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雨丨疫情下被延期開學擊中的父母:無人帶娃面臨崩潰,娃愛玩啥就玩啥吧

《谷雨影像丨開學延期,你家的孩子怎麽帶?》

採訪丨施展萍 何可人

撰文丨施展萍

編輯丨向榮

出品丨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立春工作室

老張原以為,那只是短暫的別離,一切可以從容應對。

春節前,老張的母親完成階段性的帶孩子任務,在1月18日趁孩子寒假返鄉放風。嶽父前來換班,一起留京過年。無奈老人不適,大年初二不得不提前離京。當天他看見朋友圈有朋友發“北京老母親都要嚎啕大哭了”。仔細一看,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北京的學校延期開學。無人幫忙帶娃的老張,瞬間經歷了一次情緒的崩潰。

意外從不商量,接踵而至。老張和妻子都在大年初一便取消假期,開始加班。母親短期內是回不來了。更令老張手足無措的是,妻子過年期間必須得去武漢出差,相應地,一回京不回家得先隔離14天。他在腦海中將男女雙方裡裡外外的親戚盤了一遍,忽然想起表姐正在成都,電話打過去,表姐說,自己一小時前剛到湖北老家,市裡頭的路都封了,她也出不來了。

總之,所有巧合都被他碰上了。照顧7歲的女兒的任務,落在需要天天加班的老父親一個人身上。

老張年近40歲,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基層。大年初二不僅白天沒休息,晚上在家值夜班一口氣工作到初三早上7點。7點半躺下,10點,女兒把他搖醒了,說,爸爸,我本來不想叫你的,但我實在餓得不行了。

睜開眼,工作便鋪天蓋地湧過來。但當務之急是先把女兒喂飽。上午,他讓她喝了碗小米粥。中午,他做了蘿卜燉犛牛肉。湯沒喝完,晚上就用菜湯下面條。

冰箱是滿的。妻子出發前特意叮囑過,要每天給女兒煎枚雞蛋。可他既沒時間弄,也弄不好。他平常幾乎不做飯。那天,他想起因冰箱過載而被發配到窗台的兩隻豬蹄,拎起來一看,臭了。一起臭掉的,還有兩盒包裝嚴謹的法國鱈魚,標明了需要零下18度冷藏,他根本無暇看這些,隨手丟在了陽台上,心想北京這溫度,總在零度以下吧。

他只好炒了盤四季豆,被女兒吐槽:“你炒的四季豆只有四季豆的味。”

他努力維持老父親的尊嚴,說:“四季豆可不就是四季豆的味兒?”這頓飯之後,他開始接受叫外賣了,都是妻子給叫的,為了確定孩子飲食平衡。

“人到中年真的難”

老張在電話那頭咳得厲害。跟新型冠狀病毒無關,他咳了快兩年了,最早找的是業內叫得上名的一位專家看的,沒什麽效果,但也無大礙。可特殊時期,咳嗽聲隔著手機也令人提心吊膽。12月下旬,他特地去一家口碑還不錯的醫院做過徹底檢查。胸部CT、過敏試驗、哮喘測試……一個個測下來。醫生說,你沒問題,那咳嗽大概是咽炎加胃炎加那些雜七雜八的炎症引發的。

人到中年,體能直線下降,工作依舊繁忙,老人開始生病,孩子讓他操心。時間被慢慢掰碎了,一塊給父母,一塊給孩子,夫妻倆工作都忙,屬於他個人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活必須安排得嚴絲合縫,才能夠維持正常運轉。

現在好了,計劃開了個小口,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接二連三、牽一發而動全身。它的影響絕不同於取消一次旅行,或者翹一次班。在這場巨大的突發事件帶來的未知面前,時間越來越失控,再加上一個充滿奇思異想不確定性的小孩在眼前晃,一切都被打亂。延期開學是壓倒老父親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忍不住在電話那頭爆了個粗口。他想,疫情早兩天爆出來就好了,這樣母親就能留在北京。可現實就是這麽不容商量。

苦惱並不罕見。微博上,一位江蘇媽媽延遲兩天上班,但她的孩子延遲一周開學。她上班了,孩子不能放羊,家裡老人來幫助帶娃,她擔心坐火車時感染病毒,把普通座換成了一等座,仍然提心吊膽,“人到中年真的南(難)”。

