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毛澤東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學習青年毛澤東的學習觀,使新時代青年明晰學習追求、拓寬學習視野、端正學習態度和改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奮鬥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立志高遠,胸懷天下”的學習追求

“志者,學之師也。”在韶山衝讀私塾期間,毛澤東在讀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後,對國家前途感到擔憂,開始意識到努力救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職責。在十七歲離家讀書時,他抄寫一首詩留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以表達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決心。

在東山小學學習期間,毛澤東十分喜歡中外歷史、地理類的書籍。從一本《世界英傑傳》裡,讀到拿破侖、葉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華盛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等人的事跡後,毛澤東對同學蕭植蕃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庭的熏陶和現實的教育讓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就有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的氣概。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在閱讀揭露日本侵華和袁世凱賣國罪行的書刊《明恥篇》時,在其封面上奮筆題道:“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此時的毛澤東便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鬥方向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彰顯了崇高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懷,立志以救國救民為己任。

“鑒古知今,古為今用”的學習視野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用大歷史的視野把握前進的方向,並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是推動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心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對學習的方向和要領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毛澤東的上學經歷常常被描述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學堂”,但他從未間斷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昭明文選》到《韓昌黎全集》,從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到本省的縣志,他都認真地研讀。毛澤東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開列了七十七種古代經、史、子、集的著作,並寫道“苟有志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

古聖先賢的智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毛澤東精神世界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重內聖之道的理學和重外王之道的實學,在湖南交織扎根。身為湖南人的毛澤東,在青年時期深受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為基本特徵的湘學士風的影響,而經世致用的湘學士風,表現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實事求是。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毛澤東沿著注重實際的方向吸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顧炎武以“實學”代替“理學”的主張,王夫之“行先知後”的學說,顏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討論,盡有千萬義,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觀點都影響著毛澤東。正是因為熟諳歷史,毛澤東經常在自己的著作、講話和工作中引用歷史典故來闡明深刻的道理,也常常借助歷史的經驗來指導中國的革命事業。通過閱讀文史典籍和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來鑒古知今、古為今用,使毛澤東成為眼光遠大、胸襟開闊的大思想家。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態度

“劄記之功,必不可少;如不劄記,則無窮妙緒,皆如雨珠落大海矣!”這個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讀書做筆記是讀書的重要環節。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很推崇徐特立老師“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讀書必做筆記的好習慣。毛澤東的讀書筆記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課堂隨記,一類是文章摘錄,還有一類就是課後自學的筆記。動筆墨主要表現為毛澤東在讀書時常常在書頁上圈圈點點、勾勾畫畫,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評論。

在青年求學時期,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經典之作,在研讀德國倫理學家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時就有約達12000字的批注,其中標注十分精細,包括很多自己的見解與點評。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形成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仍然保留著。毛澤東一生研讀《二十四史》,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之餘,通讀了全書,有些紀傳,研讀了幾遍,並留下許多圈劃和批注。毛澤東批注過的古籍還有《三國志集解》《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十六國春秋》等幾十種,而且在各種場合聯繫實際,活用《二十四史》的典故。這充分表明毛澤東讀書治學的嚴謹態度。正是他博覽群書、深思鑽研,從而能兼容並蓄、采眾家之長,對其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讀書的目的在於運用,知識的價值在於轉化,學習的意義在於實踐。毛澤東在他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記下:“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在這裡他就特別強調了讀書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即社會和天下萬事萬物。毛澤東是一個對中國社會現實了解得較為透徹的人,這源於他在青年時期就養成的讀書思考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思維方式。

耳濡目染,手寫心記,強化了毛澤東對社會實際的重要性認識。1917年暑假,毛澤東和蕭子升一起,歷時一個多月,行程900多公里,遊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5個縣的不少鄉鎮。途中結交了農民、船工、財主、縣長、老翰林、勸學所所長、寺廟方丈各色人等,寫了許多筆記。1918年8月,毛澤東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北京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途中遊歷了三國的魏都許昌等。毛澤東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寫下了很多筆記,並把這些筆記整理成通訊,登載在湖南《通俗日報》上,讓更多關心中國,想要改變舊社會現狀的人真實了解到中國廣大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毛澤東在給同學周世釗的信中寫道:“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

縱觀毛澤東青年時代的讀書實踐,就是讀“有字之書”和讀“無字之書”的有機結合。毛澤東認為要改造中國,必須要先了解中國,就不可不讀“無字之書”。正是對“無字之書”的鑽研,即中國農村社會調查,讓他對中國的國情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早期的調查實踐活動對青年毛澤東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來源:人民網、學習時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