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太懂事的父母,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們的社會過度誇大父母的恩情,過分強調兒女的責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有的付出都應該是基於愛,愛來源於人,人不能完美,愛也不能。」

前幾天,在網上看見這樣一張圖:

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父母的不理解和誤會,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滿以為在父母得知真相後,會得到父母道歉的孩子,最後收到的只是這樣一條消息:吃飯了!

在習慣了身處上位的父母看來,這似乎已經是最大的妥協和道歉。

好笑之餘,似乎又有些心酸。

有時候,父母無心對孩子帶來的傷害,總是可以如此輕易地揭過。

這些傷痛或深或淺地烙印在記憶裡,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一生。而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父母卻還在疑問:明明以前如此乖巧聽話的孩子,為何現在變得如此疏離,甚而冷漠?

資深心理師陳鴻彬曾經在自己書的自序中提過:「所有的孩子,生來無不希望能與原生家庭建立既深且厚的關係。令人遺憾的是:幼時的我們感受到的不全然都是愛,又是夾雜著更多的傷痛、冷漠與疏離,因為有些父母真的給不起或不知道該怎麼給。」

面對孩子到冷漠,很多父母都不知道,他們恰恰是造成這個局面的源頭。

1

「你一點都不懂心疼父母嗎,真是白眼狼!」

知乎上曾經有人發起這樣一個問題:「有哪些你很喜歡但最後沒有選擇的人事物?」

本以為這個問題該是以愛情和自身相關的回答居多,沒想到,看見了這樣一個回答。

僅僅是因為一個價值九塊九的玩具鏟子,便被父母接連痛打、怒罵,網友「郭鍋鍋」以為這是因為自己年幼的「不懂事,浪費錢」導致的,於是將玩具高掛在牆上,甚至在弟弟想要動這個玩具的時候,情緒難以控制的激烈。而這,不過換來母親的一句「他才多大啊,拿給他」,以及一句對當年傷害不痛不癢的「這是啥時候買的,怎麼不記得了」。

於是她最後總結,自己討厭玩玩具的小孩,甚至討厭九塊九這個價格。看似無理的痛恨,然而只要結合了她的經歷,就會知道,這背後,是曾經遭受了多大的傷害。

而最讓她難受的,莫過於當年對她傷害最深,影響她最深的父母,在這段往事面前的輕描淡寫。

網友「Juudenchu」說:「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能馬上放棄了。太懂事,只是在壓榨自己。」

郭鍋鍋正是如此。

她以血淚換來的懂事,多年之後,在相似的事件面前,隻成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個玩具,以前是她的冤罪殺機柱,現在,變成了扎進她心口的一把刀子。

2

「沒事,我陪你再照一張」

「不,有事」

「運氣好的家是避風港,運氣不好,家是風暴中心,還被釘死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只要你看起來正常的長大了,父母就是成功的,你還欠他們的,把你養大多不容易。」

年齡鴻溝帶來的思想差異,是每個家庭都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直扮演著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角色,在遭到來自父母最激烈的反對之後,才明白了這個道理。

然而直到回到家裡,女孩似乎一開始還在慶幸家中一貫是不動用武力來教育孩子的。

可是有些時候,言辭的鋒利比起拳頭棍棒,更加傷人。

比如那句脫口而出的「不知廉恥」,又比如回到家裡那頓非要聽的人聲淚俱下的控訴,無力反抗而選擇向父母的強權妥協的女孩,內心所感受到的難堪,卻不是父母們所在意的了。

「你們為什麼就是不能意識到,生一個孩子是選擇了一種責任而不是獲得了一種榮耀呢?」

刀棍留下的皮外傷,往往會隨著時間癒合,而心靈上留下的瘡疤,卻從來不是僅僅用「看」,就能察覺到的。

就像多年之後,當女兒和好朋友提起當年的事,好友還不以為意地說嗨,我陪你再照就是了。

女兒卻說不,有事。

其中的辛酸,又豈止是有事兩個字可以概括的。

3

「早知道就讓你去藝考了」

世事不能盡如人意,可有的人,遭遇的坎坷也難免太多了。

尤其是,這些坎坷和傷害,是由你最親的人帶來的。

網友「_Eiffel_」評論說:「最後那個,最後那根稻草,就是那句『早知道當年讓你去藝考了』,就像我聽到的那句『人家專業選的好』,可我當年就是想要讀那個專業,最後被罵個狗血淋頭,那天所有能想像到的難聽的字眼都罵到我身上的那種絕望。」