另一位嶽陽的媽媽在微博上呼喚延遲上班,不然她就得在大年初七帶著兩個孩子從嶽陽坐高鐵去廣州。孩子的幼兒園倒是延期開學了,但她得正常上班,“孩子怎辦啊”。

人人都在熬日子。時間一長,從前嚴格約束孩子的家長都“佛系”了。方靜就改變了對孩子的要求。第一,讓孩子敞開了睡,反正“起來也沒什麽事做”。第二,電視機敞開了看。

她有兩個孩子。大女兒9歲,小兒子3歲。過去,他們一家在北京生活,她是一家著名互聯網企業的開發測試工程師。2017年年末,女兒上小學,她辭了職,成了全職媽媽,舉家搬回丈夫的家鄉——湖北武漢。

前兩天,學校的通知還沒下來,她想,開學時間最好多延長些。“如果3月份開學,我都會很擔心,每天孩子上學,我可能都會提心吊膽。”

她要操心孩子,還要操心遠在新疆的父母。2020年1月初,父母來武漢看她,13號回老家,剛回去沒兩天就被拉去隔離了。相隔甚遠,觸不到摸不著,她每天都很焦慮,擔心老人免疫力不好,被交叉感染。她打了好多電話回去,像提醒孩子那樣反覆提醒他們,要注意,不要不當回事。

但父母更擔心她,畢竟,她在武漢生活,離病毒更近。前幾天,她聽說女兒班上一位同學的爺爺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去世了。她震驚、壓抑。這種感覺跟她在手機上刷到的死亡數據不一樣。她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數據,上漲的數字讓她心裡拔涼拔涼的。這次,死亡降臨在她認識的人身上——那是她孩子同學的爺爺,就住在她家附近。

她後來也安慰自己,那位老人原本心血管就不好,所以才沒能撐過去。但她還是不讓孩子出門了,買菜的任務交給丈夫。他出門必須戴口罩,回來要用酒精把身上的衣服、購買的東西都噴灑一遍才能進屋。

“你必須不停地消耗她”

延期開學確定後,家長們的矛盾焦點迅速轉移到如何讓圈在家裡的“熊孩子”盡快“放電”。小孩能量充足。“就跟那個手機電池一樣,我們像老手機快不行了,充半天才有一點電。她稍微充點電馬上就活力爆滿了。”老張的經驗是,“你必須不停地消耗她,不停地消耗她”。

他在家辦公,領導等著他匯報,手下等著他布置任務,他顧不上女兒,只好催她去寫作業。

幸虧平時興趣班報得多,這會兒不愁沒作業寫。女兒寫得慢,不專心,寫著寫著玩起來了,他就吼她兩句。她又寫,寫一會兒又走神了,他就再吼她兩句。

大人孩子都關在家裡,親子矛盾不斷激化。大劉的女兒3歲半,她每天在幼兒園的家長群裡填孩子的健康狀況時都歎氣,不知還要填多久,幼兒園才能開學解放自己。孩子不能出去玩,無法有效“放電”,不好好吃飯,也不肯睡覺。最長的一次哄睡兩個小時,講了10幾個故事,孩子眼睛還是冒著精光,滿床打滾,提出各種要求,“折騰的我喲,抓心撓肝的,恨不得毆打老公一頓出出氣。”

出不去,也沒有玩伴,女兒覺得委屈,就會提各種無理要求,大人開始還好言相勸,回合多了,孩子在地上哭著跳腳,大人忍不住開始吼,一片雞飛狗跳。每次鬧完,大劉都覺得很慚愧,反思自己不是好媽媽。沒過一會兒,聽到樓上也傳來孩子的哭聲和大人的吼聲,她的心態立刻就平和了。

大連媽媽李怡則和丈夫教會6歲的兒子玩他們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套環、蒙眼睛摸瞎子。實在無計可施了,夫妻倆教孩子玩鬥地主。一天3把,時長40分鐘,兒子如今已經會理牌了。

當然,學習也不能落下。李怡告訴谷雨實驗室,她給孩子制定了學習計劃。語文、數學、英語、讀書、畫畫、做手工、做家務。全套流程走下來,大概3小時,學一會兒歇一會兒。

孩子抗議:“媽媽,你給我布置的作業太多了,我每天學習的時間太長了。我要跟你談一談。”

李怡問他:“那你知不知道一天有多長時間?”

“不知道。”

“一天有24小時。”

“24小時是多長時間。”

李怡就給他畫了個圓,把他每天的學習時間用陰影標出來:“你看看,你每天學習的時間還長嗎?”

