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做情緒的主人?

編者按:

近期,國內疫情有所好轉,但國外輸入性病例不斷,很多人會有風聲鶴唳的心態,稍有咳嗽或者乏力,就懷疑自己患新冠肺炎,如何調整這些心理問題?如何與自己相處,做情緒的主人?

【防疫科普|心理抗疫·中醫解憂】本期專家:

郭蓉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黨委副書記、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心理學會副會長)

面對疫情帶來的威脅,不同人群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大約有15%的人表現出相對重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感到恐慌或出現行為上的過度保護措施。

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不能客觀地、科學地認識疫情,誇大風險或威脅性導致過度的心理行為反應。所以,正確認識疫情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客觀認識到在不同情境下遇到風險性的大小,采取科學的防護措施,可將這種風險降為最低,就可以舒緩自己的恐懼情緒和不適當的防護行為。

一、識別與接納自己的情緒。當出現擔心、緊張、恐懼情緒時,絕大多數人是面臨威脅時的正常反應,這種反應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處的,這種情緒可以調動內在生理和心理資源。所以,當我們感受到這種焦慮緊張的情緒,不用試圖去排斥它,而是體驗這種情緒、接受這種情緒。當接納情緒後,就會發現這種情緒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災難,帶著這種情緒,重新去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規律,盡可能堅持正常的生活,這種情緒就會逐漸消失。

二、矯正自己非理性的錯誤想法,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為問題。生活中,當一個人出現不好的想法,就會隨之出現負性情緒,並出現相應的行為活動。比如,以為自己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就會緊張,就會臆想病毒無處不在,進而表現為無所適從、不敢出門,把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或反覆地消毒、清洗。所以,要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就要從改變我們的想法著手。這就是心理治療中常用的方法——認知矯正。認知矯正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試試如下的方法:

1、每天規定時間,獲取權威渠道的信息,堅持科學防護。不要整天沉浸於信息的漩渦中,給自己帶來矛盾不一、雜亂無章的網絡信息,讓自己陷入內心的矛盾之中。要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疫情、疾病,建立自己新的生活方式。

2、客觀地評估大腦中經常出現的困擾自己的想法。對這些想法認真地深入地思考一下,問一問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會感染上病毒?萬一自己真的生病了,生活是否就徹底完了?又有多大的可能性是危重患者?當自己在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時,腦海裡是否有新的想法出現?這些新的想法是否更客觀些呢?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否會發生改變?

3、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糾正自己的錯誤想法。如果總是擔心自己被感染,甚至因此而惶惶不可終日。那不妨來考慮一下,自己現在有多大的可能性被感染了呢?是100%還是50%?請尋找一下自己被感染的證據,支持的證據有什麽?是咳嗽、低熱,還是乏力?之後,再看看有沒有不支持的證據呢?比如自己有去過疫區嗎?有接觸過疑似或確診的患者嗎?自己生活的小區有患者被診斷嗎?自己所住的居所單元有沒有被醫學隔離?通過尋找支持和反對的證據後,再重新審視原來的想法,自己真的有這麽大的可能性被感染嗎?當新的想法出現,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並沒有原來想的那麽高,那麽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就會相應地改變。

4、改變行為模式,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為問題。認知行為乾預理論認為,改變自己的行為,可以改變情緒,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想法——情緒——行為相互改變的良性互動模式,進而達到改變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目的。比如:堅持規律的生活節奏,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你的狀況就會隨之改變。

5、尋求社會支持,疏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在我們被緊張、焦慮、抑鬱、憤怒等情緒困擾時,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和社會關係網,尋求必要的幫助。通過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的交流和支持,負性情緒也會得到緩解。這一點對維持和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大量醫學心理學研究證實,社會支持在心理疾病的發生中起到緩衝的作用。不要難以啟齒,勇敢地與人交流,尋求幫助。(整理/光明網記者 武玥彤 張蕃 張夢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