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港片北上16年,終於迎來復甦期?

港人、港片救市。

 

這句話放在今年暑期檔是恰當的。就目前已定檔的暑期電影來看,除了今日公映的《掃毒2天地對決》以及即將公映的《小Q》、《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是港片班底外,《誅仙》、《素人特工》、《烈火英雄》、三部片的導演程小東、袁錦麟、陳國輝亦是不同世代港片的創作者。

 

在重磅影片缺席、動畫電影大聯歡的暑期檔,貫穿、活躍整個暑期檔的港人、港片似乎成了為內地院線票房托底的中堅力量。

 

潤物細無聲一般,不知不覺間,港人、港片在內地電影市場早已開辟了屬於自己的新天氣。

 

在香港、台灣市場間遊走20、30年,後又深入內地十幾年的王晶,在《圓桌派》節目上將港片在內地的發力,稱做是因台灣市場崩潰所致。

 

而經過APEC前十年(2003年至2013年)的試水掙扎期,近六年來港片、港人在內地電影市場的步伐越發從容和穩健。

 

港片在內地復甦

 

《掃毒2天地對決》今天在內地公映。在這部作品背後,有一組驚人數據。《掃毒2》是導演邱禮濤在內地上映的第17部作品(包括聯合導演),是編劇李敏在內地公映的第10部作品,是劉德華在內地公映的第38部電影,是古天樂在內地公映的第56部電影。

 

另外,這也是僅今年,內地觀眾在大銀幕上第四次看到古天樂的表演,飾演一名大毒梟。當然,這絕不是最後一次,在定檔八月份的《使徒行者2》裡新一代“勞模”古天樂會與吳鎮宇、張家輝上演三雄追逐好戲。或許還可以期待下科幻片《明日戰記》會不會成為古仔在今年的第六次大螢幕秀。

 

兩次臥底警察(《反貪風暴4》、《追龍2》),一次毒梟(《掃毒2》),一次被裁員的社畜(《家和萬事驚》),古天樂今年已亮相的這四個角色,直觀說明了現如今佔領內地市場的港片面貌早已發生變化。

 

吳宇森《赤壁》

 

不再是大中華取向的、斥巨資的、需要絞盡腦汁與內地語境做勾連的古裝片、功夫片、魔幻大片佔據銀幕,近三年越來越多的聲音高喊著純正的港片複興了。

 

這份純正,一方面與更多以商業類型創作見長的香港電影人湧入有關。

香港導演剛北上那幾年,打頭陣的均是著作等身、獲獎不斷的名家。比如徐克、周星馳、陳可辛、王家衛、許鞍華、吳宇森、杜琪峰等。觀眾與市場要求他們必須出手不凡,在大片年代,他們與內地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一樣,不得不接受大片製作方式的裹挾。

 

杜琪峰內地語境裡最好的一部片《毒戰》

 

以大片的方式試水內地市場,對於更多在香港以小成本預算拍片的導演而言,是機會更是試煉。在這個過程中,頂級導演挺住了,但也有不少導演一兩部作品後,便消失在內地觀眾視線。

 

另一方面,對於一個成熟多元的市場而言,需要大體量的頭部作品,也便需要潛在的、或許能以小博大的腰部作品。並且重中之重在於,娛樂向的商業類型片無論何時均是電影市場保有活躍性的源泉。

 

王晶在北上拍電視劇十年後,敏銳地發現並抓住了這一變化。2014年,他找來一幫天皇巨星,攢了一個賀歲檔故事,《澳門風雲》系列成了。第一部收5億多,票房一直看漲,到第三部時票房高達11億。

 

王晶再一次站在了輿論的中心。他做網劇,類型拚湊,軟情色不少;《追龍》系列在一高一低的爭議聲中還將繼續下去。王晶從商業電影行家的視角,將內地市場分為兩體,一二線城市已被好萊塢佔據;三四五線城市則像極了當年港片最賣座的台灣南部城市。港片的市場正在於此。

