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值得追問的是,這列車脫軌前的“11分鐘”

在國富民強、科技昌明的時代,我們總認為“一切盡在掌握”。但“意外”卻從來不曾收起它的威力,它時常降臨人間甚至瞬間奪走生命。可以說,與“意外”的較量已經成為一項緊迫且常態化的任務。對風險的識別、預警和應對,也是保障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一環。

3月30日11時40分,受連日降雨影響,京廣線馬田墟至棲鳳渡站下行區間發生線路塌方。T179次(濟南至廣州)列車運行至該區段時撞上塌方體,導致機後第一節發電車起火,第二至六節車廂脫軌傾覆。據當地通報,事故造成1人死亡、4人重傷、123人輕傷。在事故中犧牲的,是濟南鐵路警察局乘警於忠元,年僅26歲。

年輕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而這場事故尤其讓人難以釋懷的,是在意外發生之前,曾有村民已經發現了塌方,並數次報警,第一次撥通110的時間是事故前的11分鐘。換句話說,如果這個警報能夠得到迅速響應和處理,或許有機會可以拽住這列狂奔的火車。

“脫軌”之前有無“拖延”?

通過新京報、紅星、澎湃等媒體報導,我們可以梳理出以下的時間線——

11時29分,火車側翻地湖南永興村民李海平發現塌方事故後,首次撥打110報警“軌道被塌方埋了”,通話時長1分21秒。

11時29分,110指揮中心證實,收到了“事發地段塌方,軌道被掩埋”的警情,按程序轉給了轄區派出所。

11時30分,事發地附近的永興縣高亭司鎮派出所工作人員回應,接到警情“永華村車站出現泥土塌方”,並將警情記錄在冊。該工作人員稱,因為換班,不知道當時值班同事是否處理或上報。

11時34分,李海平發現信號燈亮起,火車馬上就來了,他再次撥通110電話,這次通話時長為52秒。“我喊他們馬上聯繫車站,停車停電。”

11時38分,衡陽車務段馬田墟站信號員代恩宇收到廣州調度所電話,對方要求他馬上叫停T179次列車。

11時39分,代恩宇聯繫T179次列車,喊了很多次但無回應。

11時40分,事故發生,司機回了代恩宇一句,說“脫軌了,已經掉道了。”

按照目前披露的信息,兩個時間點至關重要:第一個是事發前10分鐘,當地警方在接到警情後,是否及時傳遞給了鐵路方;第二個是事發前2分鐘內,信號員接到的廣州調度所電話,這個警情又來自何處。

換句話說,這8分鐘的“警情長跑”背後是否存在工作人員拖延、怠慢或違反程序規定等問題;或者信息傳遞上是否有漏洞,如當地警察與鐵路警察之間是否有高效的聯防和反饋機制。

風險防控不能“只顧一點,不顧其他”

在調查結果出爐之前,我們當然不能貿然下結論說這是天災還是人禍。但事故的發生無疑是一記警鍾,提醒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對安全風險高度警惕。

要知道,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不會因為疫情而延期。近段時間,火災、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也時有發生,這也需要著眼全局,不能抓重放輕、瞻前忘後。

而防範火災、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是各地各部門的長期任務,要時刻緊繃安全的弦。

誠然,沒有人是三頭六臂,能夠“未卜先知”;做事後諸葛亮,也總比事先面面俱到地做好防範來得容易。

正因如此,我們總是強調,風險防範要堅持社會共治,要通過更多民眾的參與來盡可能地發現和排除隱患。在這場事故中,我們看到了附近村民的敏銳意識和積極作為。意外事故的發生,往往只在一瞬間。10分鐘對於避免一場事故來說,幾乎算是個奢侈的“場外援助”。但很可惜,這位村民拋來的“救命稻草”沒有被接住。

為何會錯過救命信息,在脫軌之前有無“拖延”,聯防機制是否有效——當地相關部門有必要及時回應這些輿論關切,找到並坦言問題所在,這是避免事故再次發生的必經之路。

而對其他地方來說,也當克服麻痹思想,在各自領域內盡可能排查風險隱患。

這句話並不新鮮,但仍需被強調:任何時候,安全都是底線,須臾不可懈怠。

文 | 孟然(媒體人)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武文 校對:李立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