“不長。”

“這樣的話,你還有什麽想表示的嗎?”

“沒有了。”

一場抗議就這樣被段位更高的老母親消解於無形。李怡堅信,只要他認真學,時間很快就會過去。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學的東西已經很多。“哎呀,現在的孩子,競爭都挺大的。”

“其實做小孩好累啊”

做作業成了無處可去的學生們最重要的寒假課題。

1月24日一早,網易有道精品課宣布向武漢市中小學生免費送課程。兩天后,贈課範圍擴大到全省。1月29日,範圍再次擴大,覆蓋全國。

這一舉措最初被網友戲稱為“提供免費寒假作業”,甚至遭到“群嘲”。但群嘲並沒有妨礙報名谘詢數量的激增。截止1月28日,有道累計收到超過6萬名湖北學生家長的報名谘詢,贈送課程超過12萬份。

從反饋來看,初三、高三的學生反應尤其激烈,“對他們來說,疫情會結束,但中高考是始終在那兒的。”網易有道副總裁劉韌磊告訴谷雨實驗室。

小苒是河南省一家重點示範中學的高三文科生。她在微博上看到各省延期開學的消息,第一反應是安心,可以再休息兩天,她很開心,當然也摻雜著恐懼。她家有兩例確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人。她害怕疫情無法得到及時控制,開學時間遙遙無期,影響複習進度和高考。

出不了門了,她天天在家寫作業。可是,“一直寫好無聊啊,我在家都閑得長蘑菇了”,她說,“其實做小孩好累啊”。

孩子只是累,家長的心情更複雜。媽媽抱怨學校不趕快發延期開學通知。奶奶也跟她說:“不行咱就先不去!啥都沒有命重要!”

武漢華中師大一附中學工處主任周珂意識到疫情形勢嚴峻是從1月20日開始的。按原計劃,高三學生1月22日正式放假。但那天,老師們接到通知,21號不上課。

通知來得突然,影響到高三,這讓她意識到,疫情比想象中嚴重。那天下午,周珂照例去學校走了一圈,做最後的安全檢查,發現已有學生戴上口罩。

很快,學校決定為1000多名高三學生上線網課。1月30日,學生們在線上開啟了新學期。

周珂遠在南京的朋友徐行——一位高三語文老師給她發來一篇名為《非常時期如何高效自學》的文章。她轉發到家校聯盟群中,不少家長對她表示感謝。

這樣的文章,她也想寫,可她的兩個孩子接連發燒了,這讓她有點緊張,抽不出時間來。據她判斷,孩子們只是普通發燒,問題不大,她就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家自行為孩子退燒。她不是那種焦慮的家長,穩定的情緒通過電話聽筒傳過來,但現在,她正在為其他焦慮的家長忙碌著。

那篇文章是徐行1月27日寫的,在他的個人公眾號上發出,閱讀量很快突破了10萬。他知道家長著急。學校做了延期開學的通知,立刻有家長問:“孩子在家裡玩手機怎麽辦?”

南京的家長一直都比較焦慮,他說,家長優秀,就容不得孩子不優秀。“很多高學歷的家長實際上是在幫倒忙”,看到孩子動一動、玩一玩,就開始“說教”,“就認為到了我這個年齡了,我功成名就了,你現在要學習,讓孩子覺得自己變成了家長維護面子的工具,這是孩子們非常反感的。”

他寫文章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孩子們有自覺意識。二是希望家長們別覺得自己倒霉,抱怨、焦慮,把焦慮和恐慌轉嫁到孩子身上。

他在文章裡寫道,“家長不要一邊自己玩手機一邊宣泄焦慮,也可以靜心讀讀書……即使不能榜樣示範,至少可以營造安靜的氛圍”,“我加這一句是讓家長們意識到,你光說教是沒有用的,你要表現出對知識的熱愛,終生學習,不然的話孩子說一句話,‘你看你原來讀了個博士,現在你不讀了,你也不學了,你現在光想賺錢了’,對不對?”

