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星多得數不過來,並不是這場演唱會偉大的理由

高曉松說他曾經和老狼一起看過一場演唱會,錄影帶,是80年代他的父親在美國錄了電視節目寄回來的。儘管只是一盤錄影帶,卻依然看得兩個人淚流滿面。這場演唱會就是1985年的Live Aid,100多位搖滾歌星參加了這場演出,他們之中涵蓋了幾乎7、80年代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師,以及當紅炸子雞。

很多年後的現在,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結尾複刻了這場演唱會的最高潮——皇后樂隊登場的20分鐘演出,那是被搖滾樂迷們公認皇后樂隊最偉大的現場之一。據說當年由於現場太過震撼,以至於樂隊成員們下場後,同為演出嘉賓的埃爾頓·約翰衝著主唱弗雷迪大喊“你這家夥偷走了這場演唱會!”

這場大牌雲集的Live Aid,和皇后樂隊深入人心的現場一起,被人們視為上世紀,甚至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搖滾演唱會。

Live Aid從80年代被人津津樂道至今,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眾多明星參演而導致的轟動效應,而它之所以配得上“偉大”的稱讚,卻不僅僅是這個理由。

1.

1984年的秋天,10月23日晚,英國的BBC電視台播放了一則關於非洲饑荒的電視新聞。播音員用急切的語氣面向鏡頭播報:“在埃塞俄比亞,有七百萬人受到饑餓的威脅,數以千計的人已經死去,引發饑荒的頭號禍首是長期以來的乾旱。目前,那裡已經連續三年滴雨未下。”

這不是BBC第一次發布關於這次非洲災情的報導了,早在四個月以前,在非洲生活三年的BBC外派記者邁克爾·布厄克,就已經曝光埃塞俄比亞這場旱災饑荒並請求外界對此施予援助。然而在報導面世4個月後,邁克爾重返埃塞俄比亞,發現災情並沒有得到改善,每天死去的難民高達數十上百人,食物藥品依然嚴重不足,就算有民間組織賑災的物資抵達港口,也沒有車輛能夠將其運到受災的內陸,況且這些物資對於當時內戰中的埃塞俄比亞來說微不足道,形勢嚴峻的科倫城(Korem)甚至已經聚集起4萬災民。

BBC在播出邁克爾的第二期報導時,直接發出了針對各國政府的質問,電視台播出了一名無國界醫療組織醫生的影像,她在鏡頭前呼籲,“如果發達國家各方袖手旁觀而不采取援助措施,我們這些人全無辦法。如果沒有食物,一切醫療都是毫無意義的,連飯都吃不上,藥物又能做什麽?!我不是政治家,我也不關心政府會怎麽看待這件事,我只是難民營的一個目擊者,如果不采取措施,還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

2.

邁克爾這次的報導似乎引起了一些關注,比如一位名叫鮑勃·吉爾多夫(Bob Geldof)的愛爾蘭年輕人,他從電視裡看完邁克爾平靜的敘述“每天早晨,死去難民的屍體會放到營地之外。比往常而言,昨晚的狀況還算好,只有37個人死亡。男人、女人、孩子,他們的屍體蓋著薄薄的亞麻布,按照當地習俗進行葬禮。”震撼之餘,決定為非洲難民們做點什麽。

鮑勃來自一支不怎麽有名的樂隊,“新興城市之鼠(The Boomtown Rats)”,因為曾經出演音樂電影《迷牆(The Wall)》稍微有了名氣。作為一名歌手,首先想到幫忙的方式當然就是寫歌賣錢然後捐款,但鮑勃心裡清楚,以自己樂隊的力量顯然不足以擔當一首能夠大賣歌曲的重任,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基友,超聲波樂隊(Ultravox)的米奇·尤爾(Midge Ure)。

米奇·尤爾當時在英國,雖然比不上當紅炸子雞U2樂隊,但也比鮑勃·吉爾多夫紅多了,差點解散的超聲波也是在米奇·尤爾的加入之後一炮而紅。在鮑勃的煽動下,米奇·尤爾爽快加入了這場援助行動,還很快就寫出了一首《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他們知道今天是聖誕節嗎)。為了讓這首歌在全英乃至全世界造成影響,鮑勃開始著手邀請大牌明星來捧場,“銷量百萬的歌手肯定比銷量只有一千的歌手聽眾多”。

1984年11月25日,倫敦一間錄音棚在聽說鮑勃的理由後同意給這首歌的錄製提供免費的24小時,錄音從上午10點開始,歌手們陸續趕到,首先錄下第一軌的是菲爾·科林斯(Phil Collins)的鼓,斯潘多芭蕾(Spandau Ballet)的主唱托尼·哈德利(Tony Hadley)第一個進唱,據說歌曲的第一句本來是留給大衛·鮑依(David Bowie),結果他因故沒能趕上錄音,後來只在單曲的B面補錄了一首歌。家喻戶曉的歌星保羅·揚(Paul Young)唱了最大比重的solo部分。最驚喜的是傍晚6點時,喬治男孩(Boy George)出現在錄音棚,他們甚至是在這天早晨才接到鮑勃的電話,然後立馬跨越半個地球從紐約飛來倫敦。

其他參與錄製的歌星還有:剛剛離開警察樂隊(The Police)單飛的斯汀(Sting),杜蘭杜蘭(Duran Duran)的西蒙·勒·邦(Simon Le Bon),威猛(Wham!)的喬治·邁克爾(George Michael),老牌搖滾樂隊(Status Quo)的弗蘭西斯·羅西(Francis Rossi)與吉它手裡克·帕菲特(Rick Parfitt)……這些歌星和樂隊,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世界級的水準,竟然被鮑勃·吉爾多夫奇妙地拉到了一起。

3.