我有一個朋友,自小父母分居,跟著父親一起生活,她的性格比較靦腆,但平時喜歡看一些科學冒險類的電視或者書籍,在班上的成績也還不錯。高考的時候,她想要報考醫學專業,父親對此不發表意見,然而,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遠在外地的母親時,母親卻毅然決然地反對:「學醫多費時費力,而且還不一定有好的出路,不如去學幼師。」

朋友的性格打小就孤僻,對小孩子更是提不起喜歡勁,母親的這個提議毫無疑問不在她的考慮範圍內。然而為了讓朋友聽從,她的母親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了回來,叫來了一大幫直系親屬整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逼著本來對朋友的意向不作表示的父親也跟著表態,站在母親一邊。最後,朋友頂不住壓力,只能順著母親的意思,報了幼師專業。

後來畢業了,朋友接連去了好幾家幼稚園工作,然而工作時間統統不超過三個月,最近更是閑在家裡,一提到要去工作就渾身抗拒。

她說,有一次去她媽那,聽見他媽說現在學醫多賺錢,看了看自己,又嘆口氣,說當初怎麼學了這麼個專業。

「當初是你讓我去學幼師的啊。」

「我本來就是想報醫學專業的。」

「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也不是我想要的。」

不過這些話,她都沒當著母親的面說出來罷了。

4

人不能完美,愛也不能

不僅僅是以上三個事例,和我的朋友,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不盡意的事,而少年時,最無力最強橫的壓迫,往往來自於養育我們的父母。

或許成年後,孩子們會想著,「如果那個時候,堅持一下就好了」,「如果那個時候,反抗一下就好了」,「如果為自己再努力爭取一下,或許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幼時的無力反抗,到了少年時,就變成了大人眼中的叛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叛逆,是多少年積壓下來的爆發,於是話題又重歸於「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不聽呢」,「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

即便隨著現代人的思想在不斷進步,現在有不少父母開始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更加註重在思想方面的開放式教育。但是年長一輩和年輕一輩之間畢竟有著時間帶來的思想上的鴻溝,在思想的對碰中難免出現激烈的摩擦。

而子女和父母的思想一旦出現對立,長期處於上位的父母便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拿出家長的氣勢來壓迫子女,強使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而在與父母的對抗中,子女往往是處於下風的。

被父母以家長地位強行壓迫的子女則必須承受對自己不能反抗的痛恨和無力感,對父母專橫的不滿,以及之後接踵而來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影響。

對於還在懵懂探索世界的孩子來說,來自身邊最親人的不理解和傷害,往往更能影響一生。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的,或許是思想上與孩子有了出入,或許是在某個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但是,傷害自己的子女,都並不是出於他們的本意。

《請回答1988》裡,曾有這麼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曾經在網上看見這樣兩句話:「我最後的底氣最驕傲的是父母,內心最卑微最不堪的地方也是父母……他們生我養我愛我,只是我能理解也能原諒他們所愛的教育時代讓他們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該有獨立的人格。」

「當了父母才了解父母,人性總有弱點,不要奢望父母完美,不過我個人的想法是,我做不了完美父母,我也不要求我的子女按照我的要求完美。」

我們都不夠完美,所以才需要彼此的諒解。

在子女與父母不可避免的摩擦中,有的孩子選擇與父母握手言和,有的選擇逆來順受,也有的選擇了針鋒相對,使得矛盾日漸加深,難以調和。

而更加無奈的是,每個孩子在還是孩子的時候,都決定長大之後,絕對不要成為父母這樣的人。可是當他們長大了,有了孩子,也成為了父母之後,面對反抗自己的孩子,面對父母與子女間思想上的鴻溝,卻又逐漸不知不覺地走了父母的老路,不得不成為了父母的另一個翻版。

每一個做父母的或許都應該記著這段話:「每個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給出接納與肯定,再加上一些耐心,我們便能接近與影響孩子,而能與孩子親近,才是當父母的最大回報。」

作者:禾子

來源:洞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