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好的摩拜為什麽說賣就賣了?

好好的摩拜為什麽說賣就賣了?

就在獨角獸IPO大門打開的前夕,出行和O2O領域的三家獨角獸企業卻沒能跑到最後。這就向滿腔熱情的大A監管者及參與者,逼真展現了一把互聯網競爭的殘酷性,以及獨角獸成長的艱難處境。在阿里騰訊兩極世界裡,百億美元估值的公司,最終也難免被站隊被收購;同時,AT兩強本身也就變成了堪與A股美股並列的創業公司退出地。美股港股A股之外,創業公司多了一個選擇:上阿里板,或者騰訊板。——牛文文。

文 ✎ 王妍

靴子落地,摩拜最終以被美團收購而結尾,而它曾是共享單車戰場上最被看好的選手。

4月4日上午,美團CEO王興發布內部信,正式宣布全資收購摩拜,並表示摩拜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王興在內部信中表示,摩拜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摩拜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 ,王曉峰將繼擔任CEO,胡瑋煒將繼續擔任總裁,夏一平將繼續擔任CTO,王興擔任董事長。

對於具體的價格,雙方並未透露。

僅一天時間,交易的細節就曾流傳出多個版本。其中一種說法是,摩拜以37億美元的總價出售給美團,包括27億美元的實際作價(12億美元現金及15億美元股權)和10億美元的債務。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團與摩拜此前已有多次接觸。從時間節點來看,此前傳出的以美團名義投資摩拜的消息,更像是為如今的收購做準備。

摩拜董事長李斌的妻子王屹芝透露,過去的幾周時間,李斌的唏噓每天都在增長。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場拉鋸式談判的焦灼。

今日凌晨1點多,摩拜總裁胡瑋瑋更新了朋友圈,否認了“出局”的說法,“在我看來一切是新的開始”,並表示,“live better也是美團的願景,這一點上我們有巨大想象太空的”。

據第一財經報導,摩拜CEO王曉峰曾在摩拜股東大會上表示:“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後悔,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摩拜”。

不管怎麽樣,摩拜最終還是把自己賣了。

摩拜為什麽賣身?

即便寒冬過後,共享單車的春天卻遲遲沒有到來。

從摩拜被曝出的財務報表來看,自成立後頻繁融資的摩拜資金狀況並不容樂觀。截止2017年12月,摩拜持有現金37.52億元,欠供應商10億元。按照其账面98.29億的用戶存款來看,尚有60億元不知去向。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

好好的摩拜為什麽說賣就賣了?

(2017.12資產負債表)

而摩拜最終選擇賣身也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1)本身高造車、高運營成本難以為繼

自摩拜誕生之初,就選擇了一條區別於ofo的高成本、重資產的路。根據財務報表中的12月單月的折舊成本,和每輛車3年的使用壽命,每輛車的成本在1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數據是,按照表中每個月減值損失的8000萬元,平均每個月有8萬輛車無法再正常投入使用。

顯然讓摩拜難以實現盈虧平衡的,除了造車成本,還有難以降低的車輛損毀率,車輛維修、人員調度成本及其背後的各種影響因素。王曉峰曾透露,在上海地區,僅運營四個月的摩拜就已達到10%的損毀率。而後期的數據顯示,遠遠超過10%。

這些看似只是正常維持共享單車運營的成本和開支,在不斷拉長共享單車回本的周期。

2)共享單車難以造血

問題的關鍵在於,在現有狀況下,摩拜很難實現自我造血。

好好的摩拜為什麽說賣就賣了?

( 2017.12損益表)

根據財務報表,去年12月包括運營和管理成本在內,開支達到4.29億元。可以推算,如果摩拜想要實現盈利,單月營收需要達到4.5億元,平均每天要有1500萬元的收入。

去年12月單月的損益表顯示,摩拜營收為1.1億元,成本卻高達5.6億元,淨利潤虧損6.81億元。此外,今年1月份摩拜日單量不足1000萬,按照摩拜900萬輛的投放量計算,平均每車每天僅周轉一次。

而隨著氣象的影響,用戶的騎行次數在不斷波動。去年12月,每輛單車的日均騎行次數從接近3次下降到1次,摩拜單車日均騎行次數約為1000萬次,每個月騎行約3億次。按照1.1億元的營收推算,平均每次騎行摩拜只能收到3毛錢。即便是用戶騎行頻率最高的階段,也很難做到正向盈利。

好好的摩拜為什麽說賣就賣了?