一個月後的聖誕,《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以全明星陣容組成的Band Aid(樂隊援助)名義正式發行,旋即榮登英國流行音樂榜的榜首,並在這個位置保持了5周之久,成為英國有史以來賣得最快的專輯,一周內銷量就突破100萬張。鮑勃的目的達到了,這首歌成為了當時英國史上最暢銷的單曲,儘管這個紀錄後來被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紀念戴安娜王妃的《風中的蠟燭》超越。

唱片的銷量最終超出了眾人的預計,由於專輯錄製全是由明星和工作人員們免費參與,除了唱片製作的成本,銷售所得的收入幾乎全部用於援助非洲。最早做出埃塞俄比亞饑荒報導的記者邁克爾·布厄克,後來回憶這場來自搖滾圈的善行,他說“當我聽說Band Aid的唱片時,我想'這些小鬼是誰?'我對搖滾歌手的刻板印象是他們只會迷茫地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我放縱。然而我在聖誕節兩周後回到埃塞俄比亞,看到在我們降落的地方停著有大約八架'大力神'(飛機,攜帶援助物),那令人印象深刻。”

Band Aid和《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唱片在當時的意義還不僅如此。受Band Aid的啟發和鼓舞,就在這年聖誕節後,美國的大牌歌星萊昂內爾·裡奇、歌壇神話邁克爾·傑克森一起,兩人合作寫出一首《We Are The World》並在第二年初發行,這首歌邀請了美國45位歌星一同演唱,後來的影響力用舉世聞名來形容也不為過。再後來,在台灣由張艾嘉發起,羅大佑創作的《明天會更好》,大陸的郭峰創作的《讓世界充滿愛》,同樣也是因為Band Aid這場公益行為帶來的產物,儘管這兩首歌誕生時已經是1986年了。

4.

大概是Band Aid的成功點燃了鮑勃·吉爾多夫的公益熱血,他在第二年1月特意去了一趟埃塞俄比亞,回來之後又找到了好哥們米奇·尤爾,告訴他,他打算購買一批卡車和備件為埃塞俄比亞提供援助,但是沒有錢。

為此他想出了一個籌錢的辦法——舉辦一場音樂會,像Band Aid一樣,邀請更多頂尖的、極具號召力的明星們,儘管這聽起來有點瘋狂。

Live Aid就這樣誕生了。在數不清的音樂人、製片、生產經理、活動策劃……的努力下,明星們加入進來,英國的、美國的,鮑勃·迪倫、保羅·麥卡特尼、大衛·鮑伊、布魯斯·斯普林斯汀、蒂娜·特納、艾爾頓·約翰、皇后樂隊、U2、麥當娜、斯汀、菲爾·科林斯、滾石主唱米克·賈格爾、沙灘男孩……甚至傳奇樂隊齊柏林飛艇(儘管演出時由於成員們狀態不佳,最後的錄影帶中沒有收錄進他們的現場)。

媒體加入進來,英國廣播公司同意報導此次活動,清除他們在BBC1和BBC2以及第一台的時間表來為16小時音樂會的播放做準備。皇室也加入進來,英國的戴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在Live Aid舉辦當天11點過走進倫敦溫布利體育場。

(在溫布利球場觀看Live Aid的戴安娜王妃、查爾斯王子,二排右邊兩人分別是皇后樂隊的布萊恩·梅和羅傑·泰勒。)

5.

“現在是倫敦時間正午12點,費城時間早上7點,Live Aid全球演唱會現在開始!”1985年7月13日,約20億電視觀眾,通過全世界一百多家電視台的轉播,聽見了BBC主持人理查德·斯金納宣布演唱會開始的播報。

演唱會在聚集了7萬2千人的英國倫敦溫布利體育場正式開幕,從正午12點開始,一直唱到了當晚10點鍾,在倫敦的演唱會開幕約1小時後,位於費城的第二現場也正式開演,該場的觀眾人數也達到了不可小覷的10萬人。除了英美兩國以外,澳大利亞、日本、奧地利、荷蘭、前南斯拉夫、蘇聯、西德等地也舉行了小型的同款生命援助演唱會,世界人民第一次以音樂的名義團結在了一起。

演出後的第二天,據新聞公布的籌款數字為5千萬英鎊,但後來也有報導稱,Live Aid演唱會共計籌得募捐款為1億5千萬英鎊。但不管是哪個數字,由這場演唱會所籌集的捐款,作為對非洲受災國家的救助資金,不但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也讓世人見證了搖滾和音樂的力量,搖滾歌星們完成了靠政治家喋喋不休的演說,和國際會議沒完沒了的討論根本完成不了的壯舉。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Live Aid演唱會後來也被一些無國界公益組織指責,部分善款由於權責不明確或許被埃塞俄比亞內戰分子用於戰爭,反而加劇了饑荒。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此規模的全世界聯動的演唱會,此前沒有可與之比肩,此後可能再難以超越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