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明:疫情、豬周期與互聯網金融的故事 殊途同歸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張明

  有些規律是會穿越時光與周期,在更長維度裡持續發揮作用的。但人類通常容易高估科技進步、產業進步與金融創新的力量,以為後者會改變整個世界、會改變一切規律。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大瘟疫。例如公元前430年的雅典大瘟疫、14世紀的黑死病、一戰期間的西班牙大流感等。在雅典大瘟疫中,據說接近一半的雅典人口因此而死亡。在黑死病時期,歐洲死亡人數超過2500萬人,佔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西班牙大流感中,死亡人數達到3000萬至4000萬人,遠遠超過一戰的死亡人數。

  二戰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的人均壽命不斷延長,暴發全球性大瘟疫的概率顯著下降。曾幾何時,一度有觀點認為,技術進步與全球化已經消除了暴發全球性大疫情的可能性。

  2003年暴發的SARS只是給世人提了一個醒。在SARS病毒突然消失之前,全球感染人群大概在9000人左右。但SARS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最後的死亡率高達11%。

  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才是一次真正席卷全球的、規模可以與一個世紀之前的西班牙流感相提並論的大瘟疫。截至2020年12月12日,全球確診人數超過7119萬人,其中僅美國的確診人數就超過1651萬人,全球因為新冠而死亡的人數約為150萬人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萎縮4.4%,這是二戰之後和平時期全球最深的一次衰退。

  有觀點認為,瘟疫似乎是大自然設計的一種精巧機制,這種機制是為了強製性地實現生物數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均衡。人類曾經自負地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足以使人類最終徹底排除瘟疫的威脅,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提醒人們,這可能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望。人類,仍應該對大自然保持足夠的敬畏之心。

  也有觀點認為,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最終將克服癌症、白血病、器官衰竭等病症,甚至可能實現長生不老。然而迄今為止,大自然似乎還未進化出這樣一種物種。或許,長生不老只是人們一種自負的想法,最終大自然的平衡機制依然會通過各種途徑或機制或危機來限制人類的數量與壽命?

  二

  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較長時間內,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很大程度上受食品價格變化的驅動,而食品價格變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豬肉價格變化的驅動。這種豬肉價格變化帶動CPI變化的現象,被經濟學家們稱之為“豬周期”。

  例如,在2006年至2018年期間,按照從波谷到波谷的方法來衡量,中國出現過三次完整的豬周期。在每個周期中,豬肉價格的波幅顯著高於食品價格的波幅,而食品價格的波幅又顯著高於CPI的波幅。更重要的是,豬肉價格的變動似乎領先於食品價格的變動以及CPI的變動,這被認為是豬周期的重要特徵。

  不過,如果比較2006年至2018年期間的三個豬周期,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特徵,即在這三個周期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豬肉價格的累計漲跌幅度越來越小,且一個完整豬周期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換言之,豬周期似乎正在被時間逐步抹平。

  對這一現象的主流解釋是,中國國內的養豬模式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過去中國是農戶散養為主,由養豬場或企業進行收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越來越大的養豬場正在逐漸取代農戶散養。而隨著養豬集中化程度的提高,養豬企業的行為要比農戶更加理性、目光更加長遠,這會克服過去蛛網模型的局限,逐步降低豬肉價格的波動幅度,從而逐漸削弱豬周期。

  那麽,豬周期最終消失了嗎?非也非也。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出現了一次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豬周期。在周期頂部,即使按照官方數據來衡量,豬肉價格同比增速接近240%,這一漲幅使得前三次豬周期顯得相形見絀(之前的峰值為180%)。本輪豬周期不僅漲幅巨大,且周期持續時間顯著短於上一個周期。

  導致本輪反常豬周期的原因大致有二。原因之一,是前兩年國內暴發了大面積的非洲豬瘟,這一疫病的肆虐衝擊了不少養豬大省,造成供給側收縮。原因之二,據說是有些地方環保政策過於“一刀切”,為了環保而人為關閉養豬場、甚至提前大批量宰殺母豬。當然,這一政策在後來被及時調整。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這進一步加大了供給側的短缺。

  豬周期的故事也可以推廣至全球經濟周期。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進入了所謂的“大穩健”時期(the Great Moderation)。過去的經濟周期似乎消失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又陷入了所謂的長期性停滯,進入了三低一高(低增長、低利率、低通脹、高債務)的新時代。經濟周期(通貨膨脹)究竟是消失了,還是在蓄積力量未來會以更洶湧的方式重新襲來?

  三

  金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克服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貸款利率更好地反映時間價值以及潛在違約風險。這也是為何在傳統的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本原因。一來,中小企業難以提供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抵押資產;二來,中小企業通常缺乏長期穩定的信用記錄。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在貸款對象方面天然會偏好大企業或國有企業,而天然會歧視中小企業。

  互聯網金融看起來就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概念。從理論上而言,通過各種互聯網場景積累了豐富大數據的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良好的算法設計(人工智能)來充分了解產業鏈上下的企業,從而更精準地識別信用風險,更具針對性地對貸款定價,更容易進行風險防控,從而降低壞账比率。換言之,互聯網金融機構看起來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然而,現實總是比想象更神奇。過去一個輪回中,我們看到了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系列亂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P2P。有很多P2P企業,非但沒有利用大數據、雲計算與人工智能來對貸款定價以及管理信用風險,甚至缺乏普通金融機構的傳統的風險管理與控制機制,最後變成了一個以各種天花亂墜的借口從大眾手裡集資、胡亂進行放貸、最終資不抵債甚至卷款潛逃的騙局。

  一個值得推廣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利用自己的資本金以及從正規渠道(例如發行ABS或ABN)籌集的資金,對自己平台的上下遊企業進行放貸(供應鏈金融),同時利用自己平台搜集的各類借款者數據進行資金定價與風險管理。然而在本輪P2P浪潮中,上述每一個環節不是被顛覆偽造,就是付之闕如。

  金融就是金融。科技金融或金融科技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核心問題。信用、杠杆、風險,這些金融的核心關鍵詞,並不會因為金融被披上科技的外衣,就得到了一勞永逸式的解決。你刻意忽視了什麽東西,這些東西最後就會來找你。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四

  新冠肺炎疫情、豬周期、互聯網金融的故事,可謂殊途同歸。他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有些規律是會穿越時光與周期,在更長維度裡持續發揮作用的。但人類通常容易高估科技進步、產業進步與金融創新的力量,以為後者會改變整個世界、會改變一切規律。“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樂觀情緒總會一次又一次佔據上風,然而,這種樂觀的情緒最終總會被歷史無情地消解。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總會押著同樣的韻腳。信哉斯言。

  本文首發於《金融博覽》2021年第1期,原標題為《新冠疫情、豬周期與互聯網金融》

  (本文作者介紹: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