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鄭軍奇:中國機器人市場發展空間依舊巨大

作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在保持多年高速增長之後,迎來了銷量轉捩點。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初步匯總結果,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累計銷售13.5萬台,同比下降3.75%,市場銷量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為何會出現下滑?國產機器人面臨哪些“卡脖子”難題,伴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興起,又將如何賦能機器人行業?在第二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即將揭幕前夕,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鄭軍奇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針對以上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兩大瓶頸:可靠性和智能化

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速大幅降緩,中國市場銷量也首次出現同比下降。鄭軍奇告訴第一財經,汽車和3C行業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的行業,兩個行業在過去一年表現低迷,致使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放緩。

雖然中國一直是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市場,但國產機器人的市場佔比一直在低位徘徊,超半數市場份額被機器人“四大家族”(日本的安川電機、發那科,德國的庫卡,瑞士的ABB)所壟斷。

在實際調研走訪中鄭軍奇有著切身感受,“我國機器人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精度、壽命和可靠性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處於中低級市場,部分領域機器人普及率還很低,例如焊接近90%的生產工藝還沒有被機器人替代。”

鄭軍奇認為,國內機器人產業可靠性和智能化水準與國際水準差距大,是製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其中可靠性和智能化又是關鍵共性技術,這也是我國機器人產業自主創新面臨的“卡脖子”難題。

所謂可靠性包含機器人的使用壽命長短、精度、故障率等,據了解國內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為8000小時,而四大家族高達8萬小時,除了關鍵零組件外,機器人的系統集成方案同樣影響產品的可靠性。

如果說可靠性製約了國產機器人產業化,智能化則是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驅動力,這其中包括機器人感知、決策、執行、人機互動等問題。伴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的崛起,視覺、觸覺、聽覺等傳感器逐步應用到機器人產業,極大提升了機器人自動化水準。

鄭軍奇強調,在機器人替代人的過程中,必須實現技術的融合,智能化水準的高低決定機器人是否能夠真正落地。而要解決可靠性和智能化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投入,初創企業早期要解決生存問題,新產品急於投放市場,缺乏可靠性研究和檢測,就會導致產品質量不可靠。而如果將大部分精力用於共性技術研究,很容易在產業化過程中導致失敗或長期虧損。

功能型平台加速產學研融合

針對研究成果和產品落地鴻溝問題,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它由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大學、普陀區政府聯合出資成立,是上海市首批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之一。目標就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瞄準國內機器人產業全鏈條上最缺乏的共性技術,為機器人生產企業和集成企業提供智能化、可靠性的核心共性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

IReGo智能助行康復訓練機器人是創新平台上的一個研發產品,該項目最初是上海大學郭帥教授團隊研發的一款產品,2018年郭帥將項目帶到研究院進行機械、電氣、電磁安全等檢測和評定,修繕了不少產品漏洞。

據介紹,不少檢測裝備價值上千萬,研究院研發平台可以降低收費讓更多創新型企業使用,並且提供技術支持。與此同時,研究院采取靈活的雙聘制度,吸引高校教授和專家到平台上來。

作為全球機器人重要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鄭軍奇認為中國的機器人市場依舊發展空間巨大。具體到工業機器人市場而言,新技術處於高度融合狀態,協作機器人增長迅速。但受限於協作機器人機械臂力量,很多場景還無法使用,技術的感知能力、實用化方面還有很多空白點。

相較工業機器人市場,服務機器人市場是創新創業的聚集地,掃地機器人、外賣機器人、商場導航機器人、早教機器人等頻頻湧現,但不少產品一直面臨“叫好不叫座”,產品難落地的現狀。

對此鄭軍奇認為,一個高科技產品要從早期市場進入到主流市場當中是有一個鴻溝要去跨越的,如果這個鴻溝跨越不了,這個產業就結束了。如果能跨過去的話,就會成為主流的市場。

他認為在服務機器人市場,掃地機器人和無人機是兩個跨越鴻溝的品類。除此之外,大部分服務機器人產品還沒有跨越鴻溝,產業就難落地。“這兩個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功能聚焦、需求明確。服務機器人很多技術並不複雜,和垂直場景深度融合才是跨越鴻溝的關鍵。”鄭軍奇表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