“一歲多碰到非典,高考又碰見冠狀病毒”

很多家長提到了2003年的非典,17年前,他們多數還沒有為人父母,心態要放鬆得多。

那年,李怡在大連上大學,窩在宿舍裡,一周沒洗臉。現在不一樣了。洗完臉還得敷張面膜,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護膚。有了孩子,她格外在意衛生。有天晚上,孩子非要上同伴家玩。她就仔仔細細地詢問對方的家長,有沒有過出門記錄,防護措施是如何做的。又把自己的情況一五一十交待給對方。

那年,徐行在河北衡水一處城鄉結合部的中學做初二班主任。班主任每天都要給孩子們測體溫。如果達到38.5度,就要把孩子送去醫院。有一天真的遇到學生發熱,他上頭的領導都不願送那孩子,要他送。他心裡很矛盾,不送吧,對不起孩子,送吧,自己可能有危險。

他想了個辦法,讓孩子在他前面100米的地方走,他在後面跟著,這樣把孩子送去鄉鎮醫院隔離了。結果,他一回來就發燒了。

他感到大難臨頭。學校沒隔離他,一個蘿卜一個坑,把他隔離了,就沒人給班上其他學生量體溫了。領導安撫他,說:“如果傳染,我們一起死,你不用害怕。”好在第二天,他燒退了。這時他才想,頭天之所以體溫高,大概是因為外面曬的,外加氣的。

現在不會了。“現在城裡的孩子都像寶一樣,人家家長已經做得比較好。”

2003年,北京海澱區媽媽王琴的女兒剛一歲多點兒。這兩天她和幾位家長在群裡聊:“屬馬的孩子也挺倒霉的,一歲多的時候碰到非典,這今年高考又碰見冠狀病毒,你說這叫什麽命啊!”

她女兒是藝考生,學聲樂裡的流行唱法。按照慣例,2月初,女兒就要參加藝考考試了。突如其來的病毒徹底打亂了這一切。

大年初一,四川音樂學院的公眾號推送消息,考試延遲,恢復時間另行通知。女兒有更多時間複習了,但延期考試意味著在考試前,女兒都必須不斷練習專業,那什麽時候複習文化課?何況其他學生的複習時間也加長了,那女兒的基礎優勢就不明顯了,競爭更殘酷了。

接下來的幾天裡,她陸續收到另外幾所音樂學院的延期考試通知。過去這一年,這家人在女兒身上花了10多萬元。為了陪伴女兒,王琴2020年年初辭了職,接送女兒上培訓課,每次上課時,她都在一旁默默等待3小時。延期考試意味著,她還要在女兒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像女兒這麽大時,王琴在家人的要求下報考了財務專業。她對財務沒興趣,工作也不稱心。她想著,她的女兒必須為自己而活,把愛好變為事業。

因此,疫情當前,她的對策是以不變應萬變。初六,她又帶著女兒去參加培訓了。好在女兒的聲樂培訓是一對一的。不像她一個朋友的孩子,學民樂的,有4個老師,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都比她多。她好些天沒跟那位朋友聯繫了,她猜測朋友應該也慌了。

老張到現在都沒告訴女兒到底發生了什麽。他尋思她還小,理解不了。他也沒跟她說學校延遲開學的事,打算這兩天告訴她。但這對他來說,不是什麽需要字斟句酌或為之煩惱的事。當前最緊要的是,到底誰能來幫他帶孩子。從初一到初六,他隻出過兩次門,都是為了下樓扔垃圾,不願跟大人分開的孩子都從父親出門那一刻開始掐表計時,一次用了4分零幾秒,一次不到4分鐘。女兒伸出大拇指誇他,有進步。

他反覆盤算著:2月10日之前,他可以在家辦公,這個問題可以暫且不考慮,但2月10號之後呢?如果元宵過後疫情還沒有好轉,母親長期無法來北京呢?

任他再怎麽想,他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嚴絲合縫地籌備日程、執行安排了。現在,他只能抱著過一天是一天的想法,每天盡力把工作安排好,要求團隊裡其他人和自己一起努力別掉鏈子。而在家裡,保證女兒吃飽喝足睡好不生病,就行了。能閑下來喘口氣時,他偶爾會慶幸是在互聯網公司,公司很人性化地要求盡量線上辦公,在技術同事的支撐下,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

此時此刻,不管是愛上學的、不愛上學的,喜歡宅家的、想出去玩的,焦慮的、情緒穩定的,所有人的願望都很一致:疫情快點結束,可以走到陽光下,重新開啟有序的生活。

前陣子,武漢連著下了好幾天雨。1月28日那天難得放晴。方靜起床看見太陽,真想出去啊。可她不能出去,只能抱著孩子,在陽台上曬一曬。

*文中老張、李怡、小苒、大劉、徐行、方靜、王琴為化名。

出品人 | 楊瑞春

主編 | 王波

責編 | 金赫

運營 | 迦沐梓 閆一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