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福溪古村,歷經七朝古瑤寨,周敦頤後人聚集地

廣西賀州,福溪古村落。

村落位於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境內。距富川縣城40千米,距賀州市100千米。

這裡,是歷經七朝的古瑤寨,周敦頤後人聚集地。

這裡,不只是深厚文化底蘊,更有著記憶裡,古村應有的所有東西,青石小巷四通八達,安靜而清幽。

福溪如同一本千年的詩集,被遺忘在圖書館塵封的書架,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無不癡迷於她的古樸和優雅。

斑駁的老牆面,古老的黑瓦,古老的木門,鐫刻著歷史的滄桑。

雨後,一個老奶奶慢悠悠在小巷裡走,什麽“快節奏”都與這裡無關。

漫步古村小巷,仿佛所有城市裡的煩惱、喧囂,都能拋之腦後,反而是一些美好的舊事,和著古舊淳樸的氣息,靜靜地蔓延開來......

據福溪村周氏族譜記載:先祖周敦頤宦遊路過此地時,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便留下一子在此安居。村中建有周氏宗祠,又稱"濂溪祠"。

村中的族人也證實,北宋時始有周、蔣二姓最先在福溪定居,北宋末年,又有隨軍南下征剿的陳、何兩姓留在了福溪村定居。

從北宋到明清,一條小溪經歷了七個朝代的變遷,造就了一座恢宏的古瑤寨。因為生存條件優越,周、蔣、陳、何四姓人精誠團結,開拓田地,建村立寨,安居樂業,不斷地進行著原始積累。

福溪村在村頭有一處地下河湧泉,常年泉水不斷,形成了一條清溪,自北向南飄落山間,這條具有靈性的小溪,最先稱沱溪,後來改稱為福溪。

寨內沿溪主街將四個族群聚落串聯起來而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內含十三門樓巷子,二十四個廟宇戲台,形成了一個包括商業街道、居民、公共宗祠、戲台、寺廟、風雨橋、石板街組成的古代傳統村落。

村內的石板街、門樓、古民居、寺廟等,無論是重新翻修了多少次,都還保持著原有風格。沿著古街走進一戶一戶人家的舊居,撫摩著紅磚青瓦,遙想千百年前的此處,會是何等繁華的所在?

福溪村總共有13 座古門樓,門樓面向福溪,建築呈敞開式,立柱、抬梁、屋簷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門樓都掛有進士、文魁、武官等功績牌匾,門樓成為了光宗耀祖的地方。

據統計,福溪村歷史上出了五位進士和35位頭上戴有官帽的人士,一塊塊官宦恩賜的牌匾仍熠熠生輝。

福溪村鼎盛時期曾經有過24座古戲台,從前眾多的古戲台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風雨後,大部分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至今能夠保存完好的只有三座古戲台。

古時人們就坐在風雨橋上一面品茶聊天納涼,一面眺望山嵐幽谷,聽雀鳥鳴唱,近觀福溪流水歡歌,楊柳婆娑,魚兒戲水,風雨橋數百年為村人遮擋著風雨,世代的變遷全都寫在了風雨橋上。

百柱廟又稱靈溪廟,屬國家級保護文物,廟由120根木柱採用穿孔式和抬梁式結構建造的古代寺廟,始建於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

全廟佔地一畝多,進深17.5米,寬20.8米,採用我國北方常見的抬梁式構架和南方常見的穿鬥式構架相組合,全廟由76根高2--5.6米,直徑20--38厘米的古楠、古水杉圓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撐而成,通過月梁、托峰、托腳、榫卯固定,未用一顆釘子。76根主柱全部用蓮花石墩托離地面,主柱和托柱剛好是120根,所以又稱百柱廟。

後唐末年馬楚大王剿滅匪寇,眾人為了記念其功德而建,亦稱馬楚大王廟(馬殷廟)。

走進福溪瑤寨,隨處都可以見到立於村寨中央的磨菇狀、竹筍狀或其它形狀的各種大小不一的岩石,村民們稱這些石頭叫生根石。這些生根石原先就生長在村寨裡,先人在建村立寨時,盡量不要破壞這些天然的石頭。

在村民建的房屋裡,甚至是就立在屋腳或牆縫裡,額置在天井或房間中,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奇形怪狀的,都沒有誰去損壞它。

木雕圖案的花窗門楣,彩繪的梁簷鬥拱,門樓的牌匾,建築的石雕等等,在訴說著那曾經輝煌的過去。

如果你渴望著一次古樸文藝的悠閑之旅,不妨來福溪古村看看吧,趁時光正好,出發吧!

古村記轉載編輯自網絡,歡迎關注古村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