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顧曉剛-《春江水暖》,一場純粹的電影試驗

作者 | Amy Wang

迤遞三千里,江山一卷橫。

村廬依古樹,煙棹釣深泓。

渚斷離鴻緲,春殘別夢驚。

推窗明月出,臨岸聽濤聲。

——《題富春山居圖》

歷史、藝術、美、電影、人性、生活、時間,是他的關鍵詞。圓臉、細眼、貝雷帽,會不自覺地用兩隻手捂嘴表達驚訝或害羞,語氣間透著大男孩的謙和與羞澀,但一聊起作品便立即沉浸入創作者獨有的嚴苛語境。

他是顧曉剛,帶著處女長片《春江水暖》,剛剛以黑馬之姿斬獲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在FIRST之前的2個月,顧曉剛和《春江水暖》就曾在坎城大放異彩。成為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閉幕影片,與所有入圍處女作一起角逐“金攝影機”大獎,而距離上一次中國電影獲得此榮譽過去了八年。

《春江水暖》企圖將市井之中的殘酷物語融入到中國古典山水中。奇特的是,看完後,大腦就形成一塊烙印似的東西,它死死的留在腦海生根發芽,而處於自然與社會中的中國家庭,似乎就當如此,又有不甘心。

《春江水暖》架構宏闊、史詩格局,作為一位30歲導演的處女作,自然有其遺憾和青澀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它從構思、劇作、表達方式、美學、時代感等各個維度都已經擁有了“作者電影”該有的全部特質。本片的點評很多,關於視覺、故事、榮譽等,貓影娛樂(ID:maoyingtv)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今日隻談此片帶給市場和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說這種體驗帶有創新性和試驗性也毫不誇張。

人與環境是什麽關係?自然與社會如何流動變遷?不同時空下的情感如何糾纏並關聯?

帶著這些問題看《春江水暖》的試驗性,大致分為美學、故事、情感三個大面。而導演本人只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我”要如何記錄下這錯綜複雜的一切?他采取的方式是——用監視者的視角掩飾其參與其中的事實。

美學:視覺戲劇性

如何欣賞逾越百年乃至千年的中國山水畫?

顧曉剛談起構思這部電影的初衷,說:“不同於西方繪畫“瞬間爆發力”,中國畫“寫意”。特別是長卷繪畫,其實在創作之初就已經有了類似電影的功能。如何將繪畫與電影語言融合,統一成一個美學集合體,需要創作者很獨特的一套審美系統去建構彼此的關係。在這個關係裡,角色和人物共享同一個時空。”

英國知名電影雜誌Screen International評論該片:《春江水暖》的美妙絕倫,在於它裡面有一種“視覺戲劇性”,常常比“故事戲劇性”還要顯而易見。

“中國卷軸畫”在展開的時候景物也層層展開,正如《題富春山居圖》的詩句一樣,“拖遞三千里,江山一卷軸”。顧家的故事便是這樣一點一點發展:從“夏”的熱烈開始,經歷秋、冬的糾纏,最終“春”江水暖;從母親的隆重壽宴開始,到情況急轉直下,四個兒子及四個兒子的家庭各自經歷生活變遷,需要做出選擇時,最終一起相互扶持、完成諒解、共度難關。

當《春江水暖》中山景、江景和人景都在一個時間點上來到卷軸畫的最後,鏡頭下所有的美都交匯集合,力量集中爆發。

這就是視覺戲劇性。

貓影娛樂(ID:maoyingtv)同大部分電影觀眾一樣,起初也並不知道要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但看完這部片子便開了竅似的。導演的野心在於,他將自己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的過程拍成了電影,並形成一種“審美強勢”,讓處於現代的、跟《富山春居圖》有關的一切都濃縮到富春江、富陽以及顧家。

視覺本身難以產生“戲劇化”,但當視覺藝術和電影語言碰撞和化學反應後,便被蒙太奇似的賦予了共情與美感,人的“意”和景的“意”就一同寫出來了。

故事:精密設計紀錄片似劇作手法

劇中,除了顧母、江一、顧喜是專業話劇演員外,其他主角均來自顧曉剛的親戚後援團。顧家大哥大嫂是現實生活中導演的大姨和大姨夫,老三老四是導演父親的親兄弟,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康康是老三現實生活中的孩子,而老二這名演員本身職業與角色均為漁民。

方言台詞和演員天然去雕飾的生發出一種紀錄片式的淳樸感,恍惚間有種《四個春天》家庭影像的錯覺。除了長鏡頭的鏡頭語言展現,人物戲的剪輯和表演都規避了刻意,營造了非常真實的生活紀實感。