(2017.7-2018.1 日訂單和每車日訂單數據)

摩拜也曾試圖通過各種方式緩解難以盈利的狀態。去年3月,摩拜先後推出充返、月卡活動。但相比於網約車,這種方式對於單車用戶的吸引力並不如想象中那麽大。今年3月,摩拜取消了幾乎是免費騎行的月卡,取而代之的是20元/月的收費模式。

本質上,不只是摩拜,共享單車能否實現盈利也被畫上了一個問號。一位業內人士調侃稱,共享單車也許就是個公益事業。

3)投資人的意願

事實上,對於過度依賴融資,尚未找到平衡收益點的單車而言,種種跡象似乎已經預示了今天的結局。

2017年11月,根據AI財經社報導,在高昂的運營成本和行銷成本壓力下,因為資金吃緊,摩拜和ofo都從2017年11月開始進行人員優化,多個城市的外包兼職率先被解雇,部分城市甚至在冬季出現運維近乎停擺的狀態。

面對發展了三年,卻長期處於燒錢虧損狀態下的共享單車,投資人曾試圖推動雙方合並,盡快落袋為安。但這筆看上去並不賺錢的生意,卻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入場,直到AT進入,共享單車成為巨頭在流量和支付方面爭搶的入口。

而對於經歷過消耗巨大的燒錢大戰,只剩兩家巨頭僵持,雙方卻沒有合並的意向之時,賣身意志相投的美團看起來是不錯的第二選擇。

為什麽是美團?

事實上,美團和摩拜雙方建立關係已久。

早在2016年,王興就以個人名義參與了摩拜C輪與C+輪共計超1億美元的融資。而根據媒體報導,在摩拜今年1月完成的超10億美元的E輪融資中,美團成為新的領投方,騰訊仍是除摩拜管理團隊外最大的股東。

根據《財新》的報導,正是因為美團和摩拜背後擁有共同的股東騰訊,在馬化騰的撮合下,這場談判才最終成行。

更重要的變量是,王興早已表露出對於拿下出行這塊大蛋糕的野心。即便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後已經將觸角擴展到外賣、酒店等多個生活場景中,但王興的邊界也並非止步於此。

3月21日,美團計程車業務正式登陸上海。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並不影響美團頻頻發來捷報。據美團公布的數據,上海計程車業務上線第三天就獲得超30萬的訂單,同時王興也發聲已經在進入城市拿到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參照美團從計程車開始切入出行市場,拿下共享單車似乎也沒有那麽難以理解。

王興曾正面回答過其背後的邏輯。按照他的說法,美團的業務特徵都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於位置的服務)。不論是團購還是拓展至外賣、電影、酒店、計程車,“要麽是服務提供者的位置,要麽是服務需求者的位置。”

在日前接受外媒Information採訪時,王興對美團業務遍地開花做出了這樣的解釋,“看起來我們什麽都做,但實際上我們隻做一件事”。在他看來,美團所覆蓋的所有垂直領域背後的用戶都存在交集。

王興更願意將美團比作服務領域的阿里巴巴,目標是成為出售服務的電子商務平台。對於整體估值300億美元的美團來說,僅核心業務美團外賣很難撐起王興心目中至少1000億美元估值的目標。而僅憑網約車就遠超過美團的滴滴,給王興的啟發是,通過出行服務可以開辟一個更大的戰場。

對於美團,頻繁的交戰和無邊界的擴張是因為更大的敵人——阿里。

作為誕生之初就定位於LBS的公司,美團的最終目標是涵蓋整個O2O市場。今年年初,王興就宣布將美團點評的視野擴張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場景,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協同“到家+到店”的場景。

在阿里正式收購餓了麽之後,外賣市場就演變為美團外賣與阿里(餓了麽+百度外賣+口碑)的對決。除了口碑,原本就與美團外賣不相上下的對手相繼進了阿里的口袋,阿里完全能夠和美團在“到家”抗衡。

作為最大的競爭對手,阿里也開始為用戶“到店”鋪路。3月4日,ofo還先後兩次通過質押小黃車的方式,獲取了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美團計程車在上海上線3天后,高德地圖也加入進出行市場,低調推出“不抽傭”的順風車服務。

這樣看來,大出行與美團涵蓋的所有O2O場景的無縫連接,是它義無反顧殺進出行市場最大的動力。

單車將走向何方?

雖然類比當年的專車大戰,共享單車的結局並非轟轟烈烈地走向合並。但在摩拜的背後,仍是資本的大手在掌控著它的走向,這也預示著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出行戰爭正式邁向新的階段。

隨著美團點評的入局,國內共享單車市場也基本完成了站隊。劃分出背靠騰訊+美團點評的摩拜,投靠阿里+滴滴的ofo,阿里系哈羅單車,滴滴系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共存競爭的新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即便是收購了摩拜,短時間內,被劃分到各個派系的單車仍難以承接盈利的重任。但對於博弈已久的巨頭而言,其背後千億級別的用戶數量和騎行數據,才是爭搶的價值所在。

不管是支付入口,還是騎行背後最後一公里的數據爭奪。對於依賴資本和遲遲難以盈利的共享單車而言,或許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被賣的結局。

但願,共享單車不是個公益事業。

* 本文系創業家&i黑馬原創,作者,王妍。如需轉載請添加微信(15801105017)。

本文來自創業家,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