 

 

與王晶相較,作為近十年來內地公映片最多的香港商業片導演,邱禮濤則低調不少。2010年,他跟隨香港電影的另一位娛樂家黃百鳴進軍內地市場,喜劇片《花田喜事2010》和功夫片《葉問前傳》同年上映。一部賀歲檔、一部蹭了黃百鳴自家爆款IP熱度,早期的邱禮濤似乎並未找到自己的節奏。

 

驚悚片、愛情片、青春片、喜劇片、犯罪片等,邱禮濤在內地審查允許的範疇內發揮了他電影雜家的創作特長,盡最大可能保留各類港片的原味。

 

 

2017年是邱禮濤的爆發期。當年,愛情片《原諒他77次》在內地斬獲了7500多萬的票房成績,是近三年來除了“春嬌志明”系列外,純正港式愛情片的最好票房。《拆彈·專家》(4億票房)場面的火爆癲狂、情境的極致滿足了內地觀眾在犯罪片大類型裡需求的視聽上的極致。

 

後來這三年,我們熟悉的香港警匪故事、犯罪故事、毒販梟雄故事輪次、變著花樣地登場內地,極盡過火的港片,又回來了。

 

 專業人做專業事

 

不僅僅是王晶、邱禮濤,越來越多善於編織類型元素的香港電影人進入內地市場,他們包括且不限於莊文強、麥兆輝、呂冠南、林德祿、谷德昭、黃真真、劉國昌、闞家偉、關智耀、林子聰等等。

 

 

不止於經驗豐富的資深導演,因為TVB劇近年來在警匪、臥底題材創作方面引發的另一輪熱潮,《使徒行者》的監製文偉鴻亦因劇集的大熱,轉身作為新晉電影導演,執導了電影版《使徒行者》系列。

 

如今有港人參與的電影,每年以至少20部的體量進入內地市場。但是,內地市場和自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源源不斷有港片進入的台灣市場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精裝追女仔》

 

80年代,台灣當局實施保護主義措施。好萊塢電影只能賣八個拷貝,港片與台片享有200個拷貝的同等待遇。一時,港片在台灣風頭無兩。

類型不設限,創作沒邊界,屎尿屁、膻腥葷,應有盡有。五周時間出一部成片是香港電影的速度。

 

香港電影以它特有的畫面衝擊力和有效勾起觀眾注意力的故事節奏,讓你鮮有機會在看片過程中細數它的bug,娛樂了身心,值回票價即可。

 

《鹿鼎記》

 

因此說,香港電影人在天天飛紙的80、90年代,創造了一種視聽、美學風格奇跡。他們在小作坊式的、需要隨機應變的創作條件下,反而從無到有,做成了電影。不得不說,這同樣是一種專業。

 

他們專業在能隨情況而變,適應內地市場,調整創作步調。面對沒有分級制度的內地市場,情色帶來的感官刺激可以讓位於暴力美學充斥的槍戰、爆炸、飛車場面以及亦正亦邪的幾大主角間劍拔弩張的飆戲場面。

 

 

即便結局是中國人最樂於看到的正義戰勝邪惡,但在正邪雙方的較量上,具備詮釋亦正亦邪此類張力角色內心的香港演員,可謂一抓一大把。

 

套路嗎?確實。就目前看,也是經由時間驗證所得,港式犯罪片比港式喜劇、港式愛情片乃至港式恐怖片更受內地觀眾歡迎。

 

一種類型大熱後,便趁熱打鐵出同款,這不正好是香港電影的特色嗎?也許讓人擔憂的是,如此走下去,港式犯罪片在內地的接受空間還有多大?這個問題,久經沙場的王晶都不敢輕易下結論。

 

唯有相信,以隨機應變、玩類型翻新出名的香港電影人能在未來的轉彎處機敏過關,創造出新的驚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