發放新的進口塑料垃圾許可證,在三年內逐步停止進口所有類型的塑料,包括“乾淨”塑料,絕不成為“全球固體塑料垃圾箱”。

馬來西亞檳城消費者協會(CAP)表示,塑料垃圾進口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對於需要共同承擔清理費用的納稅人來說也是負擔。CAP呼籲馬來西亞徹底禁止塑料垃圾貿易,否則非法回收商即使被查處,也只會換個地方繼續。

但馬來西亞塑料生產商協會(MPMA)認為,如果全面禁止垃圾進口,整個循環經濟的供應鏈會被切斷。MPMA副主席CC Cheah稱,當地塑料產業價值高達300億馬來西亞林吉特,且80%的產品都用於出口。商業新聞網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也指出,由於垃圾貿易仍然是個有利可圖的產業,馬來西亞方面還在猶豫是否完全禁止進口塑料垃圾。

從生產國的困境到接收國的無奈

儘管各個國家都在絞盡腦汁減輕本國的負擔,但每天大量生產塑料垃圾的現狀仍無法避免。根據英國《衛報》統計的數據,全球範圍內每一分鐘就有100萬個塑料瓶賣出,平均每年每人消費的塑料製品有70000件。

面對困境,部分發達國家的政府強勢推出各種措施。日本政府敲定了力爭大幅削減國內排放塑料垃圾的“塑料資源循環戰略”,提出到2030年將食品容器等一次性塑料排放量削減25%,到2035年對包括廢舊家電及汽車零組件在內所有塑料垃圾實現100%有效利用。3月27日,歐洲議會通過自2021年起開始大範圍禁用一次性塑料產品,以控制塑料垃圾流入水道和原野造成的汙染。

因塑料運輸引發與菲律賓的外交爭端之後,加拿大也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從2021年起禁止使用大部分一次性塑料製品,包括塑膠袋、吸管、餐具和攪拌棒等。

塑料垃圾處理連接著生活的每個環節,而做好分類是提高塑料垃圾處理效率的第一步。早在1904年,德國就提出垃圾分類,並將其當作一項系統工程。而在日本街頭幾乎看不見垃圾桶的存在,人們通常會把垃圾裝好帶回家再進行分類處理。日本《廢棄物處理法》規定:胡亂丟棄廢棄物,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並罰1000萬日元(大約人民幣60萬元)。從7月1日起,上海市將在全中國正式率先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逐步把垃圾分類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第二步則是提高垃圾處理能力。在越南,就有一些從事廢棄塑料回收處理的村落。河內周邊的朝曲村村民會在農閑時期從廢品收購商或是拾荒者處收購廢棄塑料,再將其製成塑料小球或薄膜,以便用於製作新的塑料製品。目前越南朝曲村共有33戶人家約300人參與到塑料回收工作中。而在河內周邊另一個叫明開的村子,從事塑料回收的規模更大,產業鏈更完善,每年生產的塑料製品達5000噸。

英國廣播公司

(BBC)給出的解題思路還包括在垃圾填埋場中引入能夠分解塑料的新菌種“塔賓曲黴菌”;利用植物油脂、木薯澱粉、木片或食品垃圾可再生的生物質(biomass)提煉製成生物塑料,作為食品包裝的新材料;使用再生塑料修建公路等。

儘管越多越多人意識到塑料垃圾帶來的生態影響無法修複,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注定會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

加拿大環保部預計,滿載本國垃圾的馬士基集裝箱貨輪預計將在6月29日抵達卑詩省的港口,加方將自行焚毀處理。從其中第一艘發往菲律賓的貨輪開始算起,已經過去了6年。

而在馬來西亞瓜拉冷嶽縣,不少被查處的非法垃圾工廠在消停幾天后又開始轟隆作響。一些被強製斷電的工廠甚至自備發電機,另一些則遷到了巴生港等其他地方。對當地居民來說,伴隨著塑料燃燒產生的刺鼻氣味依然彌漫在空氣裡,他們的生活仍然沒能擺脫棘手的“洋垃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