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經濟學諾獎花落誰家?這五位學者希望最大

  新浪財經訊 斯德哥爾摩時間9月25日消息,當地時間10月8日上午11點45分,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將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預計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熱門獲獎理論為面板數據分析、吸收能力以及動態經濟現象等相關理論,最終可能依然由美國學者奪魁。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語:Sveriges riksbanks pris i ekonomisk vetenskap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69年首次頒發。作為每年諾獎的壓軸獎項,經濟學獎原本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的五項領域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2017年的獲獎理由是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2016年的獲獎理由是對契約理論的貢獻;2015年的獲獎理由是對消費、福利、貧困的分析。

  猜測諾獎得主難度很大,因為提名人的保密期為50年。之所以對提名人的名單也進行保密,除了保證公平公正,也是為了不讓提名者因為最終沒有獲獎而有挫敗感。從1969年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獎以來,一共頒出49次獎項,在79位獲獎者中,迄今僅有一名女性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獎;其中一半年份的獎項都是兩名,甚至三名獲獎者。

  全球領先的數據集分析服務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是使用定量數據來分析和預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的唯一機構。每年,科睿唯安都會根據來自其權威的引文數據庫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以確定諾獎學科領域(即: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這些高影響力的科研人員被授予“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 Clarivate Analytics Citation Laureates)。獲選進入引文桂冠獎殿堂的得主,不僅研究論文的被引用頻率名列前0.1%,還必須對科學界具有創新顛覆的重大貢獻。從2002年度首次頒布至今已有46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頒諾貝爾獎,其中更有27人在入選後兩年內就獲得諾貝爾獎殊榮,因此這一獎項也被學術界視為預測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2018年引文桂冠獎經濟學得主預測及獲獎原因如下:

  西班牙貨幣金融研究中心 (CEMFI) 的 曼努埃爾·阿雷拉諾(Manuel Arellano),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的 史蒂芬 R·邦德(Stephen R. Bond) ,他們精於面板數據 (panel data)分析,尤其在Arellano-Bond估計方面深具貢獻。這個方法利用追蹤資料裡的時間模型,來預估政策改變或其他變數影響下的經濟反應,同時控制永久無法觀察的混淆變數。

  美國杜克大學的韋斯利 M·科恩(Wesley M. Cohen),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丹尼爾 A·利文索爾(Daniel A. Levinthal) 因提出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即企業評估、吸收並應用外部知識的能力)而獲獎,這個概念提升了各界對企業、產業及國家創新效能的認識。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大衛 M·克雷普斯(David M. Kreps) 對選擇理論、金融財務、賽局理論和組織理論等動態經濟現象深有貢獻而得獎。

  回顧: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北京時間10月9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獲獎,理由就是行為經濟學的成就。評獎委員會稱,希望借此表彰塞勒教授對行為經濟學作出的貢獻,他讓這門學科從“一個邊緣且有爭議”的領域變成一個“主流領域”。

  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塞勒發現在個人消費行為上受理性影響與個人意志的成份非常有限,反而是大部份受社群偏好來形成消費者的決定。這些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決定了市場行為。塞勒理論中的有限理性決策模式發展出個人心理會計理論,闡述了人們如何將複雜的經濟決策系統進行簡化後以決定消費行為。他還提出退休金儲蓄行為可讓人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新浪財經特約通訊員 萬似珂 發自斯德哥爾摩)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