“其實這些演員是經過嚴密編排的,劇作的核心和展開,人物的每句台詞和動作,都來自非常嚴密的設計。”顧曉剛解析道,“這是中國文學的一種手法。拍攝《春江水暖》需要很高的專注度,因為演員從來沒有演過戲,不專注很可能會錯失一些信息。事實是他們說的每句台詞都得是我們經過非常嚴密的打磨。”

素人演員“設計”加“天然”創造出的美學共鳴,得益於導演對非專業演員的超強引導與掌控能力。

有一場戲,開飯店的顧家老大,遊刃有余遊走於食客酒席中,在第一個包間寒暄敬酒後,出門便迅速變臉冷靜下來,如同話劇演員要即將從後台進入舞台前醞釀情緒一樣,顧老闆也需要醞釀出誇張的熱情,才能推開第二間包間的門。

這種細節還有很多,中國式小人物的無奈與認真生活的矛盾狀態盡收眼底,有一種辛酸的共鳴感。顧曉剛直言自己非常欣賞是枝裕和,楊德昌等“巨人”,從他們作品身上汲取養分,然後把自己感悟到的真實生活表達出來。這也是很多網友質疑,在《春江水暖》這部影片看到了《一一》、看到了《牯嶺街殺人事件》、看到了是枝裕和……但誰也說不清哪裡像。

大約,顧曉剛的《春江水暖》拍的是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情,他的“相似”來自於和《一一》這樣作品一樣深入骨血、對真實的尖銳洞察。

情感:親情、愛情的明暗線交融

電影中展示的家庭責任,兄弟情誼,風俗習慣,長幼衝突的婚戀觀,像一面光亮的鏡子,看似平靜的演繹中卻展現了中國當代社會公開的秘密。

“顧家四兄弟各自的故事基本是真實發生的,我只不過用戲劇的手法將他們串在一條線上,這條繩就是顧母。”顧曉剛解釋整部電影的劇作設置。四個兒子的故事各不相同,都從壽禮上顧母中風失智開端,多線敘事,每條線互相獨立又互相影響。表面是孝道連接,親情背後卻有著三代人的愛情暗線。

老大與大媳婦、老二與二媳婦、老四與相親對象、顧喜與江一、老二家兒子及兒媳婦,甚至顧母在老年癡呆後仍然念念不忘曾經愛情的遺憾。最具矛盾感與浪漫感的是顧喜江一,他們吟誦著“跳牆”的詩,卻也受著“婚房”的難,他們的愛情將三代人的愛情串聯起來。

當貓影娛樂(ID:maoyingtv)提及電影中的愛情,顧曉剛的眼睛一下就亮了,他很得意自己對每段愛情不同的呈現手法,也絲毫不掩飾愛情在劇作中所佔的濃重筆墨。只不過不同於西方動輒壯烈的愛情,中國人的愛情似陳年老酒,又似暗江湧動,激烈又含蓄。

視覺上可以用“春夏秋冬”表達歷史變遷,那麽感情上它如何如卷軸一樣隨時間流動?答案是以不變應萬變。

“21世紀的富春縣(現為杭州市富陽區)是一座多麽現代的一個城市,但是依然還是在發生那些其實千百年來的人的情感的問題,科技等等變遷,但是人的情感是不會變的,跟古人是一樣的。”

是啊,正如富春江,千年流淌,變了嗎?變了。沒變嗎?沒變。

不管電影再悲慘,都不急現實生活的萬一。顧曉剛飽含詩意的《春江水暖》,卻也曾因資本等困難差點夭折。歷時兩年拍攝,中途幾近放棄時,顧曉剛遇到了現在的製片公司工廠大門影業。老闆黃旭峰告訴我們:“導演非常固執,幸運的是我剛好懂這種固執。”

在採訪過程中,顧曉剛提及“藝術”這個詞的頻率比“電影”高很多。其實也不難理解,潛意識裡他把《春江水暖》當做一次手工藝術的過程,樂在其中也痛在其中。

中國電影也快百年,相較於歐美依然落後,導致大多數電影人前赴後繼學習好萊塢、歐洲,事實證明,科技和榮耀容易讓人迷失初心,忘記低頭審視自身。

並不是鼓吹《春江水暖》這種類型電影將成為中國電影大流,擔起複興國產電影的重任,而是《春江水暖》彰顯的試驗精神、包容的電影態度以及敢於審視自身的自信,可以多一些、再多一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